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是中國目前最具影響力,並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型國際現代音樂專業活動之一每年都會吸引大批聽眾。
應主辦方中央音樂學院與本次音樂節音響贊助 Dynaudio 公司邀請,小編有幸參與 2019 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聆聽國內外音頻科技領域專家們的精彩講座。代表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水平,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高等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
講座活動在中央音樂學院教學樓音樂廳舉行
」監聽音箱用於擴聲系統中這樣的設置並不常見「,丹拿的同事對我們講,」但央音一直有拿監聽音箱擴聲的傳統,中央音樂學院對丹拿產品比較認可,許多教室現在還在使用老款丹拿 BM 系列與 Air 系列監聽音箱做為教具。」
本次音樂節音響系統採用多隻 Dynaudio 全新 Core 系列監聽音箱用於大會學術講座與作品展示擴聲,聲壓級與清晰度是衡量擴聲質量的重要指標,小編看來 Core 的素質足以勝任本次活動。
丹拿全新 Core 系列監聽音箱於年初 NAMM 展會正式發布。(叉燒網報導:《NAMM 2019: 畫風突變丹拿發布 Core 系列中場監聽》)Core 被認為是代替經典 Air 系列的全新中場監聽系列。
主擴是 Core 系列最大型號
Core 59
150W+500W+500W
主擴採用 Dynaudio Core59 監聽音箱
進行電子音樂展示一些標誌性音色頻率較低(例如 Sub Bass),為了提高試聽效果,在左右兩側還增加了兩隻丹拿 18S 低頻音箱。今年叉燒網也對 18S 低音炮進行評測(評測文章:《丹拿的「黑科技」—18S 低音炮評測》),背靠背雙單元低音小巧的體積優勢,也避免了諸多聲學問題。
講座現場的 Dynaudio 18S 低音炮
考慮到後排觀眾的聽音效果,丹拿還在音樂廳中央與後部添加了補聲音箱,中場補聲左右各一隻 Core 59,後場則是兩隻 Core 系列最小型號——Core 7。這樣一套完整擴聲系統搭建完成,丹拿高質量音響回放素質,依託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良好的聲學環境,助力講座擁有專業聲音條件。
說到音樂創作,身處數字時代的各位藝術家們如今能以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創造美妙旋律:從前期編曲採用 MIDI 和弦檢測,採樣音源技術,中期錄製階段數控模擬技術的應用,再到後期智能混音/母帶插件,AutoTune 自動糾調...
生活中,多少孤獨靈魂感激音樂播放器為他連身定製的」每日推薦歌曲「,多少平民歌手通過 K 歌平臺的」歌聲美化「變為網紅歌星,又有多少次使用」聽歌識曲「沒有讓熟悉的旋律溜走...
這些看似平常甚至習慣成自然的功能,恰恰是」音樂科技「在音樂創作和日常生活中體現。如今,中國音樂市場不斷壯大,音樂生產方式也隨著音樂科技的發展而改變。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朱偉教授帶來的講座——《音樂科技的未來之路》,朱偉教授為大家普及了「音樂科技」的學科定義:
音樂科技是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交叉學科。包含藝術與科技兩大領域的內容。在國外已有60餘年的發展歷史,在中國大陸發展較晚。音樂科技包含音樂聲學、計算音樂學、電子音樂創作與製作、計算機輔助音樂教育、音樂表演的量化分析、錄音混音、聲音設計、音頻信號處理、音樂人工智慧、音頻數字水印、音樂治療、音樂機器人、音樂心理學、音視頻結合等眾多研究及應用領域。
與音樂人更相關的是「音樂科技」中有關錄音混音、聲音設計的研究部分。在數字時代,音樂從創作到製作再到發行,質量與效率相較模擬時代有著明顯的提高。這種改變不光體現在音頻工作站,插件等軟體方面,為擁有更佳的工作狀態,許多音頻硬體也在不斷向科技化、智能化發展。
我們拿服務全球音樂人 40 年的 Dynaudio 公司舉例,從模擬時代跨越到數字時代,」音樂科技「不斷運用其產品之中,讓老品牌自身始終擁有新鮮血液。自從 2002 年發布 Air 系列以來,丹拿一直走在數字監聽系統世界前沿,在數字連接、算法處理等方面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其他監聽設備。
全新發布的 Core 系列監聽音箱在 Air 系列基礎上採用了全新的數位訊號處理(DSP)、AES3 數字轉換技術。數位訊號輸入也讓音箱與其他數字設備擁有更好的兼容性。模擬輸入至 Core 監聽音箱,所有音頻都可在 192kHz 採樣精度下進行分頻或調整,從而讓 Core 儘可能精確的還音,丹拿音箱從早期使用體積大、功耗高、噪音高的 A 類功放,逐漸轉變為更主流的 D 類功放。如今 LYD、Core 系列通過數字運算放大可獲得更高的輸出功率,更低的功耗,元器件極低的發熱也很好的控制了自身信噪比。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 Core 系列在背面板增加了同軸時鐘輸入接口,現在可以將音箱與工作室主時鐘相連,音箱運算處理精度與工作室其他設備同步,此設計體現出丹拿對產品設計力求完美的態度和對」音樂科技「的巧妙運用。
Core 系列背面版示意圖,其中⑬為同軸時鐘輸入接口
」音樂科技「的發展不僅服務於單一音頻產品,更要讓擁有不同功能性的產品達到」和諧共處「。
來自臺灣交大的黃志方教授為大家展示了人工智慧音樂的應用。黃教授表示如今通過 AI 技術每個人都能實現心中的」作曲夢「!而組成 AI 音樂的基礎元素有:Pitch(音高)、Rhythm(節奏)、Tempo(速度)、Dynamic(動態)、Articulation(表達)。
其中最難通過 AI 技術實現的是表達(如曲式),黃教授舉了恰當的例子:在 AI 機器人 Alpha GO 的」大腦「中只有輸、贏兩個結果,而對於音樂來講每個人的感知都是不同的,它並沒有特定的結果,這對於音樂 AI 系統建設是較難攻克的難題。
最後進行演講的是來自美國的 AI 音樂專家斯科特·迪爾教授,他為大家展示了由他本人設計的 AI 音樂插件 Avatars Project,插件原理是首先通過 AI 記憶已載入音樂的音階、節奏、曲式,隨後進行學習並生成與載入音樂相同曲風、調式的歌曲。
斯科特先生用顫音琴的為大家演示了 Avatars Project 在 Ableton Live 中實時處理能力,AI 插件學習斯科特先生無調性的即興演奏,並在每個樂句結束後產生風格相同的樂句。通過丹拿 Core 系列高質量的還音,現場聽眾欣賞到了一場動聽、新奇並附有科技感的音樂會。
遺憾的是中國在音樂科技學科起步較晚,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高等院校與科技公司具有專業的研究團隊,朱偉教授也在講座中指出,如今中國音樂科技學科面臨的困難有很多:其中技術類原因有數位音樂版權、技術人員音樂素養不佳等問題;非技術原因有國內藝術屆與科學界割裂嚴重、起步晚,社會知名度小等問題...
我們希望有更多如同 Dynaudio 一樣走在」音樂科技「前沿的音頻公司能夠加強與音樂人的溝通,不斷提高」音樂科技「科研與應用水平,最終造福於全球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