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宣傳報導,也是一場媒體戰,帶給我們諸多思考,包括在戰場環境下輿論生態及攝影攝像採訪設備的高效應用,在全媒體時代裡短視頻產品和雲直播的實施,軍隊媒體如何直面媒體移動化、智能化、視頻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戰地記者;短視頻;雲直播;網紅;社交媒體
在武漢親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深感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也是一場真刀實槍的媒體戰,帶給我們諸多思考。
一、對戰地報導中現代採訪設備應用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抗疫採訪對設備及應用提出更高要求
前出武漢的一位戰友2020年2月14日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室外拍攝時,照相機在當天雨雪天氣下出現「不適症狀」,鏡頭總對不上焦,結果辛苦了數小時收效甚微。
在紅區使用拍攝器材,多有受限掣肘之處。在我穿上防護服進入紅區之前,首先花了半個多小時給照相機「穿防護服」—用保鮮膜認真進行了層層包裹。除了鏡頭之外,機身其他位置全部包裹得嚴嚴實實。在按鍵處,保鮮膜松一點、薄一點。切換拍照與錄像模式的旋鈕因隔著保鮮膜而無法操作,最終只能放棄,固定為拍照模式,並保持開機狀態,設置了自動對焦拍照模式,變焦鏡頭此時已經被保鮮膜固定,不能伸縮了。在紅區拍攝期間,因戴著防護眼鏡、面罩和三層手套,取景、對焦、按快門都不太利索,往往是「憑感覺」。走出紅區後,對相機及三腳架等設備的消殺工作,主要通過一遍遍噴灑酒精和消毒液來完成,但總擔心還殘留著病毒。
(二)思考:戰地報導不能光憑一張嘴、一支筆
視頻圖片在戰場取證、輿論戰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功用,相關視頻圖片的採制是媒體之間、對手之間真刀實槍比拼爭奪之地,戰場攝影攝像設備的配置和使用尤需加強。這次抗疫過程中,一些醫療隊、科室在病區、紅區添置了ipad、手機等設備,用於留存資料,卻也存在失洩密等隱患。與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相比,軍隊媒體在可攜式採訪設備列裝、使用等方面需要提速。全媒體時代,戰地報導不能光憑一張嘴、一支筆,正所謂「一圖勝千言」「拿出視頻底氣足」,應該進一步加強現代採訪設備應用。
(三)建議:加快可攜式戰地記者單兵作戰裝備建設及戰地訓練
近年來,可攜式、小型化、智能化多媒體採訪裝備紛紛問世。對戰地記者來說,可以考慮先期定製配發一批快捷可攜式的採訪「應急包」,內裝小型化攝製、編輯和傳輸設備,便於戰場作業。同時,應加強相關實戰化戰地訓練,包括防生化環境下拍攝技能訓練以及設備使用流程規範。
二、對抗疫報導中視頻直播強勢來襲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全天候直播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催生「網上監工」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西側有一棟五層樓房,我多次登上樓頂,發現那裡雖然沒有人值守,但是人民網、央視、騰訊視頻等媒體平臺此前固定安裝架設的直播設備一直處於工作狀態,細聽還能聽到機器運行的些微聲響。在這場抗疫中,武漢火神山醫院從開建之日起就全天候呈現於廣大網友的眼皮子底下。不間斷進行網絡視頻直播,非常吸睛,每天24小時超過4000萬人成為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施工建設的「網上監工」「在線包工頭」。這背後反映的是網絡新媒體平臺的視頻直播具有很高的交互性、參與感、活躍度,而且充滿正能量。
(二)思考:我們雖然不是技術工程師,但是不能沒有技術思維
「你看到的戰爭只是電視鏡頭中的戰爭。」十幾年前傳播學者的這句話在2020年這場抗疫中又衍生了新情況—網絡新媒體視頻直播。網際網路應用技術為此提供有力支撐,打造了很好的用戶體驗。
騰訊、今日頭條等以技術、市場起家的公司或啟發傳統媒體:我們可能不是技術工程師,但是不能沒有技術思維。應進一步加強技術支撐,包括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新聞產品的創意呈現。
在這場網絡新媒體直播競爭中,傳統主流媒體沒有缺位,人民網、央視頻都是強勢出擊,中國軍網等軍媒平臺也是持續發力。
(三)建議:加強短視頻產品製作和雲直播平臺建設
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成為不同媒體平臺激烈競爭的一種新媒體產品形態。對傳統媒體來說,應加強創作團隊力量建設,以項目制等形式每年打造幾個現象級產品。「人民直播」、新華社「現場雲」等直播平臺建設運維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鑑。軍隊媒體也應該精心打造軍媒雲直播平臺,細化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逐步實現階段性傳播目標。
三、對「網紅」傳播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最美壓痕」「最美身影」火爆網際網路
在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駐地,「網紅」葛亞芳、孫青等護士告訴我們,一些不認識的人也在輾轉聯繫她們。這源於此前她們在走出醫院紅區時,面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記者的鏡頭摘下戴了4個小時的口罩,壓痕很深,面部都有些變了模樣,她們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連聲說:「太醜了,太醜了!」……當這一場景在國防軍事頻道、抖音等平臺發布後,點擊量過億,點讚、評論量很快過百萬,網友熱情點讚:「太美了,太美了!」「最美壓痕!」
除夕夜,一張紅衣小女孩淚別「迷彩媽媽」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寶貝,你不要哭,媽媽很快回來!」這位女軍人捧起女兒小臉瞬間定格的「最美身影」,感動了無數人,也讓陸軍軍醫大學參謀吳婭利上了熱搜,成為「網紅」。《解放軍報》記者進行跟蹤報導,5天後在《解放軍報》一版刊發特寫,讓「最美身影」二度熱起來。
(二)思考:軍人不追求成為「網紅」,但是軍營不拒絕正能量「網紅」
「網紅」一詞偏褒義,「網紅」之人多為正能量,「網紅」之店通常口碑好、人氣旺。雷鋒是「網紅」,葉門撤僑中牽手小女孩的海軍女孩郭燕是「網紅」,抗疫白衣戰士也是「網紅」群體。軍人不追求成為「網紅」,但是軍營不拒絕正能量「網紅」。
這次抗疫中,鍾南山院士、張文宏醫生等「網紅」傳遞了正能量。很多網友樂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成為「網紅」,點讚勇挑重擔、血性擔當。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誓死不退」的馬凌、「湖北姑爺」韓丙超等人也登上熱搜,激發傳播了滿滿的正能量!
(三)建議:加強短視頻內容採制,打造正能量「網紅」
今天的「網紅」,通過短視頻形式催生出來的越來越多。建議加強相關短視頻產品剪輯製作,在時長、節奏、角度以及創意呈現等方面都要有別於傳統媒體平臺,而且要注重藉助軍內外媒體平臺特別是抖音、火山視頻等視頻平臺融合傳播,「熱」起來、「紅」起來。
四、對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影響力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紙上」「電腦上」看得少,「掌上」用得多
微信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多方面功能,包括工作溝通、心理疏導、思想政治工作。微信的個人應用中「微信群」比「朋友圈」更為活躍,在疫線戰鬥的醫療隊建了不同微信群,既有把患者及家屬拉進來的工作群,也有醫療隊隊員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微信群,一名醫務人員入住的疫線微信群通常有十幾個,有的超過20個。泰康同濟醫院的醫患溝通工作群包括「A10感染五科醫務患溝通群」「武漢,加油!感6一家人」「感1科醫務患者溝通群」,湖北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一個科室的醫務人員就建有一個微信群「武漢熱乾麵」,都很活躍。疫線醫務工作者對微信公眾號也很關注,成為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這次抗疫中,年輕的醫務人員對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平臺也很熟悉,在工作間隙瀏覽關注較多。相比之下,看報紙、書刊相對少一些,其中一部分人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上「看軍報」。
(二)思考:媒體社交化、移動化、視頻化趨勢加深
4月28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人,手機上網比例達99.3%,移動化趨勢顯著加深。近年來,在手機上刷朋友圈、刷抖音的用戶在上升,這也反映了媒體社交化、視頻化程度在加深。
(三)建議 :報紙不僅要「長腿」,還要「長嘴」「長耳朵」
全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上」「掌上」來看報。這本身也說明報紙已經「長腿」,並且把「腿」伸到了移動端。報紙信息抵達消費終端,應通過媒體融合構建覆蓋軍內外的多層級媒體矩陣。報紙應進一步加強精品化、收藏級編排思路,同時要「長嘴」「長耳朵」,在可視化、多維立體呈現以及與讀者互動方面接有埠,全面升級用戶體驗。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