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抗疫:一場真刀實槍的媒體戰

2020-12-26 中國軍網

摘 要: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宣傳報導,也是一場媒體戰,帶給我們諸多思考,包括在戰場環境下輿論生態及攝影攝像採訪設備的高效應用,在全媒體時代裡短視頻產品和雲直播的實施,軍隊媒體如何直面媒體移動化、智能化、視頻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戰地記者;短視頻;雲直播;網紅;社交媒體

在武漢親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深感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也是一場真刀實槍的媒體戰,帶給我們諸多思考。

一、對戰地報導中現代採訪設備應用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抗疫採訪對設備及應用提出更高要求

前出武漢的一位戰友2020年2月14日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室外拍攝時,照相機在當天雨雪天氣下出現「不適症狀」,鏡頭總對不上焦,結果辛苦了數小時收效甚微。

在紅區使用拍攝器材,多有受限掣肘之處。在我穿上防護服進入紅區之前,首先花了半個多小時給照相機「穿防護服」—用保鮮膜認真進行了層層包裹。除了鏡頭之外,機身其他位置全部包裹得嚴嚴實實。在按鍵處,保鮮膜松一點、薄一點。切換拍照與錄像模式的旋鈕因隔著保鮮膜而無法操作,最終只能放棄,固定為拍照模式,並保持開機狀態,設置了自動對焦拍照模式,變焦鏡頭此時已經被保鮮膜固定,不能伸縮了。在紅區拍攝期間,因戴著防護眼鏡、面罩和三層手套,取景、對焦、按快門都不太利索,往往是「憑感覺」。走出紅區後,對相機及三腳架等設備的消殺工作,主要通過一遍遍噴灑酒精和消毒液來完成,但總擔心還殘留著病毒。

(二)思考:戰地報導不能光憑一張嘴、一支筆

視頻圖片在戰場取證、輿論戰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功用,相關視頻圖片的採制是媒體之間、對手之間真刀實槍比拼爭奪之地,戰場攝影攝像設備的配置和使用尤需加強。這次抗疫過程中,一些醫療隊、科室在病區、紅區添置了ipad、手機等設備,用於留存資料,卻也存在失洩密等隱患。與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相比,軍隊媒體在可攜式採訪設備列裝、使用等方面需要提速。全媒體時代,戰地報導不能光憑一張嘴、一支筆,正所謂「一圖勝千言」「拿出視頻底氣足」,應該進一步加強現代採訪設備應用。

(三)建議:加快可攜式戰地記者單兵作戰裝備建設及戰地訓練

近年來,可攜式、小型化、智能化多媒體採訪裝備紛紛問世。對戰地記者來說,可以考慮先期定製配發一批快捷可攜式的採訪「應急包」,內裝小型化攝製、編輯和傳輸設備,便於戰場作業。同時,應加強相關實戰化戰地訓練,包括防生化環境下拍攝技能訓練以及設備使用流程規範。

二、對抗疫報導中視頻直播強勢來襲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全天候直播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催生「網上監工」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西側有一棟五層樓房,我多次登上樓頂,發現那裡雖然沒有人值守,但是人民網、央視、騰訊視頻等媒體平臺此前固定安裝架設的直播設備一直處於工作狀態,細聽還能聽到機器運行的些微聲響。在這場抗疫中,武漢火神山醫院從開建之日起就全天候呈現於廣大網友的眼皮子底下。不間斷進行網絡視頻直播,非常吸睛,每天24小時超過4000萬人成為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施工建設的「網上監工」「在線包工頭」。這背後反映的是網絡新媒體平臺的視頻直播具有很高的交互性、參與感、活躍度,而且充滿正能量。

(二)思考:我們雖然不是技術工程師,但是不能沒有技術思維

「你看到的戰爭只是電視鏡頭中的戰爭。」十幾年前傳播學者的這句話在2020年這場抗疫中又衍生了新情況—網絡新媒體視頻直播。網際網路應用技術為此提供有力支撐,打造了很好的用戶體驗。

騰訊、今日頭條等以技術、市場起家的公司或啟發傳統媒體:我們可能不是技術工程師,但是不能沒有技術思維。應進一步加強技術支撐,包括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新聞產品的創意呈現。

在這場網絡新媒體直播競爭中,傳統主流媒體沒有缺位,人民網、央視頻都是強勢出擊,中國軍網等軍媒平臺也是持續發力。

(三)建議:加強短視頻產品製作和雲直播平臺建設

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成為不同媒體平臺激烈競爭的一種新媒體產品形態。對傳統媒體來說,應加強創作團隊力量建設,以項目制等形式每年打造幾個現象級產品。「人民直播」、新華社「現場雲」等直播平臺建設運維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鑑。軍隊媒體也應該精心打造軍媒雲直播平臺,細化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逐步實現階段性傳播目標。

三、對「網紅」傳播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最美壓痕」「最美身影」火爆網際網路

在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駐地,「網紅」葛亞芳、孫青等護士告訴我們,一些不認識的人也在輾轉聯繫她們。這源於此前她們在走出醫院紅區時,面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記者的鏡頭摘下戴了4個小時的口罩,壓痕很深,面部都有些變了模樣,她們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連聲說:「太醜了,太醜了!」……當這一場景在國防軍事頻道、抖音等平臺發布後,點擊量過億,點讚、評論量很快過百萬,網友熱情點讚:「太美了,太美了!」「最美壓痕!」

除夕夜,一張紅衣小女孩淚別「迷彩媽媽」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寶貝,你不要哭,媽媽很快回來!」這位女軍人捧起女兒小臉瞬間定格的「最美身影」,感動了無數人,也讓陸軍軍醫大學參謀吳婭利上了熱搜,成為「網紅」。《解放軍報》記者進行跟蹤報導,5天後在《解放軍報》一版刊發特寫,讓「最美身影」二度熱起來。

(二)思考:軍人不追求成為「網紅」,但是軍營不拒絕正能量「網紅」

「網紅」一詞偏褒義,「網紅」之人多為正能量,「網紅」之店通常口碑好、人氣旺。雷鋒是「網紅」,葉門撤僑中牽手小女孩的海軍女孩郭燕是「網紅」,抗疫白衣戰士也是「網紅」群體。軍人不追求成為「網紅」,但是軍營不拒絕正能量「網紅」。

這次抗疫中,鍾南山院士、張文宏醫生等「網紅」傳遞了正能量。很多網友樂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成為「網紅」,點讚勇挑重擔、血性擔當。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誓死不退」的馬凌、「湖北姑爺」韓丙超等人也登上熱搜,激發傳播了滿滿的正能量!

(三)建議:加強短視頻內容採制,打造正能量「網紅」

今天的「網紅」,通過短視頻形式催生出來的越來越多。建議加強相關短視頻產品剪輯製作,在時長、節奏、角度以及創意呈現等方面都要有別於傳統媒體平臺,而且要注重藉助軍內外媒體平臺特別是抖音、火山視頻等視頻平臺融合傳播,「熱」起來、「紅」起來。

四、對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影響力的觀察與思考

(一)現象:「紙上」「電腦上」看得少,「掌上」用得多

微信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多方面功能,包括工作溝通、心理疏導、思想政治工作。微信的個人應用中「微信群」比「朋友圈」更為活躍,在疫線戰鬥的醫療隊建了不同微信群,既有把患者及家屬拉進來的工作群,也有醫療隊隊員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微信群,一名醫務人員入住的疫線微信群通常有十幾個,有的超過20個。泰康同濟醫院的醫患溝通工作群包括「A10感染五科醫務患溝通群」「武漢,加油!感6一家人」「感1科醫務患者溝通群」,湖北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一個科室的醫務人員就建有一個微信群「武漢熱乾麵」,都很活躍。疫線醫務工作者對微信公眾號也很關注,成為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這次抗疫中,年輕的醫務人員對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平臺也很熟悉,在工作間隙瀏覽關注較多。相比之下,看報紙、書刊相對少一些,其中一部分人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上「看軍報」。

(二)思考:媒體社交化、移動化、視頻化趨勢加深

4月28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人,手機上網比例達99.3%,移動化趨勢顯著加深。近年來,在手機上刷朋友圈、刷抖音的用戶在上升,這也反映了媒體社交化、視頻化程度在加深。

(三)建議 :報紙不僅要「長腿」,還要「長嘴」「長耳朵」

全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上」「掌上」來看報。這本身也說明報紙已經「長腿」,並且把「腿」伸到了移動端。報紙信息抵達消費終端,應通過媒體融合構建覆蓋軍內外的多層級媒體矩陣。報紙應進一步加強精品化、收藏級編排思路,同時要「長嘴」「長耳朵」,在可視化、多維立體呈現以及與讀者互動方面接有埠,全面升級用戶體驗。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相關焦點

  • 周萌觀察:國內輪胎廠商「真刀實槍」有幾家
    價格戰、營銷戰、廣告戰……國內企業 賽場上「真刀實槍」的有幾家?2010年德國房車大師賽(DTM)上海收官戰硝煙未盡,坊間傳來:韓泰要接替鄧祿普成為DTM輪胎供應商的消息。鄧祿普輪胎此前,DTM的權利擁有者和推廣者ITR e.V.的董事會副主席託馬斯•貝茨勒已在媒體放話:2010年12月31日到期的贊助合同將不會被延長。
  • 原創|武漢上了美國推特趨勢榜,中國抗疫勝利震撼全世界
    美國累計確診544萬例,死亡17萬人,疫情嚴重程度遠超任何國家的情況下,武漢上了美國推特趨勢榜,意味著中國抗疫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中國的抗疫成功震撼全世界一、法新社稱,周末,數千人在武漢參加水上公園的派對狂歡,新冠疫情去年最先在這座城市出現,當武漢逐漸回歸正常生活
  • 簡直喪心病狂,這些電影裡竟然都有「真刀實槍」的啪啪場面
    然而有一些電影更是超越了激情戲的尺度,直接「真刀實槍」的拍起了啪啪場面,當然這部分作品均已文藝片較多,一切為了那所謂的藝術嘛!然而,這些過於逼真的激情場面也成為了很多人質疑其整部電影的藝術價值。不得不說外國人的腦迴路和我們還是不太一樣的,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電影中為了追求「真實」,而「真刀實槍」的激情場面的呢?
  • 四個武漢家庭的抗疫故事:武漢人民永不投降
    武漢帶著熟悉的煙火氣復甦了,速度就像當地解放大道上計程車的車速,不過年初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之戰留給這座城市的痕跡依然存在,口罩佩戴率可排全國前列,飯館裡一次性餐盤幾乎是標配……2020年即將過去,為了深入探究這場疫情帶給武漢市民怎樣的改變,《環球時報》記者再赴武漢,傾聽親歷那場抗疫戰爭的醫生、康復者和志願者回顧各自的經歷。
  • 「壯壯的武漢,武漢的壯壯」……
    「壯壯的武漢,武漢的壯壯!」7月中旬,中部戰區空軍某基地所屬某旅組織「抗疫微課」講堂,官兵一走進學習室,便被微課的題目所吸引。「壯壯」是誰?他是微課主講人——該旅四級軍士長楊從富半歲的兒子,也是曾被多家媒體報導過的「抗疫寶寶」。
  • 武漢抗疫英雄超級「戰袍」出爐,時尚設計師14天繪就「疫」戰人...
    抗疫期間,我們身邊的『抗疫』英雄無處不在,何不把奮戰在一線的醫生、護士等人物形象元素和英雄IP結合在一起,創作一個『疫』戰人英雄系列漫畫形象。」郭卉坦言,她每天被無數個抗戰英雄的故事所深深觸動,「好多作品都是泛著淚水完成的。」她說,「自己是一名職業服裝設計師,曾經就讀於湖北美術學院服裝藝術設計系,對武漢有著深厚的感情。」
  • 央視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著真實的「武漢時刻」
    2月22日,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第二季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開播,並在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和點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自2月3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以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希望,在重啟中點亮》——武漢抗疫藝術作品頒獎大會 在武昌舉行
    融媒體傳播渠道主要有武漢電視臺《2020抗疫行動》欄目、武漢市文化產業協會微信公眾號、抖音平臺展播、新媒體直播。各類抗疫藝術作品的作者來自全球各地。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小學10歲的小朋友操禾禾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學院附屬小學12歲的小朋友陳秋汐的作品受到了網民的點讚;武漢著名漫畫家蕭繼石在《人民日報》社《諷刺與幽默》、中國美術家抗疫作品專輯發表漫畫作品同時,為協會的抗疫藝術作品徵集專題製作了系列漫畫《武漢抗疫圖》;詩歌《武漢等你》的朗誦者陶奕霏小朋友只有五歲,是這次活動年齡最小的參與者。
  • 央視首部抗疫劇《最美逆行者》開播,肖戰特別出演武漢社工
    目前,弘揚「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激發強大奮進力量,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首部抗疫題材電視系列劇《最美逆行者》,正在央視綜合頻道每晚20:06播出。其中,由青年演員肖戰加盟特別出演的第四部分,《最美逆行者之幸福社區
  • 貴州師範大學師生集思廣「藝」攜手抗疫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有許多人逆行而上親臨一線抗疫,而更多的人響應中央號召以「宅在」家裡的方式為抗疫作奉獻。以音為媒,「聲」援抗疫一線戰士「如果愛,是一場戰役的意義,請相信,我們從未分離。如果心,會痛到無法呼吸,請凝視未被遮擋的眼睛。堅定,沒有寒冬不會過去。
  • 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原標題: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4月8日,武漢「解封」,離漢返漢通道全面開啟。在兩個多月的抗疫奮戰中,主流媒體也在這場戰「疫」中得到淬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導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
  • 首部武漢「抗疫」英文紀錄片上線!加油,武漢!
    日前,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全景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在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裡,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
  • 漢口車站:全力保障戰「疫」生命線暢通|鐵路抗疫英雄譜之七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嚴峻態勢下,我不會退,也不能退,堅守自己崗位,築起同心戰『疫』的鐵路補給線。」漢口車站售票車間職工鮑嬌娥這樣回答。迎難而上勇於擔當在戰「疫」中,漢口車站留守人員勇於擔當,主動做好援鄂醫護人員的服務和抗疫物資的轉運工作,通過主動幫助轉運行李、物資,懸掛感恩橫幅、廣播播放抗疫歌曲等方式,表達湖北人民對於八方支援的感恩之心。
  • 媒體記者深情講述眼中武漢巨變 街上車水馬龍好高興
    長江日報訊(記者汪甦 通訊員張愛蓮)12月19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等組織的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走進武漢。在洪山禮堂,12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講親歷故事、談採訪過程、說內心感受,展現2020年重大新聞事件全景,用行動講好中國故事。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新聞聯播:武漢「00後」護士劉鳴投身抗疫一線的青春丨全國媒體看武漢
    &nbsp&nbsp&nbsp&nbsp武漢進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是全國媒體的關注焦點,昨日全國哪些主流媒體又報導了武漢?這些媒體報導了武漢哪些人和事情?小編對相關報導內容進行梳理呈現。
  • 人間大愛——武漢抗疫一線群英譜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認識了一群又一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在兇猛的疫情中,他們以捨我其誰的勇氣,挺身而出;在艱難的考驗下,他們以奮不顧身的決然,勇敢逆行。 他們,被稱為疫情迷霧裡的定海神針,被稱為戰「疫」艇上的掌舵船長,被稱為抗擊病毒一線的白衣戰士,被稱為封閉社區裡的萬能守護,被稱為全民戰「疫」中的救火隊員。 他們是奮戰的火,是溫暖的光。
  • 財新報導《方艙裡的故事》榮獲中國經濟媒體抗疫短視頻大賽二等獎
    [財新傳媒公告板]  4月21日,中國經濟媒體「共同戰疫 健康吉利」短視頻大賽在京揭曉,財新報導《方艙裡的故事》榮獲大賽二等獎。  《方艙裡的故事》由財新特派武漢記者丁剛、蕭輝拍攝於武漢現場,通過在武漢方艙醫院實地採訪,記錄下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故事與珍貴畫面,展示了在新冠肺炎的攻堅階段,武漢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團結一心、頑強拼搏的抗疫精神。
  • 英雄之城觀後感心得體會 武漢戰「疫」紀錄片為何刷屏
    英雄之城觀後感心得體會 武漢戰「疫」紀錄片為何刷屏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史無前例的全球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為全民關注焦點。  紀錄影像充分發揮了「社會和人類生存之鏡」的特殊媒介價值,以此為題材的紀錄片這段時間不斷湧現:從小體量、切片化敘事的微紀錄、短視頻,到宏觀視角梳理的系列主題紀錄片,傳統主流媒體、新媒體或是自媒體都充分利用各自平臺特點積極創新,以紀錄影像呈現和傳播這場可歌可泣的全民抗疫戰。  3月26日,由新華社重磅推出的武漢戰「疫」全景紀錄片《英雄之城》,成為產生刷屏效果的熱門作品。
  • 中國首部抗疫題材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即將公映
    :51:06 來源: 中新社華輿 舉報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1月22日,中國首部抗疫題材紀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