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19-09-29 13:16:17 作者:範程程 才讓三智
來源:西海都市報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是整座城市最溫情的一刻。你知道嗎?在溫暖明亮的萬家燈火背後,青海一小時用電836萬千瓦時,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產業園內黃河水電光伏電站一天發電1765萬千瓦時,一小時發電271.5萬千瓦時。這些光明的背後,有一群「追光者」每天不停地「追光逐日」,把豐富的太陽能轉換為我省綠色發展的經濟新動能。有一群「光明守護者」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每天24小時不間斷,用心用情點亮萬家燈火。
「追光者」堅守一線
9月17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產業園。雖是雨後的陰沉,但站在黃河水電公司海南新能源發電部三層的觀光塔上,眼前藍色的光伏板整齊地排列在戈壁荒漠上,一直延伸到天際線,讓人仿佛置身於一片「藍色海洋」。
這片「藍色海洋」,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產業園內的水光風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工程。
「每次站在臺上向下看,都感慨萬分。這一片藍,見證了多少人為之努力的汗水,又承載了多少光伏人的發電夢。」黃河水電公司新能源系統集成工程有限公司項目主任黃希偉說,一旁的公司副總經理李輝連連點頭。
一身藍色工裝,頭戴安全帽,黃希偉和李輝是眾多在戈壁奉獻的黃河水電人之一,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最艱苦的一線,確保「藍色海洋」安全高效運轉。
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中,黃河水電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和1000兆瓦水光風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項目工程地就佔據半壁江山。
「我們眼前的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是全球唯一的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綜合技術的實證試驗基地,不僅對整個太陽能光伏電站各種技術進行實際考證,甚至為全國乃至全球太陽能領域的發展都將作出重要的貢獻。」李輝指著一塊光伏板說。
他們是電力的眼睛和耳朵
一邊是「追光者」用雙手在海南州打造了一個「光伏版青海湖」,一邊是「光明守護者」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強有力的用電保障。中秋節這一天,國家電網西寧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內,依舊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作人員密切關注著電腦屏幕,在一名工作人員起身倒水的時候,一陣急促的提示音從電腦傳來,他立馬放下水杯,迅速走到電腦前操作起來。
「一旦發生安全隱患或故障,檢測人員就能快速定位故障區域,再由調度人員及時通知區域內的運維人員現場處置。」供電服務指揮中心主任張少琳告訴記者,指揮中心擔負著西寧市一市三縣55萬用電客戶、237萬居民的供電任務,佔全省總人口的42%,供電面積7665平方公裡。
接到維修反饋後,所屬區域內的工作人員便忙碌了起來。到達維修現場的兩名工作人員熟練地利用工具,攀上了高高的電桿,做好一系列安全措施後,認真仔細地工作起來。四十多分鐘後,他們從電桿上下來,打電話告知維修完成,請通電測試,在確認沒有問題後才準備離去。
當記者上前詢問時,他們並未告知姓名,只是說,這是他們的工作,他們還有一處故障需要維修,隨後便上車匆匆離去。據青海省電力公司統計,一小時青海產生上網電量1386萬千瓦時,省內用電量836萬千瓦時。
「他們的工作是最辛苦的,只要出現電力故障,無論是值班還是在家,不管什麼天氣情況,都要隨叫隨到。」張少琳說。
在採訪的一個小時內,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接到了9個需要現場排查和維修的反饋。張少琳告訴記者,加班是常態化,24小時必須在崗,因為他們是電力的眼睛和耳朵。
記者手記
電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在這些光明的背後,不僅有「追光者」的每日逐光,更有「光明守護者」的傾心保障。在倡導綠色發展的今天,海南藏族自治州大力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緊密結合的新能源產業。從2011年開始起步,經過7年多的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光伏產業已成為海南州的優勢產業,產業規模居青海省前列。如今,這裡因一塊塊光伏發電板而煥發著勃勃生機。
也正是因為有了電,曾經的「星星點點」變成了現在的「燈光璀璨」,這些轉變見證著青海的電力事業穩步快速發展。
1958 年 5 月,青海省首次建成35千伏輸電線路;1965年4月,青海建成首條 110 千伏輸電線路;2011年,青海建成格爾木200兆瓦全球單體最大的光伏電站;2013年,我國最大的水光互補工程——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工程落戶青海。
……
青海光伏產業正厚積薄發。在這些新型產業基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舉措得到落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新元素」在我省不斷落地開花,完善的產業鏈不僅帶來產業集群發展,也標誌著青海省正在向新時代綠色發展之路大步前進。
光伏行業最新動態,請關注索比光伏網微信公眾號:solarbe2005
投稿與新聞線索聯繫:010-68027865 劉小姐:news@solarbe.com
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