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爆發以來,網上流傳這樣一則笑話:「以前是戴著口罩去搶錢,現在是帶著錢去搶口罩,還特麼搶不到!」無疑,這條段子把口罩的重要性刻畫得入木三分——那麼,口罩如此重要,你了解多少?
戴口罩不僅是自保,也是一種確保,確保自己不會把自己也不知情的病毒散播出去。
一、口罩的前世今生
清代以前,中國一旦遇到大瘟疫,往往傷亡慘重!儘管人們知道瘟疫會傳染,出於天性也不敢靠近染病者,但由於完全不明病從何來,也不懂如何防範,迷信、亂投醫等更加劇疫情;倖存的,除了避走他鄉,幾乎是聽天由命……到了明末才有吳又可的深入研究而寫出《瘟疫論》,認識到疫從氣來,而絕天地不正之氣,首先要用布巾包住鼻子以至嘴巴,清代曹庭棟《養生隨筆》便這樣寫道:居常出入,少覺有風,即以衣袖掩口鼻,亦堪避疫。
最早記錄口罩這一物事的應該是古羅馬帝國,公元1世紀,科學家普林尼編寫《自然史》時便記載有用動物膀胱皮包住口鼻以避免毒塵;到了14世紀40年代,黑死病在歐洲大流行,部分醫生會佩戴鳥嘴面罩,這種面罩嘴角含有各種芳香物質以及過濾物質,可以說是最早的防毒面具。
18世紀末,歐洲出現用袋子或紡織物包住整個頭部,這些呼吸保護性設備有的帶有閥門,有的則帶有稍微加壓的空氣罐。1848年,美國人Lewis P. Haslett發明「哈斯萊肺保護器」,這是第一項獲得專利的空氣淨化面罩,該面罩使用單向氣閥以及由溼羊毛製成的過濾芯,能大幅度過濾空氣中的灰塵。隨後,歐洲各國的發明家開始對這種口罩進行深入研究,當中,蘇格蘭化學家John Stenhouse第一次使用活性炭。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病菌會通過空氣感染傷口,因此建議醫護人員使用一種紗布掩住口鼻,雖然這種紗布只有一層,但效果不容忽視,已具現代外科口罩雛形。更具有現代醫學意義的外科口罩,則由法國外科醫生保羅·伯格於1897年第一次使用,它的紗布厚達6層。往後,各國又陸續改進外科口罩,例如增加鼻梁鐵條、環形掛耳等。
現如今,口罩種類繁多,特別是最重要的外科口罩,不同國家有不同標準,不同廠家又有不同款式。
英文respirator或mask都有口罩的意思,不過,respirator更適合於專業用途,例如翻譯為呼吸器、防毒面具等,而mask則應用廣泛,無論化妝面具,還是防毒面具,都可以使用。
二、口罩的種類
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防範肺吸入有害氣體,通過過濾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中的粒子等,從而讓人類呼吸到正常的空氣。發展至今,口罩除了呼吸防範,還具有防塵、保暖、掩飾等作用,具體種類如下:
紙口罩/Paper mask:它可阻擋70%以上直徑5微米的顆粒,適合平常清潔時使用,但不適合防疫;正反面使用都沒問題,基本是一次性。棉布/紗布口罩:這種口罩僅能過濾較大顆粒,如灰塵、花粉等,適合平時清潔工作;如果是在醫院,則必須是無外科手術時使用,目的是減少佩戴者咳出的飛沫量;可重複使用是它最大的優點。活性碳口罩/Active charcoal mask:這種口罩可吸附有機氣體或毒性粉塵,但無法阻隔細菌穿透,適用於噴漆作業、噴灑農藥以至馬路防塵等,不宜作為防範病毒的口罩。
活性炭口罩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原本是設計來阻擋佩戴者的口鼻飛沫,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其能否預防佩戴者感染呼吸道疾病持懷疑態度;不過,通常認為它的密封性越來越好,可阻擋90%次微米顆粒的飛沫傳播,適用於門診、流感時佩戴;一般來說,它的過濾層帶有靜電作用,使用時長約為4小時。N95防護口罩/N95 Mask:這種口罩可阻擋95%以上的次微米顆粒,但呼吸阻抗較高,例如吸氣和呼氣的阻力分別增加26%以及22%,故不宜長久使用;另外,有美國醫學雜誌報告其與外科口罩在預防流感時並沒有明顯差異。
N95口罩以及呼吸閥至於口罩有沒有呼吸閥,差別其實不大,最重要的防範病毒功能,兩者都一樣,不過,有閥門的呼吸會舒適很多,但如果是病毒感染者,則不應選用有呼吸閥的N95,因為閥門會排放出患者的病毒。
呼吸閥原理另外還有不同廠家生產的各種口罩,例如立體口罩,其立體結構可減少耳朵的壓迫感,以及大幅降低眼鏡起霧的困擾,適合長時間佩戴;又如防霾口罩,能阻擋空氣中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粒狀物,PM2.5即是指直徑2.5微米以下的懸浮粒子;還有納米纖維口罩等;大名鼎鼎的3M口罩就更不用說了。
3M口罩這麼多口罩中,目前以外科口罩和N95口罩最為迫切。普通外科口罩是醫護人員的標準口罩,這種口罩也經常推薦給公眾,以避免感染季節性流感;口罩通常由無紡布(或叫不織布)構成,分三層,也有個別廠商設計為四層,例如日本的Moistmake保溼口罩,這三層由外至內依次為:防水層,起到防止飛沫沾染效用。過濾層,帶有靜電過濾細菌飛沫。吸溼層,吸附佩戴者呼出的口氣。
外科口罩構造N95口罩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大多數空氣汙染情況下建議佩戴的口罩,它可以預防由患者體液或血液飛濺引起的飛沫傳播。什麼是N95?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根據口罩對直徑0.3微米及以上非油性顆粒(例如粉塵、微生物、氯化鈉等顆粒)的抵擋能力,制定了3種評級標準,分別是N、R、P,其中,「N」表示不適用於油性顆粒,「R」則有一定抵擋能力,「P」對油性顆粒有強抵擋能力;後面的數字即過濾微粒能力的百分比,例如,95即可阻擋95%的微粒,所以,N95是一種標準,N95口罩就是一種能夠阻擋95%非油性微粒(包括PM2.5)的口罩。
非油性顆粒大小比較與N95口罩相似的評級標準,還有歐盟(EN 149:2001)的FFP(Filtering Face Pieces),其FFP1過濾效果最低為80%,FFP2能過濾94%的顆粒,在非油性顆粒過濾上與N95相當,更高標準的FFP3可過濾99%;另外,日本DS2是指一次性口罩,RS2則可重複使用,與韓國標註KF95以上的口罩,都能過濾95%以上的懸浮顆粒。
日本RS2口罩而KN95是中國制定的標準(GB2626-2006),另外還有適用於過濾油性顆粒物的KP標準;中國KN標準與美國NIOSH標準,在技術要求、測試方法等基本一致,故兩者功用毫無分別。KN95既然是一種標準,自然有很多廠家生產不同的款式,有閥無閥也不一而足。
廣州市最多銷售的KN95口罩但是,如果口罩沒有標明根據什麼大小的粒子進行測試,那就有可能和普通口罩一樣,過濾顆粒的能力不強。假如買的是外國口罩,可以通過查看它的包裝是否印有下列3種大寫字母,而確定是否具有防病毒功能。BFE(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細菌過濾效率,大多以約3微米的顆粒及特定流速測試。PFE(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顆粒過濾效率,以平均0.1微米的微粒進行測試。VFE(Virus Filtration Efficiency)病毒過濾效率,以平均1.7微米的顆粒進行測試。
飛沫最細為0.6微米三、正確使用口罩關於口罩,特別是外科口罩的正確使用方法,電視、網絡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介紹,例如不要觸碰口罩外表、不要用酒精或高溫消毒、不要沒完全覆蓋口鼻下巴等,故這裡就不贅言;但有兩個地方,特別需要重視:1、口罩戴反的問題!把外科口罩戴反最常見是白面朝外,實際上,一般來說都應是藍面朝外,但如果真有正反兩面顏色一樣的,則可以觀察金屬條或褶痕方向,金屬條朝外凸出或褶痕向下通常都是外面。
褶痕朝下為外側為什麼戴反要重視?因為戴反的話,便增強吸水層作用,從而降低過濾層、防水層的能力,極有可能增加受感染機率。2、眼鏡起霧說明你戴不正確!一般來說,正確戴好口罩,眼睛人士的眼鏡是不會起霧的,如果會起霧,通常是由於口罩上方沒有貼合面部,呼吸時氣流便流向縫隙,這樣的後果將會降低口罩過濾作用。
有縫隙口罩並非絕對能夠隔絕病毒,對病毒的防範更應該是注重衛生,例如經常洗手消毒。四、沒有口罩怎麼辦雖然現在市面上的口罩沒有之前那樣緊張,但為防不時之需,這裡我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香港消委會以及科學園等專家建議的自製口罩方法進行編輯,力圖簡明易懂。這種自製口罩僅需利用透明膠套、廚房吸油紙或盒裝三層紙便可以DIY,同時經過測試,符合安全、成本低、透氣舒適、製作簡易、材料容易找的標準。
基本就是仿照外科口罩的原理一些測試數據
自製口罩全程圖片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