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兮,漂泊南行無所依,我欲隨風同歸去」
一語中的道破主人公悽涼悲憫的身世與桀驁不羈的灑脫個性
這句美文來自最近一部熱播劇《思美人》的主題曲《思美人兮》
這部劇究竟有多火呢?
自開播以來便話題熱議不斷,小則引發網友觀眾高潮連連,大則觸動行業領域考察深思,相關新聞和話題熱度始終不減;
劇中諸多經典橋段、人物形象、古風詩詞等被多次發酵後躥紅網絡,網友互動熱情高漲,聯動劇集收視率節節攀升,
這部一出生就自帶熱門體質的劇集,在接受了無限美譽的同時,也遭受了不少盲目不公的「特殊禮遇」,其中不乏過於上綱上線、對於歷史一知半解的非客觀看法。
大多數觀眾及影視行業人士之所以如此支持電視劇《思美人》,除了因為其紮實走心的故事內核和細緻考究的畫面呈現外,更因為劇集本身蘊含很多歷史細節和文化深意,能讓觀眾跟隨《思美人》的腳步領略戰楚文化的魅力。這也正是《思美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歷史篇·
——戰國禮儀——
宮廷篇
該部分元素集中體現在百官與楚懷王的政事日常中
行禮
按等級劃分,但是大部分中等官職和非皇親國戚都是要先兩手環拱,手背向外,向前推出後再收回至胸前,接著兩手分開跪下,這時兩手要分在兩膝蓋前大概一尺(23CM左右)距離,接著低頭叩首行禮,禮畢後站起來,在站起來的時候頭是不可以抬起來的,直到完全站直了才能抬頭。
應答
「唯」和「諾」皆為應答之聲。「唯」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諾」指地位或者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者小輩分的應答。
婚禮篇
該部分元素在屈原與昭碧霞大婚劇情時密集呈現
食黍
黍是漢族最早用於耕作的植物之一,也就是去皮前的黃米。在婚禮上共牢而食,夫婦食黍,正是對他們婚後日常生活場景的呈現。漢式婚禮在形式上是隆重盛大的,在本質上則是質樸簡約的。通過食黍,褪去浮華,顯露本質,直指人心。
咂醬
中國制醬和食醬的歷史悠久,當時的醬叫「醢」,據《周禮》記載「百醢」,周天子祭祀或賓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醬「百二十甕」,這百二十甕醬包括醢物六十甕、醯物六十甕,都是動植物食料加調味品炮製的複合調料。
合巹
指新夫新婦各執其一合巹杯,相對飲酒的儀式。合巹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而為一。合巹杯以匏瓜(葫蘆)製成,匏瓜的內膽是苦的,因此匏瓜所盛的酒也是苦的。同飲苦酒,寓以同甘共苦、貧賤不移、禍難不棄之義。
——史料百科——
該部分相關節日「端午節」、歷史事件「合縱連橫」等及歷史物件「和氏璧」在劇中重要事件節點均有詳盡再現。
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和氏璧
該物件出自著名的歷史典故「完璧歸趙」,戰國時候趙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秦國想要,然後為了不讓秦王得逞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他膽大心細,智鬥秦王,最後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返還給了趙國。但其實和氏璧最開始為楚國之寶物,並非為大眾所知典故中提到的趙國,這一點在劇中有詳細呈現。
六國合縱
合縱(hézòng)又寫作「合從」。戰國時期,蘇秦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的政策。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在遊說秦惠文王連橫不成後,轉而遊說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合縱之勢形成,蘇秦掌六國宰相印,然而各國之間也存在大小矛盾,蘇秦死後,合縱聯盟隨之瓦解。
函谷大戰
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古代處於洛陽至鹹陽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裡、谷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思美人》就將各流派代表齊聚的橋段安插於劇情中,讓百家爭鳴以戲劇化的形式來呈現,觀眾可以更直觀的感受文化開放思想兼容的輝煌時代。
·文化篇·
——楚辭楚韻——
片頭導語+劇情結合
將屈原經典楚辭作品之中的名句與故事劇情、人物心境相結合,藉由楚韻悽楚柔美、隨性灑脫、昂揚浩蕩等多重氣質,為劇情的節奏調控及人物的情緒走向渲染潤色。
——借古喻今——
政治篇—屈原變法
屈原變法是指戰國中期屈原在楚懷王初期施行的一系列革新。楚國自春秋時期以來就是強國,戰國時經楚宣王、楚威王的耕耘,國力逐步強大,又經過屈原一番改革,楚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有了新氣象,成為與秦國、齊國並列的強國。
史料記載,屈原變法內容分為六點,分別是:獎勵耕戰,獎勵農耕;舉賢能,唯才是舉;反壅蔽;禁朋黨;命賞罰;移風易俗。《思美人》集中呈現了屈原大力革新憲法、廢井田、廢爵位及貴族特權等政改措施,儘管在劇中以失敗告終,但過程中屈原一心向民為天下謀福利的偉大形象讓觀眾體會深切。
政治篇的內容是《思美人》借古喻今板塊裡最具現實意義的一項,這些變法內容看似只發生在久遠的戰國時期,但針對當下的同類型政治問題一樣適用,當今社會同樣呼籲屈原式耿直端正的人格魅力與剛正不阿的政治態度。
教育篇—家庭教育
《思美人》中部分篇幅集中刻畫了楚懷王妃鄭袖與公子子蘭的母子相處情節。一個內心只有算計和欲望的母親鄭袖,對待唯一的希望兒子子蘭,從小為其灌輸不擇手段的為人處事觀念,且偏愛棍棒教育。到最後子蘭成人,性格自私、偏執、沒有仁心,並用同樣的手段對付自己的母親。
透過劇情反射出的亦是當代父母家庭教育的問題縮影。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對子女健全人格的養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是說,你給孩子從小講的話教唆他做的事,都有可能在將來反饋到自己身上。哪怕是其他師長再去修正,其作用都會顯得杯水車薪。就如屈原作為子蘭的老師,哪怕曾經給予他先賢聖德的理論教誨也改變不了鄭袖與子蘭最終的母子悲劇。儘管層同樣的手段對付自己的目鄭袖,對待唯一的希望兒
這些對於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處理特別是親子關係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婚姻篇—碧霞的愛情觀
昭碧霞作為屈原一生中唯一的結髮妻子,始終與君相知相伴毫無怨言從不言悔,從不被接受到暗生情愫再到被視如珍寶的這個過程,幾乎耗盡了她短暫的一生。在碧霞被陷害中箭身亡時,屈原開始意識到這個女人的不易與珍貴,雖然她的賢德溫良與知書達理未換得「白首不相離」的完美一生,但卻從此在屈原心中留下堅不可摧的位置。
透過劇情能明顯感受到,碧霞身上透著中國女性最美好可貴的品質,面對冷漠,她靠尊重與理解融化冰雪;面對障礙,她憑悉心溝通打破僵持;面對生死,她用單薄身體與無限愛意鑄成高牆,為心愛的人擋去危機……而她對於婚姻的正確處理態度正是當下社會感情眾相所缺失的,不求什麼山盟海誓,至少有面對矛盾時努力去磨合與溝通的自覺,不用個個都變成昭碧霞,但求人人都能有她面對感情問題時的勇敢、成熟,以及對愛人的尊重與信任。
素材庫
以上僅僅是電視劇《思美人》中相對顯著的文化元素和知名的史料細節代表,相信細心的觀眾和網友,定能發現更多劇中滲透的文化與社會內涵。
《思美人》以還原偉大詩人、政治家屈原一生為創作初衷,走訪多地考證史料,並嚴格參照歷史文獻,再現戰國時期人文風貌。單純將其作為一部電視劇來看定是不錯,但如果能在觀劇中,深刻觸摸到戰國時期楚風濃鬱的古樸歷史痕跡,也算是發掘到了《思美人》的一個全新打開方式,寓教於樂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