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縣:貧困戶開墾13年 終把荒山變「金山」

2021-01-13 騰訊網

紅網時刻10月30日訊(通訊員 高振凱 胡椏城)「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在臨武縣萬水鄉譚何村的一座石頭山上,成片的橘子樹鬱鬱蔥蔥,飽滿多汁的橘子猶如碩大的「金元寶」掛滿枝頭,微風裹著清香,煞是怡人。

一個纖瘦的身影在林子裡忙碌著,胳膊挎著籃子,雙手嫻熟地剪下橘子。不遠處,十幾個麻皮口袋圓滾滾地挺著「肚子」,正等著裝車拉下山運送到市場販賣。

原來,這是貧困戶何祥生的橘子園豐收了。

何祥生採摘的橘子。

「這兒以前是一片荒山野嶺,灌木叢比人還高。」眼前這位黝黑的漢子咧著嘴笑道,「但你看,現在山上種滿了果樹,這都是我一把鋤頭、一把鐵鍬從石頭縫中開墾出來的。」

何祥生,1968年出生,全家5口人,本人四級殘疾,妻子譚秀蘭因患精神疾病鑑定為二級殘疾。家庭可謂是極端困頓,但何祥生骨子裡有股不服輸的勁兒,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實幹出一條勤勞致富的道路。

一把鋤頭「開山闢地」

位於譚何村的半嶺山,昔日遍地荊棘,雜草叢生,一直被村民們閒置著。家徒四壁的何祥生,被生活逼上了絕境,咬著牙做出了一個村民們都無法理解的決定——扛起鋤頭去墾荒。

從2007年開始,何祥生便每天一個人扛著鋤頭爬到半嶺山上,舉鎬揮鋤,劈山鑿石,用柴刀砍出一條條小道,迎著朝陽出,伴著月色回。

後來,為了更好地開發荒山,何祥生索性把家搬到了半嶺山上。他和妻子兩人,把家裡的廢舊磚瓦和木板用農用三輪車一車車地運到山下,再一筐筐地抬到山上,勞動強度極大,這對兩個身患殘疾的人來說尤甚。但何祥生夫妻倆就是不怕吃苦,挑沙子、拌水泥、接水電……以燕子挪窩般的精神,終於在半山腰建起了一座20餘平方米的簡易住房,算是在荒山上有了遮風避雨的小港灣。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嶺山在何祥生的一鋤一鍬間終於褪去荒蕪外衣。

一場春風「換來新顏」

雖然何祥生恪守著莊稼人的本分,起早貪黑,埋頭苦幹,像只老黃牛般任勞任怨,但也只是能勉強餬口,半嶺山並沒有給他足夠的饋贈,為此何祥生還外出工作過一段時間。

直到2014年,國家扶貧事業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脫貧幫扶的春風吹到了何祥生家中。2015年,經評議公示,何祥生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鄉村兩級幹部開始對其精準幫扶,從人、財、物、智等方面提供有效幫助。

考慮到何祥生家的實際情況,鄉村幹部引導何祥生在家種植果樹。2015年初春,何祥生購回3800株優質橘子樹苗,夫妻倆冒著寒意挖坑、施肥、栽樹、培土、澆水,終於搶種了20餘畝橘子樹。

何祥生夫妻倆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管理橘子園,齊心協力唱響脫貧「二人轉」。2017年橘子樹開花結果,2018年首次採摘,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大豐收,夫妻倆心裡著實樂開了花。

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何祥生乘勝追擊,2019年積極申報種植臨武柚,政府免費派發4400餘株幼苗,在100餘畝的半嶺山上鋪開栽種,如今漫山的臨武柚苗在微風中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一招發展「林下經濟」

嘗到了種植果樹的甜頭後,何祥生心裡便盤算著如何充分利用這100餘畝的山地資源。在駐村幹部的提議下,何祥生打開了發家致富的思維,確定發展「林下經濟」。

從2018年開始,何祥生便在山上放養土雞、土鴨。林下生態養殖,一方面果木林為家禽遮陰,通風降溫,便於防疫;另一方面,雞鴨啄草吃蟲,糞便肥果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環鏈。山上放養的雞鴨長得好、飛得高,肉質鮮美,屬於綠色無公害禽產品,一經上市,便被搶購一空。

「我養了2000多隻土雞、土鴨,每斤35元都還是很搶手。除了雞鴨,很多人還專程來買土雞蛋,一傳十,十傳百,現在我的土產品也是小有名氣了嘞!」何祥生一臉驕傲地笑道。

人窮志不短,虎瘦雄心在。何祥生以山為家,以果樹和雞鴨為伴,憑藉著愚公移山的精神開墾荒山13年,從最初的十幾畝發展為現在的一百餘畝,汗水長年累月地浸透在這座石頭山上,終於開出了來之不易的「致富花」。

何祥生的事跡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2019年被評為臨武縣「最美脫貧示範戶」,在當地傳為佳話。

相關焦點

  • 荒山變青山 青山成金山
    荒山變青山 青山成金山 2020-12-26 11:3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下肢癱瘓男人跪著開墾荒山艱苦創業,怕妻子沒錢養老
    這位殘疾老人為了脫貧致富,為了在年老時有點錢給妻子,他徒手爬上荒山開墾7畝土地!這個人叫曾福。他家裡有許多孩子。他是家裡的老二。13歲那年,身體健康的父親突然滿身大汗,很快就離開了這個世界。曾慶紅親眼目睹父親的離去上學,深受鼓舞。我長大後,帶著家裡的500元出去玩。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擺攤。
  • 荒山變青山 青山成金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司馬光油茶園通過「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優先聘用周邊貧困群眾,帶動就業近2000人,精準幫扶609戶1831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800元。油茶樹四季常青,生長在荒山不與糧食爭田地。河南光山縣位於油茶生長北緣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光山茶油銷售面臨瓶頸,產業一直沒做大。
  • 老婆回家 嶽母誇讚——臨武縣西山瑤族鄉龍袁村貧困戶袁章賢脫貧記
    通訊員 陳文發 黃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顏石敦7月1日,臨武縣西山瑤族鄉龍袁村,一家收拾得乾淨整潔的魚豆腐加工作坊生意紅火。作坊主人袁章賢的手機響個不停,「都是下單的客戶打來的,都快賣斷貨了。」西山是臨武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距縣城18公裡。袁章賢一家5口人,妻子是重慶人,10多年前兩人在廣東打工相愛結婚。婚後夫妻倆在家務農,育有3個孩子。然而,那時袁章賢一家日子過得艱難。袁章賢文化水平不高,沒有一技傍身,上有父母要贍養,下有孩子要照顧,家裡經濟拮据。2012年,袁章賢的妻子離家出走。
  • 河南光山縣堅持生態立縣 荒山變青山 青山成金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
    近年來,司馬光油茶園通過「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優先聘用周邊貧困群眾,帶動就業近2000人,精準幫扶609戶1831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800元。油茶樹四季常青,生長在荒山不與糧食爭田地。河南光山縣位於油茶生長北緣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湖北麻城能人回鄉投資千萬創業扶貧,貧困戶年收入超十萬
    木子店鎮牌樓村貧困戶任金文停下手中的農活,笑呵呵地說道。李老闆就是李道剛,木子店鎮人,在寧夏經商定居。2019年5月,在家鄉情結的感召、「能人回鄉」的號召下,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生活,回到大山深處投資1000萬元創辦了牌樓村中藥材產業園。
  • 荒山變金山 舊村換新顏——修武縣自然資源局幫扶西村鄉西嶺後村...
    在修武縣自然資源局的幫扶下,全村94戶貧困戶於2019年全部實現脫貧。西嶺後村村委會主任楊為平深懷感激地說:「多虧了縣自然資源局的大力支持,幫俺村修了路,落實扶貧政策,帶領俺們發展經濟,俺一輩子也忘不了黨的恩情。」
  • 貴州有位煤礦老闆,耗時11年投資2億負債3000萬,把荒山變「寶山」
    芒果旅行日記:貴州大山有位煤礦老闆,投資2億耗時11年做生態農業,把荒山變成寶山,還解決了當地2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2009年,譚正義決定轉型做生態農業,他承包了1萬畝荒山,開始種植茶葉。然而事情遠沒有他想像的簡單,因為他承包的神箐荒山海拔達2300米左右,根本不適合種植茶葉(茶葉種植最佳海拔為800—1000米)。但是譚正義偏偏「不信邪」,非得在2300米海拔種出茶葉來。第一年種植種了數百萬株茶苗,結果一個冬天凍死了80%以上。
  • 點讚身邊好支書|何永清:將荒山變為金山的「引鳳人」
    點讚身邊好支書|何永清:將荒山變為金山的「引鳳人」 2020-05-30 0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 奮戰50年荒山變綠海
    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一直享有全國「造林先鋒」的美譽,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在這裡書寫了從無林到有林、從荒山到綠海的傳奇。萬人造林會戰為荒山禿嶺播綠說起林口林業局造林的歷史,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大學畢業後又回到這裡的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姜君如數家珍。1963年,雞西和七臺河煤礦需要坑木,佔盡地利的林口林業局因木而生。
  • 教授做農莊,200畝荒山變金山
    農莊創始人之一莊主郭中一教授2004年之前,從小生長在臺灣的郭中一併沒有回過故鄉合肥,只是從父親口中對家鄉的情況略知一二,04年回過一次故鄉後就決定,放棄臺灣優厚的工作,回到父親的故鄉,以農業為切入點創業,回歸鄉土,恢復被破壞的農村人文環境。
  • 淄博「當代植綠愚公」:父女7年把荒山廢坑變成「花果山」
    次年春天,張錦超第一次來到父親承包的這座荒山,當時這座山還被人稱為「黑山」。張錦超回憶起當時的景象,觸目驚心:「漫山遍野都是黃色砂石,還有一個個黑漆漆的礦坑,沒有一棵樹木,沒有一點生機。」直到這時,她才理解了父親執意承包荒山的初衷。
  • 淄川區下端士村:開荒山種花海 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別看現在這麼漂亮,種萬壽菊之前都是荒山荒地。」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支部書記肖玉愛說,今年村裡在鳳凰山及周邊山坳流轉了200餘畝土地,她自己投資50萬,選種引進金絲皇菊、萬壽菊、金光菊等三個兼具觀賞和經濟效益的菊花品種,讓荒山變廢為寶。下端士村自建村以來,因地理原因土地坡度大、土層薄、田塊小,莊稼很難種植,大多成了荒山荒地。
  • 28年!56歲「小趙」把檸條變成金山銀山丨致敬西農奮鬥者
    2017年,52歲的黃玉孝建了兩個香菇大棚,試驗性地做了8500個菌棒,在李鳴雷等專家的細心指導下,一下子收入了10多萬元。消息傳開了,村民心裡有底了,紛紛邀請專家上門建棚種香菇。今年,黃玉孝兩個棚有1.5萬個棒子,8月中旬開始出第一批菇,批發價格達到了每斤11元,「首批出菇,保守估計收入8萬元左右。」他的棚,吸納了13戶貧困戶,每戶保底1000元,最後按效益分成。
  • 蓬萊昊林:荒山「變身」東方海岸果谷
    2017年,蓬萊昊林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立。經過三年精心打造,一個產業化、集約化、生態化的東方海岸果谷初具規模。「今年1000畝果園,即將進入盛果期,總產量大約200萬斤。」回得建掰著手指、算著總帳,掩飾不住豐收的喜悅。更為欣喜的是,蓬萊昊林與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實行「訂單模式」,不僅自產的蘋果全部收購,還為周邊果農代購入庫15000噸,且價格在全國最高。
  • 勞模風採‖李孝剛:二十年的堅守,山地種出「金和銀」
    他從2000年開始承包荒山植樹造林發展林下經濟開始,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以山為家,以林為業,先後在崀山、回龍寺、黃金、麻林等地承包荒山5000多畝,定植杉木、楠竹、紅豆杉、銀杏、櫸木和速生闊葉豐產林馬掛木,間種厚樸、白朮等藥材和反季節蔬菜,累計造林5000多畝,現已成林面積就達2500餘畝。先後獲得「邵陽市勞動模範」、「邵陽市造林先進個人」、全國「綠色家庭」等榮譽稱號。
  • 嵐縣王獅鄉:從「林長制」到「林長治」 實現「青山」變「金山」
    如今,王獅鄉護綠提質,著力推動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治理,實施了荒山造林13000畝、購買式造林10000畝、退耕還林12400畝、封山育林2000畝、退化林修復100畝。同時,充分挖掘林業效益,栽植地埂沙棘5000畝、野生沙棘改造10000畝,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5300畝,生態由「綠起來」變「美起來」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該鄉推行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並舉,實施林業資產收益扶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