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0月30日訊(通訊員 高振凱 胡椏城)「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在臨武縣萬水鄉譚何村的一座石頭山上,成片的橘子樹鬱鬱蔥蔥,飽滿多汁的橘子猶如碩大的「金元寶」掛滿枝頭,微風裹著清香,煞是怡人。
一個纖瘦的身影在林子裡忙碌著,胳膊挎著籃子,雙手嫻熟地剪下橘子。不遠處,十幾個麻皮口袋圓滾滾地挺著「肚子」,正等著裝車拉下山運送到市場販賣。
原來,這是貧困戶何祥生的橘子園豐收了。
何祥生採摘的橘子。
「這兒以前是一片荒山野嶺,灌木叢比人還高。」眼前這位黝黑的漢子咧著嘴笑道,「但你看,現在山上種滿了果樹,這都是我一把鋤頭、一把鐵鍬從石頭縫中開墾出來的。」
何祥生,1968年出生,全家5口人,本人四級殘疾,妻子譚秀蘭因患精神疾病鑑定為二級殘疾。家庭可謂是極端困頓,但何祥生骨子裡有股不服輸的勁兒,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實幹出一條勤勞致富的道路。
一把鋤頭「開山闢地」
位於譚何村的半嶺山,昔日遍地荊棘,雜草叢生,一直被村民們閒置著。家徒四壁的何祥生,被生活逼上了絕境,咬著牙做出了一個村民們都無法理解的決定——扛起鋤頭去墾荒。
從2007年開始,何祥生便每天一個人扛著鋤頭爬到半嶺山上,舉鎬揮鋤,劈山鑿石,用柴刀砍出一條條小道,迎著朝陽出,伴著月色回。
後來,為了更好地開發荒山,何祥生索性把家搬到了半嶺山上。他和妻子兩人,把家裡的廢舊磚瓦和木板用農用三輪車一車車地運到山下,再一筐筐地抬到山上,勞動強度極大,這對兩個身患殘疾的人來說尤甚。但何祥生夫妻倆就是不怕吃苦,挑沙子、拌水泥、接水電……以燕子挪窩般的精神,終於在半山腰建起了一座20餘平方米的簡易住房,算是在荒山上有了遮風避雨的小港灣。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嶺山在何祥生的一鋤一鍬間終於褪去荒蕪外衣。
一場春風「換來新顏」
雖然何祥生恪守著莊稼人的本分,起早貪黑,埋頭苦幹,像只老黃牛般任勞任怨,但也只是能勉強餬口,半嶺山並沒有給他足夠的饋贈,為此何祥生還外出工作過一段時間。
直到2014年,國家扶貧事業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脫貧幫扶的春風吹到了何祥生家中。2015年,經評議公示,何祥生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鄉村兩級幹部開始對其精準幫扶,從人、財、物、智等方面提供有效幫助。
考慮到何祥生家的實際情況,鄉村幹部引導何祥生在家種植果樹。2015年初春,何祥生購回3800株優質橘子樹苗,夫妻倆冒著寒意挖坑、施肥、栽樹、培土、澆水,終於搶種了20餘畝橘子樹。
何祥生夫妻倆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管理橘子園,齊心協力唱響脫貧「二人轉」。2017年橘子樹開花結果,2018年首次採摘,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大豐收,夫妻倆心裡著實樂開了花。
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何祥生乘勝追擊,2019年積極申報種植臨武柚,政府免費派發4400餘株幼苗,在100餘畝的半嶺山上鋪開栽種,如今漫山的臨武柚苗在微風中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一招發展「林下經濟」
嘗到了種植果樹的甜頭後,何祥生心裡便盤算著如何充分利用這100餘畝的山地資源。在駐村幹部的提議下,何祥生打開了發家致富的思維,確定發展「林下經濟」。
從2018年開始,何祥生便在山上放養土雞、土鴨。林下生態養殖,一方面果木林為家禽遮陰,通風降溫,便於防疫;另一方面,雞鴨啄草吃蟲,糞便肥果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環鏈。山上放養的雞鴨長得好、飛得高,肉質鮮美,屬於綠色無公害禽產品,一經上市,便被搶購一空。
「我養了2000多隻土雞、土鴨,每斤35元都還是很搶手。除了雞鴨,很多人還專程來買土雞蛋,一傳十,十傳百,現在我的土產品也是小有名氣了嘞!」何祥生一臉驕傲地笑道。
人窮志不短,虎瘦雄心在。何祥生以山為家,以果樹和雞鴨為伴,憑藉著愚公移山的精神開墾荒山13年,從最初的十幾畝發展為現在的一百餘畝,汗水長年累月地浸透在這座石頭山上,終於開出了來之不易的「致富花」。
何祥生的事跡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2019年被評為臨武縣「最美脫貧示範戶」,在當地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