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X博士
1986年,春晚小品《羊肉串》大概是許多人與新疆燒烤的初次邂逅。
回憶一下你上學時,學校門口的那些新疆燒烤車,不論在何時,它們總是被大量的食客所簇擁。
再看看現在的B站抖音,品嘗新疆菜已經成了每一個美食類UP主的必修課。
新疆菜為何會在今天風靡全國?
簡單來講兩個字:坦誠。
沒錯,真正的新疆美食都是與食客坦誠相待的。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內陸,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當地晝夜溫差較大,降水較少,氣候乾燥。而這樣相對嚴苛的環境也就間接決定了新疆菜系「味重香濃」的特點:
油脂要厚,調料要豐富,吃一口,就能讓身子變得暖和,讓胃得到應有的滿足。
所以,新疆菜是直接的,是實在的,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
根據維基百科所寫,1990年的新疆沙灣縣,有老百姓向一個名叫李士林的廚子反映:
你做的辣子雞塊很棒,就是量給的太少。
李士林聽聞後直接炒了一隻整雞,用大盤給食客端了上來,這便是大盤雞的由來。
因而真正的大盤雞是屬於那些平凡的,需要用肉來慰勞自己的普羅大眾的。
所以,新疆的大盤雞要大,要在裡面放滿了雞塊,這樣才夠實在,才能用豐沛的蛋白質來補給每一顆疲勞的心。
當潔白的麵條掛上雞肉的湯汁,在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碰撞間,食客的味蕾將得到極致的滿足。
而說到面,就讓人聯想到了這兩年火遍全網的新疆炒米粉。
在中國的米粉圈,新疆的辣爆炒米粉可謂鶴立雞群,因為它用絕對刺激的辣,綁架了每一位食客的味蕾。
油要多放,辣要多加,色澤要鮮明,聞著要噴香,吃上一口,米粉有嚼勁,湯汁有味道,因為整體口感偏重,所以成為近些年飲食男女的心頭之愛。
在B站,試吃新疆辣爆炒米粉已經成為每一個生活區大UP主的必修課。
不論自己能不能吃辣,這些UP主都會用各種渠道搞來一碗色澤鮮紅的新疆辣爆炒米粉,與自己的百萬粉絲共同見證新疆美食的神奇魔力:
在吃的時候,這些UP主的統一反應都是面容扭曲,直呼辣爆。
可在吃完後,所有人的評價又都是出奇一致的「真香,還想要」。
而除了炒米粉,更坦誠的是新疆的饢。
饢是新疆餐飲的靈魂,是碳水化合物的剛強形態,是生活中既硬核,又便攜的熱量補給道具。
饢在羊油的滋養中凝聚,從300℃+的饢坑裡誕生,擺放在晝夜溫差二三十攝氏度的街頭,一個個堅如磐石,任寒暑捶打。
而在這副硬朗外表之下,則是饢百搭的柔軟內在。
饢可以烤著吃,炸著吃,包肉吃,配辣醬吃,泡著奶茶吃……怎麼吃都能吃,怎麼吃都好吃,饢就是這樣實用,就是這樣坦誠地填飽每一個新疆人的肚子。
饢甚至還可以就葡萄吃。
在以前,南疆的農民工作到中午,便會將饢和葡萄帶到水渠邊,將饢扔向上遊,然後開始洗葡萄。等把葡萄洗乾淨後,被泡軟的饢正好漂到面前,他們便用葡萄就著饢吃了起來。
新疆人不但喜歡饢,還從饢的世界裡建構出了他們樸素的世界觀。
比如說,饢可以用來示愛:
在過去,如果一位維吾爾族的姑娘愛上了一位小夥子,而小夥子又不知道。那麼姑娘就會親手烤一塊饢,再請阿訇對饢念經,然後再請人轉送給小夥子吃,這樣小夥子就會通曉姑娘的心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和日本女孩在情人節時,送心愛的男孩自己親手做的巧克力一樣。
抓飯,則是和饢一樣重要的主食,它代表著新疆人對食材搭配的單純理解。
米飯、羊肉、胡蘿蔔是抓飯的三要素:
米飯要油,羊肉要香,胡蘿蔔要鮮,再點綴上作為新疆符號的葡萄乾和蜜棗,混合在一起,成為無數乾飯人的美味燃料。
還有那坦誠到令人震驚的新疆燒烤。
新疆燒烤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考證,早在2000多年前,當地的居民就開始吃烤制的食物,而烤串便由此演化而來,維吾爾語裡稱之為孜合卡瓦甫。
經典的新疆烤肉串要把羊肉切成0.5cm,大小如棗一般的片,然後把4片瘦肉和1片肥肉穿在專用的鐵釺子上,經炭火烤制而成。
一開始,烤肉串還只在新疆本土發展,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它從新疆的喀什走向了全世界,就連當時的《人民日報》都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
如今,新疆燒烤已經進化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海陸空燒烤:
魚肉(海)、羊肉(陸)、雞肉(空),三肉共舞,三味並行,全方位、立體化的烤肉大作戰,是每一個肉類愛好者都夢寐以求的擼串戰場。
一張張150cm×60m的巨大食槽,就如同一艘艘駛向食客胃裡的航空母艦,從色、香、味三個角度讓你知道什麼叫作燒烤行業的終極之烤。
而在新疆美食的饕餮盛宴下,有一種動物可謂居功至偉,必不可少,它即是新疆的:
羊。
羊:你好。
羊為新疆的美食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羊的肉被用來做燒烤,內臟被用來做米腸子和面肺子,奶被用來做酸奶和奶疙瘩,油被用來做饢和手抓飯,如果有必要,當地人還會烤一整隻羊,用來招待他們重要的客人。
當然,新疆美食裡也有牛和雞的身影,而之所以羊肉所佔的比重如此之大,主要還是這種家畜在新疆足夠優秀。
新疆的羊是全球的翹楚,得天獨厚的條件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它們。
就像一首諺語裡所說的那樣:「(新疆的羊)走的黃金道,吃的中草藥,喝的礦泉水,穿的毛革服,睡的寶石窩。」
首先,由於氣候炎熱,降水較少,新疆的草地鹽鹼化極其嚴重,雖然不利於草的生長,但卻利於祛除羊肉裡的羶味。
其次,新疆的畜牧業大多以放養為主,羊群成天在廣闊的天地裡亂跑,其肉質自然是大有作為,變得又彈又緊,吃起來非常鮮嫩。
另外,在新疆土地上還生長著各種品類獨特的植被和菌株,比如號稱西天白靈芝的阿魏菇,前兩年被無數人追捧的冬蟲夏草等等,羊天天吃這些東西長大,肉質自然也不一般。
而要說新疆羊裡的極致代表,那自然是來自阿勒泰的大尾羊。
阿勒泰大尾羊的歷史極其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這種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的動物就出現在了《新唐書》裡:
「西域出大尾羊,尾房廣,重10斤。」
這種羊非常招人喜歡。
唐朝貞觀年間,阿勒泰大尾羊作為貢品被敬獻給朝廷,得到了「新疆羊大如牛,尾大如盆」的稱讚。
在元代,有個叫白湛淵的文人,甚至為大尾羊寫了首詩:
羯尾大如斛,
堅車載不起。
此以不掉滅,
彼以不掉死。
而到了今天,阿勒泰大尾羊更是以其極為優秀的肉質聞名天下。
在知名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裡,阿勒泰大尾羊以煮肉的形象閃亮登場,根據描述,這種羊的肉質細嫩,毫無羶味,只須清水燉煮,便能鮮美異常,可謂羊肉中的極品。
而除了極致的羊肉,作為全中國數一數二的硬核之地,阿勒泰這地方還有著極致的運動。
比如滑雪。
阿勒泰是現代高山滑雪的起源之地,在這裡,許多中小學生的體育課甚至都是在滑雪場上的,而在2018年,阿勒泰更是得到了「中國雪都」的稱號:
大量的滑雪愛好者被吸引到了這裡,他們踩著自己心愛的雪板,在垂直落差幾百米的山麓間上下舞動。
而這其中,最厲害的當屬高山風箏滑雪。
玩這個項目的人,會在高山滑雪時,在自己的身裝上一個牽引用的風箏,然後藉助風箏上升的牽引力帶動雪板御風疾行,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點追求速度的極致。
而在滑雪結束後,疲憊了一天的遊客們通常會在山下的餐館裡點上那麼一兩隻肥美的阿勒泰羊,配上兩三瓶紅烏蘇,一邊享用著極品的烤羊肉,一邊回望著身後那片剛剛被自己徵服的山巒。
在啤酒的世界裡,620ml的烏蘇是個絕對的大個子,在啤酒的貨架上,你通常一眼就能把它找出來。
當然,烏蘇不止個子大,勁也很大,它酒精度數高,口感濃鬱醇厚,與鮮嫩的大尾羊肉相搭配,可謂是天造地設之合。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烏蘇與新疆美食總是捆綁出現的——它總是站在各種珍饈旁邊,紅色的包裝分外扎眼。
起初,烏蘇只是新疆本土的佳釀,但近兩年,它也在疆外收割了一大波忠實的擁躉:他們折服於烏蘇啤酒的口感,並自發地在網際網路上宣傳。
於是,現在紅瓶烏蘇不僅能配烤全羊,配辣爆炒米粉,還能配小龍蝦,配四川火鍋,配一切中華美食,「國民大烏蘇」的名號由此打響。
所以在今天,人們都喜歡稱烏蘇啤酒為「硬核的啤酒」。因為它就像新疆的美食一樣,濃烈,純正,暢快淋漓,用新疆特有的豪爽 ,帶坦誠的你盡享啤酒文化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