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快來關注一起讀經典。
人生在世,能有知心好友非常難得。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知己友情流傳千古。人生在世,如果能遇到一位心心相印的好朋友,真是一大幸事!這樣的朋友讓我們的人生感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無常是人生常態,相守的緣分總是有時間段的限制,分離是不可避免的!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坐臥難眠,時常會想念過去的好友,他們的音容笑貌浮現在腦海歷歷在目,仿佛分別還是昨天的事情。而古人不像我們現代人電子通訊這麼發達,即便遠隔千山萬裡,也不妨礙朋友之間的聯繫。古人思念朋友了,會怎麼辦呢?看看蘇軾這首《行香子·冬思》,感受下古人的友情。
《行香子·冬思》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銷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這首詞是蘇軾早期的詞作,詞中那位「故人」是陳襄,他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也是蘇軾在杭州西湖一起宴飲酬唱玩樂的好朋友。
蘇軾曾經兩次在杭州任職,都在「烏臺詩案」連遭貶謫流放之前,那也是兩段愉快的經歷。第一次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才36歲,因為反對王安石新法,自求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一直到熙寧七年(1074)九月調離;第二次在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這一次他還疏浚了西湖留下美名,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人稱「蘇堤」。
《行香子·冬思》是蘇軾第一次在杭州任職時候的詞作,這時期,蘇軾任杭州通判,陳襄任杭州知州。二人既是同僚,又興趣相投,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經常在閒暇之餘一起遊覽西湖的美景,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梅花似雪,隨風而落飄沾衣襟,這景致正是應當和老朋友攜手到城外遊賞的時候!
蘇軾開篇由眼前所見景色寫起,由景生情,思念起故人來:「情何限、處處銷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景色雖然很好,但去年的同遊之人已不在眼前!心晴的時候天氣也是晴朗的,心陰的時候天氣也是陰的,好朋友不在身邊,即便美景當前,蘇軾內心也是黯然憔悴、愁悶不快的。每當吟誦舊曲之時,就想起來曾經一起的好友。
「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這都是杭州的風景名勝之地,也是蘇軾和好友陳襄曾經足跡一起到過的地方。想念一位朋友,除了他的音容笑貌,還會想起曾經一起的活動。蘇軾說:「每次我想起陳襄,就會想起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那些我們曾經在一塊詩酒遊樂的地方。」
上片主要是概覽追憶作者與友人陳襄江村尋春事,引起對友人的懷念。下片緊接著回味遊賞時兩人吟詠酬唱的具體情形。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蘇軾在回憶中對陳襄說:「那時候,我們平常遊樂去過的地方都有題詩,總的算下來有千首之多呢!然而,到如今這些詩上都已落滿了灰塵,得用繡羅衫去拂淨才能看清。」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蘇軾仿佛從回憶中回到現實:「自離開杭州後有誰在思念我呢?當然是友人陳襄了。還有西湖的明月、錢塘江邊的柳樹、城西南諸山的名勝景物呢!」
這最後幾句的寫作視角很獨特也很有趣。明明是蘇軾在想念杭州的好友、西湖的明月、錢塘江的柳樹……,可他卻反客為主,說友人、西湖明月、錢塘柳樹在思念他!新穎別致,蠻有趣味的!正如陳如江《東坡詞》中所語:
「此詞之特色,全在借人映己手法,即將自己肚腸,置對方腹中,通過對方如何思念自己,從而表達自己懷憶友人的感情,全詞因此顯得靈動,富有情韻。」
整體來看,蘇軾這首《行香子·冬思》因景寫情、情由景生,不僅真摯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而且流露出對西湖自然景物的熱愛。詞中今昔對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現得極為恰切、自然而不巧揉造作,情真意切,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