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兒子做英語啟蒙,從他6個月起,我陸陸續續給他買了很多英語啟蒙資料。「網紅」英語繪本,英語單詞卡、情境對話書、英文兒歌書……但凡聽到有好的英語資料,我就帶回家。可是當真正想要拿出來給兒子用的時候,面對一大堆資料,卻突然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
應該先唱英文童謠還是先看繪本?什麼時候看單詞卡?英語啟蒙的時間到底要如何安排?一時之間,所遇到的問題竟然比我買的英語資料還要多。
反思過後,我認為不能再像之前一樣,遇到推薦,就照單全收。一定要弄清英語啟蒙的原理。今天,我想跟你聊一聊,想要為寶寶做好英語啟蒙,家長需要做到如下三點:
理解什麼是「二語習得」理論,以及二語習得理論與英語啟蒙的關係。明白為什麼「習得英語」是最好的英語啟蒙方法3個方法,規劃好孩子日常學習內容,讓孩子更好地習得英語
一、「二語習得」理論,以及二語習得理論與英語啟蒙的關係。
我曾經在英國鬧過一個笑話。在當地買炸魚和薯條(fish&chips),我想跟店員要一包番茄醬。我當時按照我對語法的理解,對番茄醬直接進行漢翻英。跟店員說想要 「tomato jam」。結果店員看了我半天愣是沒明白。當時一陣尷尬,後來店員突然靈光乍現,把番茄醬遞給我了,並很有禮貌的說了一句,我覺得你需要一些「ketchup」(番茄醬)。
這樣因中式英語鬧出的笑話其實挺常見。也總會讓人產生困惑,學了多年英語,也能拿不錯的分數,可說出來的英文,為什麼英國人卻聽不懂呢?
其實這跟我們以前學習英語時,都喜歡在心裡「翻譯」有關。說英語前,我們習慣於先想中文要說什麼,然後在心裡把中文翻譯成英文,之後再進行口語表達。這種「語法翻譯法」最大的弊端在於,我們缺乏在真實外語環境中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因為我當年學英語時走過彎路,所以總希望能找到一種方法,讓我的下一代學英語可以相對輕鬆些,講出來的英語也地道些。
於是我發現,近年來,讓孩子「習得英語」是普遍提倡的英語啟蒙方法。習得理論要求讓孩子大量地接觸英文資料,而後再讓孩子在真實生活中使用英語。在真實環境中使用英語,就可以儘可能地避免中式英語的尷尬。
為了讓孩子習得英語,要孩子大量地接觸英文資料,這個「接觸」也要講究方法。家長想知道如何科學地為孩子安排英語學習資料,首先需要理解什麼是「二語習得」理論。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中指出:「習得」(acquisition),指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比如小孩獲得母語的能力,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潛意識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這一過程就是「習得」。
聯想到我們自己小時候學中文,先從聽、說開始再到後來讀書、寫字。期間伴隨著父母為我們唱兒歌、指東西給我們認識、讀繪本、看動畫片。
這期間,我們並沒有非常刻意地去學習中文。這其實就是我們在「習得」中文。
二、為什麼讓孩子「習得」英語是最好的英語啟蒙方法
1.「習得」就是讓孩子無意識的輸入,無意識的輸入成果大於有意識的學習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規劃師》中指出,習得是無意識的吸收,是一種隱形的學習。孩子的關注點,只是語言的「意思」(meaning),他聽的和看的,是語言所傳達的信息,而不太關注語言的結構與詞彙。
記得我自己在學校學習英語時,同學們拿著教材,先把單詞意思查好,然後背單詞,接著英譯漢的理解課文,之後學語法、背課文、反覆做練習題,直到考試。
現在知道,這種學英語的方式,就是屬於「有意識地」、「刻意地」去學習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但無論是背單詞、背課文還是做習題、考試,很多人對此都有為難情緒。
反觀,我們學習自己的母語,就沒有這些「痛苦」。我們從牙牙學語到說整個句子,再到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是自然而然會、輕輕鬆鬆就會的。
正如《全兒童英語啟蒙》書中提到,兒童不是通過語法結構,而是通過具體含義獲得第二語言。語言的具體含義是蘊含在情境之中的,情境來自真實生活,也來自各種學習資源。
由此可知,讓孩子無意識地去習得英語,是父母在學校課堂之外的最佳選擇。
2.二語習得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制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規劃師》中指出,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在語言處理過程中,可供連結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孩子較成人更易習得語言。
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家,同時,「二語習得」又要求學習者通過大量的接觸,潛移默化的學習。那麼孩子通過大量接觸英語,會非常容易學會這門語言。
我上小學時,班上來了一個從福建來的轉校生。初來乍到之時,她只會說閩南語和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完全不會說我們當地的方言。
後來她天天聽我們說方言,一開始聽不懂的地方還會請同學幫忙解釋,到後她也開始嘗試用我們的方言與我們交流。不到一年時間,她就完全掌握了我們當地的方言。跟我們打成一片。
從日常交流到同學爭執,她都不在話下。可有意思的是,她從來沒有刻意的請老師專門教她。她是自然而然學會的。
雖說學方言和學英語還是有區別,但也不難看出,「習得」一門語言對孩子來說本應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3.兒童天生會「習得」, 用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英語事半功倍。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規劃師》中提到,「二語習得論」把語言知識分為顯性(explicit)知識和隱性(implicit)知識。顯性知識指「知道什麼」(knowing what),我們從課本上學來的知識,基本都是顯性知識。而隱性知識是「知道怎樣做」(knowing how),指經驗、能力,如騎車,遊泳。
顯性學習是有意識的、主動的學,而隱性學習是無意識的,需憑藉經驗自動進行的學習。兒童在語言學習中,隱性學習能力很強,並能在大量的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總結出規律。但兒童並不善於顯性知識的學習。如果逼迫他們用不擅長的方式,那麼英語學習只會變得很吃力。
我們學習母語,從不刻意學習語法,但通過日積月累,總能熟練運用我們的母語,甚至創造新的語言。比如,前段時間「火」了很多網絡詞語——「累覺不愛」、「普大喜奔」等等。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讓寶寶老老實實坐好,然後家長像上課一樣教孩子字母、單詞、短語,並且還要試試抽查。不說孩子喜不喜歡這樣的啟蒙方式,光讓孩子能安靜坐好這一項,都是考驗。因此,用「習得」的方式為孩子做英語啟蒙,才是最好的選擇。
三、3個方法,規劃好孩子日常學習內容,讓孩子更好的習得英語。
想要孩子通過習得的方式學習英語,我們要為孩子創造大量接觸和使用英語的機會,從而無意識地吸收到該種語言。
結合以往經驗,讓孩子大量的接觸英文童謠、英語繪本以及英語動畫,是最有效習得英語的方法。
可現在市面上的英語資料數不勝數。買回很多資料,如果不能進行合理的利用,對大人和孩子來說都是損失。那麼,家長應該如何使用好這些學習資料呢?別擔心,用以下3招規劃英語啟蒙資料,讓寶寶輕鬆習得英語。
第1招:把握「1+i」原則,結合孩子語言發展情況,合理引入英語啟蒙素材。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指出,「可理解性輸入」是「二語習得論」的核心觀點,原則是「i+1」,i是自己的現有水平,+1就是在這基礎上只加一個1,只加一點點的新知,以達到「可理解」(comprehensible)。
英語學習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在給寶寶選擇英語學習材料時,應用舊的表達方式承載新的語言;或用寶寶已經掌握的語言去呈現新的表達方式。循環復現,螺旋上升。
其實這點對成年人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要學的知識,難度大大超過了我們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是在「聽天書」。
1歲寶寶莉莎進行英語啟蒙時,她媽媽為她選了一首英文童謠《To Market,To Market》。歌詞如下:
當莉莎通過英文童謠,掌握了「Market」「Home」「fat」「pig」「dog」幾個單詞以後,本著「i+1」原則,莉莎媽媽又讓她接著去理解「Supermarket」「thin」「sheep」「Cat」幾個新的單詞。
通過已經學會的「Market」 延展到「Supermarket」;用「Fat」去理解反義詞「Thin」; 動物單詞「Pig」、「Sheep」延伸到動物單詞 「Dog」到 「Cat」。這就是在已學會的知識點「i」的基礎上,加「1」點新的知識。
那對於剛剛開始英語啟蒙來說,寶寶的「i」在哪裡呢?我們要從什麼英語資料開始呢?
《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在出生後第一年的下半年中,嬰兒愈發熟悉母語中的語音,並開始意識到語音規則,即在語言中如何安排語音……嬰兒會在10-14個月的某個時刻說出第一個詞,從此便開始了語言式的講話。即通過說話表達意義……繼說出詞語之後,兒童下一個重要的語言突破是把兩個詞組合在一起來表達一個意思。一般來說,幼兒在在18到24個月能夠做到這點。
由此可知,寶寶學習語言的「i」是語音語調。所以,可以先從學習語音語調開始,等到1歲之後,開始學習詞彙(指學會單詞發音,而不是拼寫),短語,而後再是句子,循序漸進。因此,家長在安排英語學習資料時,也應該把握寶寶的這一生長規律。
《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中指出,幼兒是如何習得語言的呢?他們最先感受到的是「聲音」,然後才是那個聲音代表的「意義」,也就是通過「聲音」捕捉「意義」。至於識字,則要學會說話以後才逐漸開始的。
因此,從0歲起就可以給孩子聽英文童謠。英文童謠中的字句押韻,句子反覆出現,可以讓寶寶熟悉語音語調,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音素意識,還能為後來的自然拼讀(Phonics)打下基礎。
寶寶在10-14個月的某一時刻說出第一個詞,從此開始通過說話表達意義。所以,從1歲起引入親子共讀時非常好的時機。
動畫片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營造出一個真實、連續的語言交流環境。但為保護寶寶的視力,兒科醫師建議在孩子2歲前,要避免接觸電視、手機等電子設備。所以從2歲起為孩子引入親子動畫,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孩子視力,還能為寶寶增加一種英語習得渠道。
由此,家長在購買英語啟蒙資料時可以按照如下時間安排:
1) 0歲起聽英文童謠
2)1歲後親子共讀
3)2歲後看英文動畫化
我的朋友就按照這個時間安排,為她的女兒艾米做英語啟蒙。小艾米6個月起,她媽媽就按照每周一首的節奏,為她唱英文童謠。艾米媽媽也會在童謠中出現的詞彙之上為艾米做詞彙拓展。艾米通過這種方式習得了很多詞彙。
當艾米滿1歲後,媽媽又開始為她讀英文原版繪本。除了詞彙之外,艾米也因為繪本,開始掌握短語、簡單的短語,以及開始通過繪本理解情節與故事。
艾米一歲半時我到她家玩。她那個時候說話還不利索。想跟大人交流時,又是咿咿呀呀,又是連比帶劃的。但那個時候她已經會使用英語了。
比如問她「 Where is your head/arm/nose?" 時,她總能正確無誤的只給我們看相應的身體部位。不僅如此,她想吃蘋果時,她還會指著蘋果用非常稚氣的聲音說「Apple」。
而當時的艾米媽媽正在為艾米挑選純英文動畫片,準備等艾米滿2歲後,就看起來。
第2招:2C+3P主題學習設計法,合理搭配英語啟蒙素材。
1)結合孩子興趣,確定「習得」主題,得到2C。
《全兒童英語啟蒙》中提到,第一個C(Context)情境,就是幫孩子依託原汁原味的語言環境,真正地從多角度理解英語並掌握地道英語的實操方法……對內容這個C(Content)有著更廣泛的解釋,就是把兒童發展的各個領域的教育融入兒童英語啟蒙中,而不僅僅局限在國內學科英語的範疇
簡而言之,首先,要根據孩子自身的興趣,確定一個主題。接著,圍繞這個主題結合以及擁有的英語資料確定要習得的內容(Content)。最後根據主題以及內容,為孩子創造習得英語的情境(Context)。
這麼做的目的在於要讓孩子用英語去學習其他學科,讓學英語變得有意義,而不是僅僅單純的學英語這門學科本身。
有一陣子我發現兒子宥寶特別喜歡各種動物,比如,像貓、狗、熊、獅子之類的。所以那段時間,我做英語啟蒙時就選擇了動物主題。我結合手邊有的英語資料,挑出了英文童謠 1)《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2)與之配套的兒歌動畫。3)動物類繪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等。
我習慣於先給宥寶唱英文童謠,然後看童謠動畫片,最後讀繪本的節奏。在唱童謠時,我還會拿出相應動物的玩具。一邊唱一邊請出對應動物的玩具「出場」。在講完繪本後還會再次請出這些動物小玩具與宥寶做互動。讓他多熟悉這些動物的英文名稱。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所有出現的內容都是他喜歡的動物。所以他表現得很專注。也因為是跟家人一起互動,他也玩得很開心。沒等多久,我就驚喜的發現,他學會了「 Dog」 「Cat」 「Bear」等幾個簡單的詞。其實,類似的主題還有很多,比如農場主題、昆蟲主題、身體部位認知主題等。
《全兒童英語啟蒙》指出,同一主題下不同角度的學習,讓很多關鍵內容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有高頻的重複率,非常符合記憶規律。但這種重複不是死記硬背和簡單機械師的重複,而是在不同情境下的重複。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多種情節相結合形成的對語言的理解遠遠勝過簡單的英漢互譯的字面意思理解。
按照孩子喜歡的主題,選出相應的英語啟蒙資料。在學會這個方法之後,無論是為孩子選要聽的英文童謠,還是要念的繪本,我心裡都有一個大概的路線了。而且在購入英語資料的時候,也更具有目的性。
2)結合3P,全面培養孩子使用英語的能力。
《全兒童英語啟蒙》中指出,3P是美外委會對外語學習者,溝通交流能力的表現形式,進行高度概括而總結出的三個模式:人際溝通能力(interpersonal)、理解和詮釋能力(Interpretive)、以及指演示和演說能力 (presentational)。
人際溝通能力(interpersonal),指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換信息的能力。這個P是雙向的交流,包括說與聽、寫與讀這樣的溝通方式。對話聊天、視頻聊天、收發簡訊、發送電子郵件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理解和詮釋能力(Interpretive),指理解和詮釋的能力。即對理解力的培養。比如,能夠看懂說明書、聽故事、看動畫片和其他視頻等。
指演示和演說能力(presentational),指演示和演說,包括寫、說和視覺演示。像讓孩子簡單講解地圖,展示一個過程。都是培養這樣的能力。
二語習得理論除了要求要大量接觸英語之外,還要求孩子要大量使用英語。啟蒙階段的寶寶輸出能力有限,但父母也要注意讓孩子主動使用英語,並在使用英語時,要結合以上3P全面培養孩子英語能力。
還是以動物主題的英語啟蒙為例。宥寶能夠跟我一起聽英文繪本、看英文動畫,就是對理解力(Interpretive)的培養。
而在進行親子共讀的時,我會根據動物主題在過程中向宥寶提問:「Where is cat?」。宥寶不太會說話時,就會把貓咪找出來指給我看。後來等他會說cat時,我就會在讀繪本的時候指著貓咪問他:「What『s this?」
我還打算等他再大一些,跟他玩單詞卡與動物玩具連連看的遊戲。讀單詞卡上的單詞給他聽,讓他把對應的動物找出來。這樣跟宥寶這樣一來一往的用英文互動,就是對他3P中人際溝通能力(interpersonal)的培養。
對演示和演說能力(presentational)的培養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之後。雖然現在宥寶還沒辦法完成一步。但是等他基礎提高以後,我會在動物主題裡選出一種動物,比如,Horse(馬)讓他去通過查資料,了解Horse的生活習性、生長特點等資料,然後再給大人做簡單的講解展示。
第3招:選定主題後,要合理分配英語習得時間。
通過前面2招,我們可以確定1)在適當的時間為孩子引入適合孩子的英語資料。2)通過確定一個主題的方式將多種英語資料相結合。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不同的英語資料的習得時間安排。
《英語!我要怎麼教:在家創造浸入式英語環境》指出,每天大約一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規劃主要是根據加拿大法語浸入式教學的成功案例設立的……這只是家庭語感啟蒙的可操作方案之一,但並不是數學公式,希望媽媽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加拿大成功的經驗指出,孩子要習得外語,每天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結合前文提到的英文資料。可作出如下規劃:
30分鐘英語兒歌+15分鐘親子英語互動遊戲+15分鐘親子繪本閱讀+30分鐘英文動畫片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間規劃並不是固定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
肉肉寶寶的媽媽在他1歲時開始給他唱英文童謠,但考慮到寶寶年齡較小,注意力時間比較短,所以肉肉媽媽決定每天分進行3次,每次大概10分鐘左右。在他差不多掌握了2首英文童謠後,肉肉媽媽按照相同的動物主題,為他加入了相應動物主題的繪本,也是每天3次,每次大約10分鐘。
之後,再結合3P安排10分鐘親子英語互動,由於考慮到肉肉還小,長時間看電視不好,以及語言發展階段,並沒有讓他看英語動畫,但每天英語輸入的時間依然保持在90分鐘。
另外,他們每次互動時間並非固定了10分鐘,如果肉肉喜歡繼續用英語交流的話,肉肉媽媽會繼續與他用英語溝通。隨著肉肉的年齡逐漸增加,專注度提高,肉肉媽媽就逐漸了減少次數,而增加了互動的時間。逐漸讓肉肉有整塊的時間去習得英語。
四、總結
想要讓孩子通過習得英文,家長需要掌握二語習得理論。將「i+1」原則與孩子語言發展階段相結合,合理引入英語啟蒙資料。按照2C+3P原則為孩子規劃好學習內容。最後,安排好英語習得時間,講英語習得落實到孩子生活的每一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