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發展已日趨成熟的今天,像「618」、「雙十一」、「雙十二」等自發性的電商狂歡季已經不僅僅是消費者的狂歡,更是各品牌商家的一場激烈暗戰。
直播帶貨的爆火催生了一條全新的紅利賽道,一場疫情過後,除了原本的網紅主播,許多一線明星、企業家都紛紛走進直播間,加速跑馬圈地,打開疫後的市場局面。
過去網購、拼團的模式,對一部分人來說還是有門檻的,但是直播不一樣,只要會看視頻,就會下單。一些工廠和商家也正不斷嘗試接觸直播帶貨,力求減少商品流通環節而獲取最大的收益。但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真的是全產業鏈都能夠廣開門路,完美適配新的商業模式嗎?商家自身要不要大做直播帶貨呢?
直播帶貨VS官方旗艦
由於新興行業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伴隨行業發展速度的飆升,越來越多消費者投訴無門的聲音開始傳出,行業問題慢慢浮出水面。
突然爆紅網絡的直播帶貨,就像一個正在學走路的孩子,只以站起來、向前走為目標,過程中出現問題是必然的。與依附在天貓、京東等各大電商平臺的正規旗艦店不同,直播帶貨的本質更像是賣場中的促銷,通過激情的叫賣、誇張的肢體語言和大幅的折扣促銷,讓消費者在短時間內下單購買,將帶貨者的流量轉化為真實的銷量。
通常短促的連結在活動結束後就會下架,選擇推廣的商品好壞全在網紅自身,消費者在收貨後一旦遇到什麼問題,很難找到第一責任人。
中國傳統文化古老門派「自然禪」傳人——翟山鷹老師表示,種種不夠完善的環節、因素,都直接導致了直播帶貨領域出現的假貨、退貨、虛假數據等市場亂象比例遠高於官方旗艦,客戶的體驗感和品牌信譽度也會逐漸降低和流失。
直播行業運營的風險
618大促之際,有關電商平臺賣家將要補稅的消息一時間刷爆電商圈,直指行業頑疾。在電商法案尚未完善之前,關於直播帶貨的納稅問題一直都是灰色地帶,這也讓很多徘徊在電商行業中的品牌商家毫不猶豫的選擇搭乘直播帶貨的順風車。補稅消息一出,深刻暴露了各商家焦慮的現狀和網紅經濟下蘊藏的泡沫危機。
據多家媒體報導,近期多個城市的網店店主收到了當地稅務部門通過電子稅務局發送的「風險自查提示」,提醒他們存在少記營業收入風險,要求企業自查近3年來存在的漏報問題,並補繳稅款及滯納金。
若補稅規則形成政策並正式施行,相信未來直播帶貨行業的營商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但與之而來的是「暴利時代」終將走進「微利時代」的巨大變化。
直播帶貨的爆火≠品牌電商春天
不論是電商的出現,還是衍生的直播帶貨,對於擁有一手貨源的工廠來說,都拉近了他們與市場之間的距離。但是三方角色的存在一定有不能打破的原因,如果強行操作反而會事倍功半。
翟老師表示,直播帶貨之所以能爆火,是因為這是一件接地氣的事情。直播中的帶貨者處在第三方位置,是客觀角度,他們對產品進行評價和銷售,大眾更容易去相信和接受。可如果賣貨的是廠家,無疑帶著「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就丟掉了客觀帶貨的位置優勢,這給鏡頭前用戶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假設李佳琦要給某一個品牌代言,或許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購買了。
事實的確如此,如今市面上繁雜的投放渠道定位、利弊大不相同,網紅、Kol的超級流量以及背後強大的營銷團隊,都不是普通廠家一時所能具備的。即便通過短暫的價格戰來獲取市場紅利,但長此以往,擾亂了正常的商業秩序外,也讓工廠陷入了窘境。
直播帶貨的爆火值得學習、借鑑,但並不是產業鏈上的每一環節都能適用。在這個合作共贏的時代,工廠選擇自己進行直播帶貨本就是無奈之舉,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團隊處理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