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於見
從3月初一兆韋德宣布正式復工以來,全國各地的健身房也都開始陸續開門營業。復工開門雖然已經不再困難,但等待客戶回歸仍然需要時間。
一方面,疫情並未完全控制,健身房作為密集型聚集場所,像團體課、淋浴區這樣的服務暫時都不會開放,並且在時間和鍛鍊人數上都會有限制,這也是目前已開放健身房的普遍做法。另一方面,現在線上健身平颱風行,其便捷、安全的特點使得不少人開始推崇在家健身。
正因如此,復工後客流減少已成為線下健身行業不爭的事實,關門倒閉成了很多健身房即將面臨或已經在面對的問題。
根據業內人士估計,受到疫情的影響,3月份無法正常營業的健身房中預計有40%的門店會倒閉,4月份不營業則預計會有60%的門店面臨倒閉。
疫情的出現,讓健身行業經歷著行業的至暗時刻,也讓這個行業的問題被不斷放大。
盈利模式有缺陷,傳統健身行業已由盛轉衰
國內的健身行業起步並不算早,早在2000年,隨著北京申奧成功以及「非典」的發生,國內就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浪潮。雖然起步晚,但健身行業猶如星星之火,迅速成為風口行業。
健身是門「大」生意。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商業健身市場規模已經達到983億,近年複合增速超12%,遠高於成熟健身市場國家,經常參與鍛鍊的人口數量亦是逐年攀升,預計2020年將達到4.3億人。
在健身行業剛起步的那段時間,健身房年卡的費用普遍在6000到10000元左右,行業的毛利率超過40%,正是在這樣高利潤的「驅使」下,國內外的企業相繼入場。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國內健身房或經營範圍包含「健身」的企業數量每年以超50%的速度高速增長,2016年新增健身企業突破1萬家,2017年突破2萬家,2018年突破3萬家。
在行業紅利期,市場上相繼湧現了一批知名的連鎖健身品牌,根據《2019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排名前十的健身俱樂部總營業額在87-98億元左右,其中一兆韋德以總營業額19-20億元蟬聯第一,不過在門店數量方面,金吉鳥以380+的門店數量成為目前中國健身行業門店數量最多的連鎖品牌。
話說回來,健身行業雖然曾是市場的「香餑餑」,但由於健身房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單一,隨著市場競爭逐漸白熱化,打價格戰就成為行業最直接的競爭手段。2010年以後,不少連鎖健身房的年卡價格已經從大幾千、上萬的價格跌到了兩千元左右,一些較為小型的俱樂部價格更是低至四五百元。
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會員費的不斷降低與經營成本的不斷增加使得健身房的資金問題日益凸顯。有關數據顯示,84%的健身俱樂部支撐不過12個月,這其中雖然受到經濟下行的部分影響,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現金流枯竭。
現金流枯竭成為健身房關門的首要原因,這與健身房的盈利模式不無關係。健身房採取的是預付費式的消費模式,主要的收入來源來自辦會員卡和私教課程。預付費的模式回本周期快,這使得大部分的健身房在開業初期就能回本甚至能夠收回幾倍的投資回報。
但必須強調的是,前期提前收回的資金是未來幾年的運營費用,如果在這之後無法保證持續的吸納新會員來滾動現金流的話,租金費用、設備維護、人員成本等經營費用將難以為繼,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健身房開個兩三年就關門跑路的原因。
另外,常規中小型的健身房所能覆蓋的區域在3-5公裡左右,即使是依靠人海戰術售卡,所能到達的目標人群也非常有限,在3年時間左右周邊區域也就開發的差不多了,市場飽和後健身房的現金流中斷,關門跑路也就成為常態。
可見,依靠人海戰術售卡和預付制消費來維持業績的健身房傳統經營模式基本已經走到「末路」。
亂象頻發、投訴不斷,行業巨頭金吉鳥也難逃維權潮
眾所周知的是,健身房正在成為客戶維權的重災區。
為了能夠鎖定客戶、快速獲取投資回報,去健身房辦卡已經成為常規套路。不止於此,辦卡以後,會有很多熱心的教練推薦購買私教課,但在消費者辦理長期會員、購買私教課後,因為霸王條款無法退款或者因為健身房突然跑路常導致消費者陷入無休止的消費糾紛。
而在這其中,金吉鳥的投訴問題尤其多。在黑貓投訴、聚投訴等投訴平臺上有數量眾多的關於金吉鳥的投訴發帖。例如有客戶表示,去年在南京某金吉鳥健身俱樂部購買的預售會員卡,商家承諾2個月後健身房開業可進行鍛鍊,但商家開店時間一拖再拖遲遲不開業,期間一直未告知客戶,客戶要求退費卻遭到了商家的拒絕。
類似的情況不是個例,還有很多客戶因為個人原因無法繼續上私教課,於是與金吉鳥門店溝通協商退費事宜,根據合同約定特殊情況下客戶承擔30%的手續費可進行退費,但即便客戶願意承擔相關費用,門店仍然不予退費並對客戶的需求置之不理。
縱觀各類投訴信息,金吉鳥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門店拒絕退款、因更換私教退款遭拒、不常去健身要求退款協商無果、繳納定金未籤合同不予退款、誤導繳費隨意承諾等等。除了消費者的投訴,因為疫情原因金吉鳥拖欠員工工資的新聞也屢登各大平臺,這讓它常常引起大眾的熱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度榨取消費者的金錢卻對消費者權益置若罔聞正讓企業逐漸失去消費者的信任,一味賺「快錢」而將服務質量拋之腦後也在讓整個行業備受質疑。由此看來,疫情危機只是暫時的,「信任危機」才是包括金吉鳥在內的各大健身企業需要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