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大風堂堂主張大千

2021-02-07 長青藝文

1949年張大千在香港

 張大千原籍廣東番禺,清康熙年間遷至四川內江,所以成了四川人。

 張大千名爰。張母生大千時夢見大猿,爰,猿也,故名,又名季爰。王之一對我說張大千在巴西養了一隻白烏猿,它會笑、通人性、會擁抱人,牽著它手可一起散步,和王之一感情很好。他替它照相、替它梳毛,覺得它非常善良,有一天它卻獸性大發,把王之一咬了一口,送醫院縫了十三針。我說畜牲還是畜牲呀。記得數十年前我姐夫在蘇州讀書,當時張善孖 、張大千兄弟住在蘇州的「網師園」,張善孖專長繪老虎,因此養了一隻老虎,也非常順良,出門帶著一起走,有時乘黃包車,老虎也坐在張善孖邊上,車夫拉車跑得飛快。有人問車夫,為何張善孖帶著老虎,你車拉得特別快,車夫說怕老虎從後面撲上來,快點拉到目的地,放他們下來好保命呀! 張善孖是張大千的二哥,張大千媽媽頭胎生的是一對雙胞胎兒子,老大生下就夭折了,張善孖是老二,所以給老二起名為善孖,後人不知,記為善子。也因為是老二,所以張大千稱張善孖為二兄或二哥,事實上張善孖是長兄,張大千是老八,至友們都稱他為八哥。 張大千畫室,名為「大風堂」,其實大風堂是張家的堂名,1926年兄弟二人住上海法租界西門路,在西成裡畫室中懸掛了明人張大風畫一幅,冠絕群倫,就以大風堂名其畫室。所以他們兄弟二人的門生,都稱大風堂門人。 張大千收學生也和溥心畬一樣,要行三跪九叩大禮(後來改為鞠躬了),然後由張大千繪畫一張贈與弟子。圖繪好,收起筆墨,參與的賀客就開懷暢飲。張大千的學生是不要付束修的,如門生隨侍在側的話,那吃住都由老師提供了。 大約在1968年,張大千到臺灣住國賓飯店,郎靜山大師打電話給我,說張大千準備在臺灣印一些畫,想見見我,研究他的畫在臺灣應如何印刷,聽聽我的意見。印畫在當時的臺灣,我可說是極有經驗的一個,自認無人能及,張大千送給郎靜山的畫很多,幾乎都是我經手印刷的。對印張大千的畫,我有特別的心得,乃欣然前往,隨同郎老去國賓飯店拜見。 到了張大千住的房間,他非常客氣的邀我同坐在沙發上,在二位國寶級的國際藝術大師面前,我戰戰兢兢,半個屁股坐在沙發上。郎靜山將我的印刷經驗介紹給張大千,張大千囑他夫人拿出在日本印的畫給我看。那幾張是張大千的畫,線條非常細緻,是木版套色水印的作品,也就是 日本印浮世繪方法做的,刻工精美。張大千跟我說,這種印刷師日本也只有幾位,集技術、藝術和天才於一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級人物,受到政府的供養。我仔細分析後對他說:日本是用珂羅版和木版水印做的,臺灣根本沒有這種人材,就算是用近代的印刷方法來做,臺灣印刷設備、製版工作人員的技術和經驗,都不及日本,但是我可試試看,儘量能做到最好,張大千同意了。 大陸到臺灣的木版印刷師傅太少了,我找到一位在總統府印刷廠工作的老師傅,我們二人共同研究後,覺得可以試試看。從找木版、紙張、顏料開始,逐步進行研究、試驗,最後雖然做出了幾張,但花時間太多,只能放棄,決定張大千的畫仍用現代印刷方法印刷。我1984年去上海,見到朵雲軒用木版水印印的張大千潑墨山水,好極了,張大千如在世能見到這幅水印的複製畫,一定會為上海朵雲軒能保持中國木版印刷的傳統技術而高興。 1970年張目寒先生拿來了張大千送給張嶽軍的壽禮《長江萬裡圖》,給我經營的漢華文化事業公司印刷出版發行,得到張大千及張嶽軍二位同意,不要任何報酬,印好後贈一些印刷品給他送親友就好。 此圖系絹本,高50.3公分,長19公尺又96公分。茲錄當時出版《長江萬裡圖》簡介文一段,或許讀後,可以神遊。其文如下:

  圖所寫者,西起巴蜀,下迄東海。潑墨煙雲,繽紛五彩。極變幻於毫端,定垂夕名於千載,誠藝林之巨製,乃稀世之奇瑰,自不待言矣。幅中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巫峽夔門,聳千巖之翠色,瞿塘灩澦,驚百裡之濤聲。是皆昔日神仙故居,帝王舊都,而今仍留陳跡者也。順流東下或則綠樹兮蔭濃,或則平疇兮無際。片舟泛棹,洞庭煙波兮浩渺;石磯解纜,江夏城廓兮雄奇。至於斜陽古渡,曲奏潯江,青衫淚溼,司馬心傷,則又風景為之一變焉。幾經轉折,遙望五老峰高;雲影空 ,難辨匡廬真面。花拂籃輿,蘇學士題鐘山之壁;浪催瓜艇,老漁翁歌澎蠡之濱。過此乃有陶令之城,梟姬之廟,九華峰,采石磯,以及小姑彭郎諸勝,岡巒體勢,目不暇接。勿見一片平蕪,荻蘆搖漾者,蓋即二水中分白鷺洲矣。於是金陵景色,畢呈眼底。挹江門、雞 鳴寺、紫金山、玄武湖,歷歷可指。然後北固金焦,以迄蘇臺滬瀆。泱泱江水,源遠流長。至此總匯百川而歸於海,抑何壯耶。

 讀此佳文,其中歷史地理,文字掌故,與畫配置同賞,人間一樂也。當時有些人士,對此畫有異見,認為長江是自西向東,而此畫則自右至左,與地圖方向相反。我認為這不值一提,因為張大千是藝術家在畫畫,不是科學家畫地圖。 1969年,張目寒先生古稀之年,大千先生念數度與目寒先生遨遊黃山之情,特作《黃山前後澥圖》,為目寒先生壽,目寒先生也委請漢華文化公司印刷發行,供愛好詩畫者,資臥遊之樂。 開始印刷《長江萬裡圖》,我就請郎靜山主持,藉故宮博物院場地,定做了照相放置長卷畫的木架,請董敏(董作賓公子)攝製印刷用彩色底片,《長江萬裡圖》的印刷工作就開始了。我們對用哪家出品的照相底片、哪一廠做的紙張、哪一廠牌的印刷機、哪一家的油墨都作了研究。因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機器, 都會影響印刷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彩色分色製版,當時臺灣最好的要推中華彩色印刷廠了,所以請他們做一套,另外我寄香港朋友主持的分色公司也做一套,最後二套分色版,打樣印出後相互比較,結果以品質較優的香港版來印刷。一共做了四個版式,大型冊頁、長式手卷、袖珍型手卷及明信片一套。此後張大千《黃 山前後澥圖》,其印刷品也由我照樣辦理了。以當時印刷最好的技術可說無出其右了。我離開了臺灣,1982年,張大千又畫了一張廬山圖,做了一份電子縮印版,有人帶來美國,轉贈王之一,我看了後認為效果比傳統印刷的要差很多。

 張大千除畫了長江、黃山、廬山三幅長卷外,在近年以天價拍賣成交的《江山萬裡圖》,報導說是張大千1952年開始創作的,長34.56米,高1米,如此大畫,當然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但王之一說,他和張大千從1952年起,有五年時間,天天在一起;他在巴西二十年,也是張大千最接近的人,他從未看到過這 幅《江山萬裡圖》。臺北故宮出版的《張大千先生百年紀念展》一書,也沒有記載這幅畫。王之一問我知不知道,我也無從回答,我1972年到美國,但我經營的漢華文化公司仍在臺北,有其他股東負責,與張大千都很熟,我也從未聽說過有這幅畫。但出天價買進這幅畫的藏家,想必有研究過此畫的來歷吧!

 1949年前張大千在印度大吉嶺研究佛教美術,次年在新德裡舉行畫展。然後暫住香港移民阿根廷,再轉巴西定居。1954年, 張大千在巴西把收藏的古畫、加上自己的畫賣掉,植松樹、栽梅花、搬石頭,建了八德園。後因當地政府籌建水庫,園址在被淹 沒處,遂於1971年自巴西移民美國,居舊金山附近卡密兒,十七裏海岸,Pebble Beach,國家公園內,住處名「環篳庵」。1976年至臺北定居,在外雙溪,建「摩耶精舍」,即現在的大千紀念館所在,張大千去世後即葬於此,那塊墓碑「梅丘」就是從美國 加州環篳庵運來的。

 1972年,太老師王濟遠有一次打電話給我,說張大千邀他去舊金山玩,要我陪他一起去,他從紐約先到洛杉磯,和我在機 場見面後同去卡密兒,我很高興。但他臨時改變行程,從紐約直飛舊金山,害我空歡喜一場。次年,我接到張大千在洛杉磯開展覽會的請帖,當然去參加了。看到展出畫的標價,我記得都在美元三千至五千之間,就我的了解如果在臺灣的話,畫價還可高一點。開幕後他邀我去他下榻的羅斯福旅館聊天,我就告訴他此地畫的價格定得太低,極力勸他回臺灣去,那時臺灣經濟正在蒸蒸日上,人情、市場都比美國好(我看了莊先生寫的張大千生平一書,裡面列出張大千畫展的日期,但是就漏了張大千在洛杉磯的那一次)。1976年張大千決心回臺灣定居了,我不能說是他聽了我的那幾句話而去臺灣,但我想多少受了一點影響吧。

張大千與愛孫   

    張大千除詩書畫外,也善篆刻,他也為藝術家黃君璧刻過印章,有「君翁」「黃君璧」「可以橫絕峨嵋巔」三方。以張大千的名望和人格魅力,國內的治印名家,幾乎都為張大千刻過印章。方介堪給張大千刻過四十餘印,其中二方以龍骨為材料的「張爰之印」及「大千居士」,一朱一白,是張大千時常隨身攜帶的,因為龍骨是古代出土的象牙,不易跌破。陳巨來為張大千刻印最多,大約有七十餘方,值得一提的是陳巨來為張大千刻了一方「春愁怎畫」,張大千印在一幅「宋朝士人夢見蘇小小」為題的畫上壓腳,且印了方介堪刻的長方印「無限離情,無窮山水,無邊山色」。此畫有此印真是纏綿悱惻,引人遐想。

 1997年4月我在蒙得利市辦了一次張大千畫作觀摩會。1999 年7月31日,王之一特別邀我,再共同在洛杉磯舉辦「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101歲紀念展」。將廬山圖印本展出,同時展出大千先生孫女張菊先女士近作、大風堂入門弟子匡仲英、孫家勤作品、巴西八德園攝影展,同時收集個人收藏張大千作品一併展出,這是海外的一件盛事。

 對張大千的傳說、紀錄很多,他是美食家,當過他廚師的也因他的賞識而有名,如彭長貴的彭園。我1972年去紐約,太老師王濟遠請王方宇教授和我一起吃飯,就去了以張大千廚師聞名的婁海雲經營的餐廳,一嘗張府的美味。以張大千為名的菜,最流行的就是「大千雞」。張大千去吃飯,如果飯店的菜單上,有一道大千雞,他一定要嘗嘗他家雞的味道,都大同小異。他說大千雞的做法很容易,只要一斤左右的小公雞,連骨頭切大塊,配泡菜的蓮花白,和青紅色的燈籠辣椒,大火炒熟,鹽和醬油都不必加,就成了一道「大千雞」了。 今年去臺灣,臨別臺灣尚有半天功夫,想去參觀從未去過的大千紀念館,查到地址,乘計程車到外雙溪大千紀念館,到了門口給守門的擋住,他說要參觀紀念館一定要先到故宮博物院辦理預約手續。我沒有辦法,只能又叫計程車去故宮博物館,在故宮博物館前門、後門、上上下下都是一問三不知,最後總算找到詢 問處,說明我的來由,想買票參觀大千紀念館,回答說要預約,一星期以後定時間,由故宮派嚮導才可進入參觀。我說我難得到臺灣一次,是不是可以方便一下,並且不必要導遊,我可以自由參觀。有位女士說你沒看網上的說明嗎?我有點不高興,回她說:張大千不會用電腦呀!沒辦法,只能怏怏而回。心裡想,我看活的張大千倒比死的容易。

陳巨來(安持)刻大千印  張大千題安持精舍印存

劉冰,號寒雲,1932年生。1949年隨父赴臺,服務於世界書局,直至1965年。其後,自營印刷業,經營教科書,成立漢華文化事業公司編印出版藝術圖書。1972年移民美國。1978年創建長青書局並任長青文化公司董事長,出版經營中文圖書,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著有《中國裝訂簡史》《老滬臺藝壇人物舊憶》《閒話藝壇》《我的印刷出版半世紀》《藝緣》《藏品》《上海三牌樓劉家》等。2018年在上海發起創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任名譽理事長。上文選自劉冰先生所著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老滬臺藝壇人物舊憶》。

相關焦點

  • 淺談《天道》裡的劉冰
    第一次丁元英和劉冰見面是在劉冰的音像店裡,丁元英為了生活,拿著自己收藏的磁帶來到劉冰的音像店,劉冰以低價買入後又高價賣出,狠賺一筆。丁元英也知道其中的秘密,但並未跟劉冰砍價,因為在他看來,小商販也是文化的一種延伸。
  • 《天道》丁元英有沒有預計到劉冰的死?談劉冰與馮世傑的結局
    馮世傑,因為初心,格局與其它二人不同,所以他最後能藉助高人爬出井來,重新成為公司股東;葉曉明瞎忙一場,掉回了井底後回歸到原來的生活軌道;劉冰,結局最慘,以跳樓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最後歐陽雪的一句:「大哥,你又要挨罵了」也引出本文主題,對於劉冰的死,丁元英有沒有預計到呢?在這裡,我認為丁元英是沒有預計到的。
  • 天道:最想活出人樣的劉冰,為什麼結局最慘?劉冰的眼淚誰知道
    只是很多人不是死亡的活著,也不是活著的行屍走肉,而是活著活著,活成了一個活生生劉冰的樣子!《遙遠的救世主》的人物中,印象最深的不是丁元英,不是芮小丹,歐陽雪,葉曉明,而是劉冰,一個最想活出人樣兒的人。改編成電視劇《天道》活生生把劉冰這個人物呈現給熒幕面前。
  • 天道:最想活出人樣的劉冰,為什麼下場最慘?劉冰的眼淚誰知道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說是男主角丁元英,丁元英在整部電視劇中是不可多得的高人,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高人還是佔很小的一部分,要說《天道》中誰最貼近現實生活、誰最真實,那就是劉冰,一個最想活出人樣的人。劉冰是一個典型的小人物,他身上有著典型弱勢文化中的劣根,他眼界窄、不會識人、貪小便宜、愛慕虛榮,投機倒把,明明最想活出個人樣,卻下場最慘,劉冰的眼淚誰有知道呢?
  • 罐 專訪|「素顏的大千」是什麼模樣?臺北故宮專家何炎泉、方令光告訴您
    此幅繪於1969年,畫中主山堂堂,融青綠潑彩、水墨為一體,水氣蒼茫,濃鬱深邃。不畫山腳,直令觀者視線越過山巔,豁然開朗,隨即展現江河平遠,舟帆點點。工寫相參,構圖奇偉,兼得雄渾與秀麗之趣。大千於1972年加以裝裱,又借舊藏巨然作品自題畫名於包首。他曾對該巨然畫作讚譽有加,借題此幅,顯見視此為得意筆。
  • 《天道》劉冰的死是意外還是作者腦洞的「設定」
    所以劉冰選擇自殺,就可以理解了,他不認命啊。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由王志文、左小青領銜主演,其中塑造的角色除了「主角光環」丁元英和芮小丹,其他的角色塑造也可圈可點,其中劉冰的人設最沒有爭議,因為現實中「劉冰」如過江之鯽」紛至沓來。
  • 大風堂弟子,個個為高手
    大風堂,張大千居士畫堂,大風堂弟子就是與張大千舉行過拜師儀式的親傳弟子。被大千先生正式收入大風堂的門人,有二十餘位,其中有不少成了畫壇泰鬥級的人物,比如何海霞、胡爽庵、劉力上、胡若思、慕凌飛、糜耕雲、厲國香、黃獨峰,還有四川本土的蕭建初、趙蘊玉、謝臨風等人,
  • 如何評價《天道》(遙遠的救世主)劉冰的弱點在什麼地方
    無論是劉冰還是其他人,在體制內追求所有事物都有天花板,但是顯然劉冰的天花板更低,因為害怕格律詩訴訟會讓自己背負巨額債務,不負責任和違背契約精神找到歐陽雪「退股」這都不算不要臉,更不要臉的還在後面。如果說退股只能說明劉冰為了及時「止損」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那麼後面拿著文件袋敲詐歐陽雪和格律詩,就是實實在在的小人,已經把自己的路走決了。
  • 演員劉冰:每一個有夢想的人都是勇者
    劉冰參加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五四專場 北京蘭鳳劇社社長、青年戲曲演員劉冰說:「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疫情期間在湖北為困難群眾捐菜劉冰長期活躍在中國戲曲舞臺上傳統文化自帶魅力,怎麼樣用當代人的語言去描述戲曲背後的故事,讓「90後」甚至是「00」後的青少年了解戲曲甚至喜愛戲曲,一直是劉冰努力的方向。
  • 《天道》:丁元英給劉冰內幕文件,是在下套嗎?其實只是一種誤解
    劉冰拿過文件之後呆呆的看著,神情緊張,他下意識把這個用封條和封蠟雙層密封的檔案袋拿在手裡,仿佛抓住了命運的主宰,甚至丁元英送劉冰出門的時候,劉冰拿起那個檔案袋的手就一直沒有放下過,生怕丁元英改了注意。-03-丁元英之所以給劉冰這個內幕文件,從表面上看是丁元英想替格律詩公司的除掉一個隱患,因為劉冰給人感覺並非是安分的主,但這只是誤解,丁元英給劉冰內幕文件,並非是想除掉劉冰,反而是想讓劉冰安心的在公司工作。
  • 電視劇《天道》小角色劉冰結局:救世主永遠不會眷顧的一類人
    來看劉冰是怎麼入夥的。劉冰在葉曉明和馮世傑二人找丁元英商討辦音響公司的時候,並沒有要求一起前往,而是說在原地等二人回來。為什麼呢?因為劉冰永遠想著不讓麻煩纏身但又不放過任何可能得到的好處。如果不成,劉冰就沒必要白跑一趟,如果成,劉冰就在這等二人的好消息,順便上船。當然葉、馮二人知道劉冰的心思,丁元英真的答應策劃音響公司之後,二人也沒有分劉冰一杯羹的打算,就沒有承諾他什麼。劉冰知道船已經建成,如何登船呢?
  • 《天道》劉冰之死,丁元英借刀殺人還是自作孽不可活?
    準確的說,劉冰也許一開始是想幹點事情,和孤島唱片一樣;他也是有追求,有信仰的人;但是人會變;尤其面對利益、權力、地位、社會層次,劉冰不該有上流社會的優越感和高級感。劉冰走投無路與文件袋有關係;但是把他自己搞到絕路的不是任何人;丁元英沒有借刀殺人,也不至於要他命;因為往日無怨,近日無讎,況且兩個人差距太大,又不是朋友,根本沒有義務扶劉冰,況且實踐證明是爛泥扶不上牆。
  • 《天道》:丁元英給劉冰一份文件是為了下套嗎?事實剛好相反
    檔案袋名稱是《格律詩公司文件》,劉冰從丁元英口中得知,這是「內幕文件」,其中存在著足以推翻原判決的「新證據」。劉冰拿過文件之後呆呆地看著,神情緊張,他下意識把這個用封條和封蠟雙層密封的檔案袋拿在手裡,仿佛抓住了命運的主宰,甚至丁元英送劉冰出門的時候,劉冰拿起那個檔案袋的手就一直沒有放下過,生怕丁元英改了注意。
  • 重溫《天道》發現,劉冰也不是沒格局,他做的事情跟劉備沒區別
    我們這樣瞧不起劉冰,是因為我們有觀眾老爺的「上帝視角」,換了我們在劉冰的角度,也未必能做得更好。其實劉冰做的事情跟同樣一位姓劉的皇帝——劉備當年做的事情也沒什麼不同。劉冰讓人覺得他沒格局的事情,無非是因為以下三件。
  • 名貴所值,價高一市——張大千天價字畫真相
    「五百年來第一人」——名出海外,價高一格 說起張大千,其實更多會想到他與他的二哥張善子創立「大風堂派」。旅居海外的張大千創立了這個中西結合的畫派,畫風上工寫一體,最鮮明的特點是重彩、水墨的運用,尤其是潑墨與潑彩相得益彰。
  • 【大千藝術】大千觀音畫像富有祥和之氣,寓意美好又吉祥
    此作從開臉、設色、衣紋等方面來看,均代表著大千前期人物畫的面貌。畫中觀音閒坐在巖石上,面相圓潤,體態豐腴,姿態隨意,神思安詳。背光是一輪滿月,疏疏朗朗幾枝修竹點綴,石臺上的淨瓶裡插著青翠柳枝,泉流於石下,水花激蕩。衣薄透體。然後稍施粉黛,純採淡赭與花青。形象豐碩端莊,頗有唐風。法相飄然出塵,衣紋用筆轉折輕靈,設色清新雅致,無論景致抑或人物,均透閃著靈秀之光,堪為大千早年人物畫之佳構。
  • 天道:丁元英是「因相信而看見」,劉冰是「因看見而相信」
    在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就是一個「因相信而看見」的人,而劉冰與他恰恰相反,則是一個「因看見而相信」的人。反觀劉冰,則是一個十足的因看見而相信的人。曾經,丁元英落魄的時候,去他的店裡,賣唱片。後來,馮世傑、葉曉明去攀緣丁元英的時候,劉冰則是很不相信丁元英是一位高人,是啊,都窮得變賣唱片了,飯都快吃不起的人了,居然是一位高人?最後,劉冰也是在葉、馮2人的引導下,更是在丁元英家看到了那些音響,才反應過來,丁元英真的是一位高人!求佛君覺得,之所以會因為相信、看見的順序不同,導致完全兩個不同的境界,這完全是因為格局之高低決定的。
  • 天道:丁元英是「因相信而看見」,劉冰是「因看見而相信」
    在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就是一個「因相信而看見」的人,而劉冰與他恰恰相反,則是一個「因看見而相信」的人。從私募基金,我們就可以看出丁元英因相信而看見的本領之高低。他是從狼嘴裡奪肉的人,那肯定是「危險至極」。因相信而看見的人,在天道中,還有珍妮、韓楚風等人。
  • 《天道》:一句話救了「聰明」的葉曉明,讓他沒有像劉冰一樣跳樓
    在《天道》中,有三位「格律詩元老」,即馮世傑、劉冰和葉曉明。他們屬於社會最底層。劉冰是一個開計程車,賣衣服,經營唱片店生意不好的人。而葉曉明正在經營一家健全的商店,也因為管理不善瀕臨倒閉;馮世傑是一個貧窮的鄉村農民,因為他懂得一點汽車修理技術,在古城辦了一家汽車修理廠。
  • 《天道》:丁元英離開古城前,為何要給劉冰一個裝滿白紙的檔案袋
    丁元英在離開古城的時候,為什麼非要給劉冰一個裝滿白紙的檔案袋呢?很多天道迷認為,是丁元英在給肖亞文清除後患!但是我認為,丁元英並不是這個意思,如果可以規避和清除障礙,那就不是什麼障礙,也無須去規避它,所以我認為丁元英留給劉冰的是覺悟!1,劉冰在跳下的那一刻喊道:「丁元英,你撒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