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張大千在香港
張大千原籍廣東番禺,清康熙年間遷至四川內江,所以成了四川人。
張大千名爰。張母生大千時夢見大猿,爰,猿也,故名,又名季爰。王之一對我說張大千在巴西養了一隻白烏猿,它會笑、通人性、會擁抱人,牽著它手可一起散步,和王之一感情很好。他替它照相、替它梳毛,覺得它非常善良,有一天它卻獸性大發,把王之一咬了一口,送醫院縫了十三針。我說畜牲還是畜牲呀。記得數十年前我姐夫在蘇州讀書,當時張善孖 、張大千兄弟住在蘇州的「網師園」,張善孖專長繪老虎,因此養了一隻老虎,也非常順良,出門帶著一起走,有時乘黃包車,老虎也坐在張善孖邊上,車夫拉車跑得飛快。有人問車夫,為何張善孖帶著老虎,你車拉得特別快,車夫說怕老虎從後面撲上來,快點拉到目的地,放他們下來好保命呀! 張善孖是張大千的二哥,張大千媽媽頭胎生的是一對雙胞胎兒子,老大生下就夭折了,張善孖是老二,所以給老二起名為善孖,後人不知,記為善子。也因為是老二,所以張大千稱張善孖為二兄或二哥,事實上張善孖是長兄,張大千是老八,至友們都稱他為八哥。 張大千畫室,名為「大風堂」,其實大風堂是張家的堂名,1926年兄弟二人住上海法租界西門路,在西成裡畫室中懸掛了明人張大風畫一幅,冠絕群倫,就以大風堂名其畫室。所以他們兄弟二人的門生,都稱大風堂門人。 張大千收學生也和溥心畬一樣,要行三跪九叩大禮(後來改為鞠躬了),然後由張大千繪畫一張贈與弟子。圖繪好,收起筆墨,參與的賀客就開懷暢飲。張大千的學生是不要付束修的,如門生隨侍在側的話,那吃住都由老師提供了。 大約在1968年,張大千到臺灣住國賓飯店,郎靜山大師打電話給我,說張大千準備在臺灣印一些畫,想見見我,研究他的畫在臺灣應如何印刷,聽聽我的意見。印畫在當時的臺灣,我可說是極有經驗的一個,自認無人能及,張大千送給郎靜山的畫很多,幾乎都是我經手印刷的。對印張大千的畫,我有特別的心得,乃欣然前往,隨同郎老去國賓飯店拜見。 到了張大千住的房間,他非常客氣的邀我同坐在沙發上,在二位國寶級的國際藝術大師面前,我戰戰兢兢,半個屁股坐在沙發上。郎靜山將我的印刷經驗介紹給張大千,張大千囑他夫人拿出在日本印的畫給我看。那幾張是張大千的畫,線條非常細緻,是木版套色水印的作品,也就是 日本印浮世繪方法做的,刻工精美。張大千跟我說,這種印刷師日本也只有幾位,集技術、藝術和天才於一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級人物,受到政府的供養。我仔細分析後對他說:日本是用珂羅版和木版水印做的,臺灣根本沒有這種人材,就算是用近代的印刷方法來做,臺灣印刷設備、製版工作人員的技術和經驗,都不及日本,但是我可試試看,儘量能做到最好,張大千同意了。 大陸到臺灣的木版印刷師傅太少了,我找到一位在總統府印刷廠工作的老師傅,我們二人共同研究後,覺得可以試試看。從找木版、紙張、顏料開始,逐步進行研究、試驗,最後雖然做出了幾張,但花時間太多,只能放棄,決定張大千的畫仍用現代印刷方法印刷。我1984年去上海,見到朵雲軒用木版水印印的張大千潑墨山水,好極了,張大千如在世能見到這幅水印的複製畫,一定會為上海朵雲軒能保持中國木版印刷的傳統技術而高興。 1970年張目寒先生拿來了張大千送給張嶽軍的壽禮《長江萬裡圖》,給我經營的漢華文化事業公司印刷出版發行,得到張大千及張嶽軍二位同意,不要任何報酬,印好後贈一些印刷品給他送親友就好。 此圖系絹本,高50.3公分,長19公尺又96公分。茲錄當時出版《長江萬裡圖》簡介文一段,或許讀後,可以神遊。其文如下:圖所寫者,西起巴蜀,下迄東海。潑墨煙雲,繽紛五彩。極變幻於毫端,定垂夕名於千載,誠藝林之巨製,乃稀世之奇瑰,自不待言矣。幅中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巫峽夔門,聳千巖之翠色,瞿塘灩澦,驚百裡之濤聲。是皆昔日神仙故居,帝王舊都,而今仍留陳跡者也。順流東下或則綠樹兮蔭濃,或則平疇兮無際。片舟泛棹,洞庭煙波兮浩渺;石磯解纜,江夏城廓兮雄奇。至於斜陽古渡,曲奏潯江,青衫淚溼,司馬心傷,則又風景為之一變焉。幾經轉折,遙望五老峰高;雲影空 ,難辨匡廬真面。花拂籃輿,蘇學士題鐘山之壁;浪催瓜艇,老漁翁歌澎蠡之濱。過此乃有陶令之城,梟姬之廟,九華峰,采石磯,以及小姑彭郎諸勝,岡巒體勢,目不暇接。勿見一片平蕪,荻蘆搖漾者,蓋即二水中分白鷺洲矣。於是金陵景色,畢呈眼底。挹江門、雞 鳴寺、紫金山、玄武湖,歷歷可指。然後北固金焦,以迄蘇臺滬瀆。泱泱江水,源遠流長。至此總匯百川而歸於海,抑何壯耶。
讀此佳文,其中歷史地理,文字掌故,與畫配置同賞,人間一樂也。當時有些人士,對此畫有異見,認為長江是自西向東,而此畫則自右至左,與地圖方向相反。我認為這不值一提,因為張大千是藝術家在畫畫,不是科學家畫地圖。 1969年,張目寒先生古稀之年,大千先生念數度與目寒先生遨遊黃山之情,特作《黃山前後澥圖》,為目寒先生壽,目寒先生也委請漢華文化公司印刷發行,供愛好詩畫者,資臥遊之樂。 開始印刷《長江萬裡圖》,我就請郎靜山主持,藉故宮博物院場地,定做了照相放置長卷畫的木架,請董敏(董作賓公子)攝製印刷用彩色底片,《長江萬裡圖》的印刷工作就開始了。我們對用哪家出品的照相底片、哪一廠做的紙張、哪一廠牌的印刷機、哪一家的油墨都作了研究。因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機器, 都會影響印刷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彩色分色製版,當時臺灣最好的要推中華彩色印刷廠了,所以請他們做一套,另外我寄香港朋友主持的分色公司也做一套,最後二套分色版,打樣印出後相互比較,結果以品質較優的香港版來印刷。一共做了四個版式,大型冊頁、長式手卷、袖珍型手卷及明信片一套。此後張大千《黃 山前後澥圖》,其印刷品也由我照樣辦理了。以當時印刷最好的技術可說無出其右了。我離開了臺灣,1982年,張大千又畫了一張廬山圖,做了一份電子縮印版,有人帶來美國,轉贈王之一,我看了後認為效果比傳統印刷的要差很多。張大千除畫了長江、黃山、廬山三幅長卷外,在近年以天價拍賣成交的《江山萬裡圖》,報導說是張大千1952年開始創作的,長34.56米,高1米,如此大畫,當然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但王之一說,他和張大千從1952年起,有五年時間,天天在一起;他在巴西二十年,也是張大千最接近的人,他從未看到過這 幅《江山萬裡圖》。臺北故宮出版的《張大千先生百年紀念展》一書,也沒有記載這幅畫。王之一問我知不知道,我也無從回答,我1972年到美國,但我經營的漢華文化公司仍在臺北,有其他股東負責,與張大千都很熟,我也從未聽說過有這幅畫。但出天價買進這幅畫的藏家,想必有研究過此畫的來歷吧!
1949年前張大千在印度大吉嶺研究佛教美術,次年在新德裡舉行畫展。然後暫住香港移民阿根廷,再轉巴西定居。1954年, 張大千在巴西把收藏的古畫、加上自己的畫賣掉,植松樹、栽梅花、搬石頭,建了八德園。後因當地政府籌建水庫,園址在被淹 沒處,遂於1971年自巴西移民美國,居舊金山附近卡密兒,十七裏海岸,Pebble Beach,國家公園內,住處名「環篳庵」。1976年至臺北定居,在外雙溪,建「摩耶精舍」,即現在的大千紀念館所在,張大千去世後即葬於此,那塊墓碑「梅丘」就是從美國 加州環篳庵運來的。1972年,太老師王濟遠有一次打電話給我,說張大千邀他去舊金山玩,要我陪他一起去,他從紐約先到洛杉磯,和我在機 場見面後同去卡密兒,我很高興。但他臨時改變行程,從紐約直飛舊金山,害我空歡喜一場。次年,我接到張大千在洛杉磯開展覽會的請帖,當然去參加了。看到展出畫的標價,我記得都在美元三千至五千之間,就我的了解如果在臺灣的話,畫價還可高一點。開幕後他邀我去他下榻的羅斯福旅館聊天,我就告訴他此地畫的價格定得太低,極力勸他回臺灣去,那時臺灣經濟正在蒸蒸日上,人情、市場都比美國好(我看了莊先生寫的張大千生平一書,裡面列出張大千畫展的日期,但是就漏了張大千在洛杉磯的那一次)。1976年張大千決心回臺灣定居了,我不能說是他聽了我的那幾句話而去臺灣,但我想多少受了一點影響吧。
張大千與愛孫
張大千除詩書畫外,也善篆刻,他也為藝術家黃君璧刻過印章,有「君翁」「黃君璧」「可以橫絕峨嵋巔」三方。以張大千的名望和人格魅力,國內的治印名家,幾乎都為張大千刻過印章。方介堪給張大千刻過四十餘印,其中二方以龍骨為材料的「張爰之印」及「大千居士」,一朱一白,是張大千時常隨身攜帶的,因為龍骨是古代出土的象牙,不易跌破。陳巨來為張大千刻印最多,大約有七十餘方,值得一提的是陳巨來為張大千刻了一方「春愁怎畫」,張大千印在一幅「宋朝士人夢見蘇小小」為題的畫上壓腳,且印了方介堪刻的長方印「無限離情,無窮山水,無邊山色」。此畫有此印真是纏綿悱惻,引人遐想。1997年4月我在蒙得利市辦了一次張大千畫作觀摩會。1999 年7月31日,王之一特別邀我,再共同在洛杉磯舉辦「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101歲紀念展」。將廬山圖印本展出,同時展出大千先生孫女張菊先女士近作、大風堂入門弟子匡仲英、孫家勤作品、巴西八德園攝影展,同時收集個人收藏張大千作品一併展出,這是海外的一件盛事。
對張大千的傳說、紀錄很多,他是美食家,當過他廚師的也因他的賞識而有名,如彭長貴的彭園。我1972年去紐約,太老師王濟遠請王方宇教授和我一起吃飯,就去了以張大千廚師聞名的婁海雲經營的餐廳,一嘗張府的美味。以張大千為名的菜,最流行的就是「大千雞」。張大千去吃飯,如果飯店的菜單上,有一道大千雞,他一定要嘗嘗他家雞的味道,都大同小異。他說大千雞的做法很容易,只要一斤左右的小公雞,連骨頭切大塊,配泡菜的蓮花白,和青紅色的燈籠辣椒,大火炒熟,鹽和醬油都不必加,就成了一道「大千雞」了。 今年去臺灣,臨別臺灣尚有半天功夫,想去參觀從未去過的大千紀念館,查到地址,乘計程車到外雙溪大千紀念館,到了門口給守門的擋住,他說要參觀紀念館一定要先到故宮博物院辦理預約手續。我沒有辦法,只能又叫計程車去故宮博物館,在故宮博物館前門、後門、上上下下都是一問三不知,最後總算找到詢 問處,說明我的來由,想買票參觀大千紀念館,回答說要預約,一星期以後定時間,由故宮派嚮導才可進入參觀。我說我難得到臺灣一次,是不是可以方便一下,並且不必要導遊,我可以自由參觀。有位女士說你沒看網上的說明嗎?我有點不高興,回她說:張大千不會用電腦呀!沒辦法,只能怏怏而回。心裡想,我看活的張大千倒比死的容易。陳巨來(安持)刻大千印 張大千題安持精舍印存
劉冰,號寒雲,1932年生。1949年隨父赴臺,服務於世界書局,直至1965年。其後,自營印刷業,經營教科書,成立漢華文化事業公司編印出版藝術圖書。1972年移民美國。1978年創建長青書局並任長青文化公司董事長,出版經營中文圖書,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著有《中國裝訂簡史》《老滬臺藝壇人物舊憶》《閒話藝壇》《我的印刷出版半世紀》《藝緣》《藏品》《上海三牌樓劉家》等。2018年在上海發起創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任名譽理事長。上文選自劉冰先生所著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老滬臺藝壇人物舊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