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3D這件事在遊戲玩家中可太常見啦!隨隨便便都能從身邊朋友裡找出幾個不幸中槍的。
但凡盯著3D遊戲畫面多看一會,很快就會感覺渾身無力外加噁心想吐……仿佛身體被掏空。
這樣的玩家,就不配玩3D遊戲了嗎?NO!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暈3D。
簡單點說,因為3D遊戲畫面大多比其他作品更加真實,真實到大腦也一起受騙了,會覺得並不是遊戲畫面在動,而是自己在動。
因此,眼球和其他器官接收到的信息發生了錯亂,好比身體器官團隊中出了一個叛徒。
就連玩遊戲都得講究團隊配合,遊戲內最多是團滅,換成我們效果也很明顯——暈。
作為一個仍在堅持玩高擬真3D遊戲的多年「老病患」,想結合這些年玩遊戲的體驗,給暈3D遊戲的朋友們,分享能夠緩解頭暈的一些辦法。
我人生中遭遇的第一趟滑鐵盧是《使命召喚:現代戰爭》。這款經典的3D擬真FPS遊戲,暫且不談它的難度,因為我在初期關卡就被絆住了。
那一關的戰鬥地圖是海上戰艦,由於遊戲需要模擬戰艦在海面上隨波浮沉的客觀事實,讓我這個原本就暈船的人有些崩潰。
面對隨視角轉動而移動變換的模型帶來的反胃感,我對3D眩暈患者選擇遊戲最初的心得產生了:
遊戲場景要寬闊明亮,建模最好兩極化——要麼非常真實、要麼極度弱化真實感。讓人一看就覺得是假的,比如卡通或水墨風格。
在這之後很久,擬真FPS甚至3D遊戲我都不敢輕易嘗試。我主要開始玩《星際2》、《魔獸爭霸3》、或《帝國時代》之類的RTS遊戲。
哪怕在CF風靡的初中,我也因為病入膏肓的3D眩暈症,無法和同學進行愉快的遊戲社交,轉而瘋狂沉迷於QQ飛車和勁舞團……
直到臨近高中畢業,高擬真3D遊戲逐漸成為主流。本著不想錯過一些好作品的初心,我還是想和3D眩暈症這個宿敵搏一搏。
於是我就以最開始總結出來的那幾條綱要為基準,分別玩了三款遊戲:《上古捲軸5》、《激戰2》和《無主之地2》。
相對於《使命召喚》系列,這三款遊戲倒沒有產生什麼強烈的不適。依次排序,表現最好的是《無主之地2》>《激戰2》>《上古捲軸5》。後來的經驗告訴我:B社的遊戲,對3D眩暈症都不太友好。
這三款遊戲有個共同點:明暗空間劃分清晰,明亮的視角則更多一些。
遊戲世界裡,越狹窄黑暗的空間,眩暈感越強。而身處寬敞明亮的遊戲空間,眩暈感則會削弱很多。
這點真的很受用,比如我玩FF14、劍三這類遊戲地圖特別大的就不會暈。
經過一系列的摸索和適應,我能夠接受的遊戲種類也越來越多:PS4平臺的《地平線:零之曙光》、《血源詛咒》,PC上的《怪物獵人:世界》等。
這些遊戲,都可以讓我主觀地把眩暈感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依靠一些精神勝利法類似的訣竅。
如果你能儘量投入,將遊戲人物的動作看作是自己的動作,暗示自己遊戲人物視角轉動等同於自己的轉動視角,類似於利用開車者不會暈車這一身體規律,就能緩解3D眩暈症。
這一點,《怪物獵人:世界》是個很不錯的範例,卡普空自發對遊戲主人公進行視角微調。
比如:當玩家上下臺階的時候,視角鏡頭仿佛會被一隻無形的手扶正,這樣不但有利於引導玩家發現關鍵信息,還是3D眩暈症的福音。
而從前的很多3D遊戲都是固定視角,比如《生化危機》、《寂靜嶺》。這些遊戲帶來的眩暈感很弱。甚至像《寂靜嶺》,明明全程籠罩在黑暗壓抑的氛圍下,我這樣的「患者」可以玩得毫無壓力。
綜上,3D眩暈症玩家選擇遊戲有幾下重點:
1.遊戲場景講究寬敞明亮,建模要走兩極化:要麼極度擬真,要麼極度失真。
2.選擇空間越開闊,或者儘量弱化空間感的遊戲,ff14這類大地圖的遊戲就很好。
3.增強代入感,把對自身的控制感轉移到遊戲人物上,和遊戲人物合二為一,開車不暈車。
4.選擇視角友好的遊戲,比如怪獵這種,廠商對視角設置自動微調或固定的遊戲,有效緩解眩暈。
我相信有眾多熱愛著遊戲但卻難以「配型成功」的玩家,找到一部能玩又好玩的3D遊戲可遇而不可求,但還是那個原理,頻繁嘗試才能有所收穫。這不是傻缺行為!要用一句美好的名言來形容:
哪怕玫瑰帶刺,我仍擁你入懷。 ——沃茲基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