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聖殤》來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同名雕塑。聖母面容年輕和藹,懷抱著受難基督癱軟無力的軀體,目光中流轉著淡淡的悲憫,而她衣衫褶皺下卻散發出一種永恆、不凡的力量。
紀錄片《阿里郎》是金基德導演自2008年患社交恐懼症離群索居後的部作品,整部影片猶如金基德的一次自我獨家專訪。而《聖殤》這部曾榮獲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影片,則是金基德導演在完成自我探尋後的第一部作品。
影片講述了以追討高利貸為生的李江道在某天突然遇到一個聲稱是自己生母的女人,渴望親情的江道在半信半疑下和這個女人開始了一段特殊的「母子關係」,卻不知道一場陰謀正等待著他的故事。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一個看似十足的惡人,一個女人的突然闖入改變了這一切,她用母愛融化了男主那看不到一絲善的縫隙的內心。然而,在這母愛的背後卻是一股被扭曲的仇恨和一種無可奈何的因果宿命,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向他復仇。
他每天都要經過這樣一個充塞著垃圾的走道,面無表情地去,面無表情地回。 終於有人跪著打破他的絕望,面對著他的是一個無法進入的母體。
一個憑藉本能在他人破碎的肢體存活的人沾染到沾染到愛,就像一個冰涼的軀殼突然被注入鮮血,想要抽身時鮮血早已順著血管遍布全身,只有毀滅是最終的解脫。
女人帶著被壓抑在面具下的洶湧恨意,以復仇的母親為唯一內核去接近導致一切悲劇的男人。大概是母性使然,她明白愛是摧毀一個人最慘烈的手法。她喪失一切底線去接近那個孤獨的行屍走肉,給予他血肉,給予他愛,給予他自我。在」母親「這層外殼下逐漸動搖的心接受男人的那一刻,她給了他最後毀滅性的結局。
當男人再次孑然一身,仇恨被再次赤裸裸地潑在男人面前時,男人去找了同樣恨他的人。鏡頭下,寂靜的公路上汽車駛向喧譁之處,男人以血祭般的方式自裁於仇人車下。也不管那個同樣恨他的女人發現時是快意多還是驚嚇多,為自己和自己身上背負的所有強勢地畫上了句號。
(左二起:金基德、女主趙敏秀、男主李廷鎮 )
這不是一部開心的電影,甚至它可能令你痛苦和噁心,但更多的是發自骨髓的深刻、無奈和對人性的思考。有人說「金基德懂得了愛與憐憫,他卻依舊信不過這個世界」,也有人說「金基德的電影深處懷有對黑暗骯髒的最後一絲溫柔」。無論如何,只願你看完此片依然保有對這個世界邊緣的善意。
「邊緣是我們社會中的一面,在邊緣生活的人總是比較隱蔽,這些生存在艱苦困境中的人也是非常美麗的 。」
——金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