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最近看了幾部新劇,像Emily in Paris《艾米麗在巴黎》和The Undoing《無所作為》,但都覺得乏善可陳,沒什麼追下去的欲望。
於是她又翻出了以前的老片子看了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1987年的丹麥老電影
《巴貝特的盛宴》
這部電影曾獲得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大獎,也是丹麥影史上第一部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
電影根據丹麥女作家伊薩克·迪納森的小說改編而成,她也是小說《走出非洲》的作者。
故事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的丹麥。一個老牧師帶著兩個女兒和他的教友們一起生活在日德蘭海邊,平日裡深居簡出。
兩姐妹在父親的引導下遠離世俗,一個拒絕軍官的追求放棄愛情,一個拒絕法國男高音歌唱家的邀請放棄名利,都全身心地獻身於宗教事業。
多年之後,一個叫巴貝特的法國女人坐船來到海邊,她從巴黎避亂而來,帶著法國男高音歌唱家的介紹信找到兩姐妹,被好心的兩姐妹收留,從此跟她們生活在一起。
巴貝特非常能幹,經過十幾年的相處,她已經成為姐妹倆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天,姐妹倆因為父親100周年的誕辰紀念日臨近,想要舉辦一個晚宴,邀請一眾教友及年輕時相識的軍官、軍官的姑媽等人一起慶祝。
與此同時,巴貝特也收到一封法國來信,她買的彩票中了獎,幸運獲得一萬法郎的獎金。
為了回報這對好心的姐妹,她決定親自操持這頓晚宴。
巴貝特拿著中獎的一萬法郎外出採購各種高級食材,為眾人精心烹製了一桌法國大餐。
12人的晚宴菜單是這樣的:
第一道:綠海龜湯
綠海龜湯曾經在19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非常流行,後來因為綠海龜太過珍貴,改用牛肉湯作為替代品。
第二道:德米多夫比利尼餅
魯豫說這是它的最愛,在薄餅上鋪上滿滿一大勺魚子醬,再配上鮮奶油和洋蔥碎,非常奢侈的味蕾享受。
第三道:千層面盒烤鵪鶉填佩裡格醬
在鵪鶉的肚子裡面填入黑松露和鵝肝,縫起來之後放入油鍋將表面煎熟,再放到烤箱中烘烤,最後將鵪鶉放入烤脆的千層面盒,再次烘製,最後再澆上特製醬汁上桌。
影片中的將軍一邊吃一邊讚嘆不已,他說這個鵪鶉讓他想到當年在巴黎一家高級餐廳裡吃過的鵪鶉,鵪鶉是那家餐廳女主廚的獨創名菜,非常美味,跟現在這一道非常像。
PS:魯豫說這道菜直接把她看饞了,第二天跟朋友吃飯時還專門點了一個平時不太常吃的烤乳鴿,就因為它看起來和烤鵪鶉有點類似……
第四道:生菜沙拉
第五道:各式奶酪
第六道:甜點-朗姆巴巴
第七道:時鮮水果
一頓飯吃得賓主盡歡。
大家都離開後,巴貝特一個人待在廚房裡,姐妹倆進來感謝她,對她說,當你回到巴黎,我們會永遠記得這個夜晚。
巴貝特說,我不回巴黎,我把錢全都花光了。
她說,我就是剛才將軍提到的那家高級法國餐廳的女主廚。
今晚吃的這桌晚宴,12個人正好是1萬法郎。
姐妹倆很震驚,說那你又一貧如洗了。
巴貝特說,藝術家永遠不會貧窮。
影片就這樣結束了。
魯豫說,這部丹麥電影完全可以當美食片來看。
雖然它整體給人感覺特別冷靜、克制——比如有些清冷的青色基調,包括屋內低調簡約的裝飾陳設,還有人物的服裝,都透著一股 「性冷淡風」。
但看完你會發現,電影其實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會看得人很感動。
影片所營造的社會氛圍非常平等。
同一個餐桌上,有牧師的女兒,有普通的信眾,有木匠,有將軍,隔壁的廚房裡面有逃亡的法國人,有幫工的小孩,有車夫,所有人都聚在同一個空間,那種平等感令人嚮往。
魯豫說,電影塑造了一個烏託邦,但又非常有真實感。每一個角色都在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
這些人最終被美食治癒,又開始相信生活,相信愛,對未來充滿希望。
她把這部治癒電影,分享給大家
點擊收聽魯豫的這期分享👇
------------------------
注|文章配圖來自《巴貝特之宴》豆瓣劇照及截圖,圖片不為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立即刪除。
▽
文字編輯獅|一毛
美食治癒一切
-本期配樂-
FendiTeo - 海洋之星
白金 - In The Fall Of My Heart
白金 - Lower Place
音頻剪輯:董振楠
你曾被哪道美食治癒過?
歡迎大家來評論區踴躍留言
我們將選取 留言最走心 的朋友
(截止到 10 月 31 日,中獎名單公布在當日文章內)
----我們的 視 頻 號 開通啦---
歡 迎 關 注 點 贊 評 論 轉 發
我們會不定期抽出幸運粉絲
送出精美圖書
在我們視頻號點讚留言的活動中,恭喜@來日可期 獲得精美圖書一本。
請這位朋友將郵寄地址後臺發送給小編(私信截止至10月29日),我們會儘快把禮物寄出~沒有中獎的寶寶們也不要灰心,關注魯豫有約視頻號積極點讚評論互動,我們不定期會有福利送出哦,也許下一個中彩蛋的就是你!
點個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