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情人怨遙

2021-01-08 茂茂趣味段子

「嶺南第一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情人怨遙

一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已經實屬不易,但是生活於盛唐時期的張九齡,既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之一,同時也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大詩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僅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而又重要的貢獻。

同時也為唐朝詩歌走向巔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以及文學基礎。張九玲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不僅深受時人所敬仰,同時也受到了唐玄宗的高度讚譽。在其死後不僅唐朝政壇損失了一位賢相,唐朝詩壇也隕落了一顆璀璨明星。

公元740年張九齡因病去世,唐玄宗頓感失去了左膀右臂。當有人向他推薦宰相人選時,他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這不僅體現出了一代帝王對張九齡的尊敬,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彰顯出了,張九齡在開元盛世之時的突出貢獻。

張九齡在歷史上所做出的貢獻,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他不僅是盛唐時期的一位大政治家,同時還是頗有名望的文學家、詩人。尤其是他在五言古詩上的成就,更為後世之人所稱道。

他的五言古詩不僅具有清新淡雅的風格,在語言錘鍊上所以質樸,平和以及通俗易懂為特色。在他的詩歌中不僅體現了深遠的人生慨望,同時也寄託了他對國家、百姓的真摯情感。所以後人又稱他為愛國愛民的政治詩人。

張九齡的詩歌風格具有一定變革性與創新性,他的詩歌以及文學作品,一掃唐初所推崇以及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不僅讓詩歌以及文學創作,回到了質樸、平和以及敘事的正軌上來,同時還讓詩歌的思想以及表現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升。

開元名相張九齡的「情詩」

1.名相張九齡的政治人生,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張九齡在我國古代封建史上的政治地位,以及在唐朝詩壇上的重要影響,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被譽為是繼陳子昂之後,開啟盛唐詩歌文化大們第一人。《舊唐書》稱「九齡文學政事,鹹有所稱,一時之選也」。

相比較於唐朝時期的其他詩人來說,張九齡不僅實現了個人的政治理想,同時在唐詩創作方面,也做出了開天闢地的貢獻。這與其生於官宦世家,以及少有才名都有很大關係。顯赫的家世以及個人的才華,鑄就了張九齡輝煌而又燦爛的一生。

據歷史記載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七歲知屬文」十三歲即可寫出一手好文章。在他少年之時還曾給廣州刺史王方慶寫過一封書信。王方慶見過其書信之後,贊曰「此子必能致遠」。這對張九齡來說不僅是一種鼓勵,同時也為他立下遠大志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時年不足三十歲的張九齡,在武則天長安二年張九齡登進士第。由於張九齡的文才出眾,所以受到了考功郎沈佺期的賞識,當年便被授予校書郎官一職。這其實也為張九齡的政治人生,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文人領袖宰相張說,被流放之時看到了張九齡的文章。他盛讚張九齡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並認為張九齡是當世的不二人才可「濟時適用」。這對於剛步入政壇的張九齡來說,不僅是一種鼓舞同時也是一種鞭策。

唐開元年間張九齡終於登上政治巔峰,被唐玄宗任命為尚書丞相。雖然張九齡的政治之路,也曾經出現過一些波折,但從整體上來說他作為一代開元名相,不僅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視,同時也為唐朝出現盛世之景,做出了無人可比的重大貢獻。

2. 張九齡與開元盛世的關係

張九齡任職大唐宰相期間,不僅盡職盡力而且還忠於職守。他在任期間一直都遵守秉公執法的原則,尤其是在對國家大事上還敢於直諫,雖然有的時候會讓唐玄宗感到反感,但九齡的這種做法還是受到了皇帝的讚賞。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有一半功勞都應該歸功於張九齡。但是作為一個敢於直諫的宰相,終究抵不過皇權的威嚴,即使他再有功績也無濟於事。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但筆者認為當唐玄宗罷免張九齡的相位之後,其實開元盛世就已經走到了盡頭。尤其是張九齡辭世對唐朝政治的打擊更大。雖然在張九齡逝世之後唐玄宗感到特別惋惜,但卻已經無法改變唐朝由盛轉衰的命運了。

3. 名相與大詩人

張九齡的身份既是大唐開元盛世最後一個名相,同時也是盛唐時期的著名大詩人。作為詩人他的詩風以清淡著稱。他的詩歌作品不僅是唐詩中的精粹,同時他對於後背詩人的提攜也非常值得稱讚。

張九齡曾提攜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並且對其詩歌創作多有指導。被後世人譽為「詩佛」的王維,也曾被張九齡提拔為右拾遺。杜甫年輕時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張九齡,雖然未能如願但對張九齡也格外敬重。王維與杜甫都曾寫過頌美張九齡的詩篇。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張九齡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不僅具有開天闢地,以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要性。同時對唐朝詩人以及詩歌的提攜之情,也深受後世詩人以及文學家們的崇敬。

「嶺南第一人」的愛情宣言

1.張九齡詩歌的風格以及貢獻

張九齡是廣東古八賢中,有著「嶺南第一人」稱號的唐朝政治家。從其身份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張九齡在唐朝歷史上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他以宰相身份積極參與到詩歌創作中,不僅為詩歌創造增添了一些政治色彩,同時也讓詩歌的地位更上一層樓。

唐詩的演變和發展離不開名相張九齡的努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初唐時期詩歌多以,六朝綺靡詩風為主要體裁。即使很多人想改變這種詩風,但由於人微言輕根本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但是作為玄宗朝的知名宰相張九齡,他首當其衝的詩歌創作風格進行了革新。不僅抑制了六朝綺靡詩風的發展,同是也將詩歌的風格轉變為,運用樸實、平和以及質樸的語言,來書寫更為廣闊以及更加深刻的內容。

張九齡的詩歌雖然也有很多報效君主的內容,但其實他的內心中一直都有,積極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的意願。正因為這個原因才讓唐朝詩歌,逐漸擺脫了粉飾太平、以及公平文學的束縛。只有這樣詩歌文化才具有人性的魅力。

縱觀張九齡的詩歌作品,我們不能發現他的詩歌中,更多的是表現自己高潔操守,以及人格理等方面的內容。尤其是他被李林甫排擠罷相之後,詩歌中更顯現出了窮達進退的高風亮節。

2.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真情流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張九齡是一位鐵骨錚錚的名相。他不僅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也為開元盛世時期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這就很容易忽視張九齡,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內心情感。

《望月懷遠》亦稱《望月懷古》,創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此時的宰相張九齡,在政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奸相李林甫的誹謗和排擠之下,張九齡於公元736年被罷相併被貶於荊州長史。

在這段張九齡人生中最灰暗的時間裡,他的憂國憂民思想達到了頂點。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與抑鬱,他創作了《感遇十二首》。正是在此期間《望月懷遠》一詩,在張九齡的筆下應運而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被後人譽為望月懷思的明顯,不僅在唐朝詩壇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張九齡長站在海邊,看著徐徐升起的明月不禁心中悵然。他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朋好友,是否也同自己一樣正在看著這輪明月。

實際上這兩句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普天之下只有這樣一輪月亮,雖然詩人與親友並未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只要能夠看到同一輪月亮,就像彼此能夠見面一樣幸福。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裡面的「情人」指的是多情之人,也就是正在看月亮的詩人自己。「怨遙夜」說的是因親友離別,而開始失眠並抱怨漫漫長夜。實際上這一句是加深反襯,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吹滅了屋子裡的蠟燭,屋子裡灑滿了清冷的月光。詩人披著衣服起床外出賞月,但溼漉漉的露水卻沾溼了衣服。這兩句看似是實景描寫,但其背後的深意卻是無依無靠,沒有人關心的一種感覺。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既然不能將這美麗的月光捧起來送給你,還不如趕緊入睡並在夢中與你相會。最後兩句詩可以稱得上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前面幾句一直在鋪敘,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出,將與心上人在夢中幽會的情景。

實際上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無盡的相思之情,這種相思既可以是親人、朋友,當然也可能是詩人的夢中情人。作為開元時期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剛正不阿不理男女之情,但是從這首《望月懷遠》詩歌中,我們清晰的了解到了,張九齡內心最脆弱的情感。

結 語

筆者認為張九齡其人之所以會被後世所頌揚,其詩之所以能被奉為唐詩中的經典之作。不僅與張九齡的政治身份有關係,其實還與他個人的文學才能,以及詩人氣質有很大關係。作為唐玄宗一朝的宰相,他可以稱得上「不負如來不負卿」。

作為盛唐時期的一位開天闢地的大大詩人,他在詩歌方面所做出的貢獻,雖然看起來要比政績遜色一些。但是我們如果從文學角度去分析,張九齡其人以及他創作的詩歌,不難發現他的人生其實就是「詩與政治」的綜合體。

【參考文獻】

1.劉薇《天涯共明月 懷遠夢佳期——讀張九齡《望月懷遠》

2.馬丕環《「玉磬含風,晶盤盛露」——讀張九齡《望月懷遠》詩

3.耿世誠《明月高懸 相思無盡——張九齡《望月懷遠》賞析

4.滕鹹惠《張九齡《望月懷遠》賞析

相關焦點

  •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憐:愛。滋:溼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
  • 古詩望月懷遠帶拼音版 望月懷遠張九齡拼音版
    《望月懷遠》是張九齡在離鄉時,因為思念遠方親人所作的一首詩。雖然全詩只有四十字,卻將詩人的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拼音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hǎi shànɡ shēnɡ mínɡ yuè ,tiān yá ɡònɡ
  • 《望月懷遠》| 張九齡月夜懷念遠人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五言古詩。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 唐朝詩人望月: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但是在漫漫長夜中,有情人心生幽怨,因為他徹夜難眠,不住地思念著遠方的親友。因為憐惜滿地的月光,詩人熄滅了燭火;披上衣衫,又發覺更深露重,打溼了衣服。詩人為無法將美麗的月光,親手捧去送給遠方的故人而遺憾,只好期盼著快快進入夢鄉,與故人相會。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猜到了,因為這首詩的前兩句太經典、太傳神了。它就是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 唐詩三百首 084|《望月懷遠》張九齡
    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我們前此講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也講了李白《靜夜思》中的明月,在盛唐三大明月中,還有一首張九齡的《望月懷古》中的明月。況且我們前面也剛剛說了,命運多舛的孟浩然一生無緣於仕途,唯一一次接近於仕途的就是晚年加入了張九齡的幕府,所以上一篇我們也講了他那首《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名作,而張丞相就是著名的張九齡,也就是說張九齡應該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能識、能用孟浩然之才的人。
  •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注釋: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⑵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
  • 明月千裡寄相思,《望月懷遠》賞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整地讀一讀這首《望月懷遠》。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意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詩文賞析《望月懷遠》是張九齡的詩作當中比較突出的一首詩,也是描寫月亮很有經典一首詩。尤其是第一聯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歷來被認為是吟詠月亮和思念的最佳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古詩詞鑑賞】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唐代張九齡《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憐:愛。滋:溼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
  • 五言古詩《望月懷遠》,借月抒情,將有情人的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
    望月思親,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常用主題。這其中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樣簡潔而又含蓄的小詩,也有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樣誠摯而豪邁的長短句。然而,我們不應忘記在李、蘇二家之前,張九齡已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同凡響的開頭寫過一篇動人的愛情詩——那便是下面這首五言古詩《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萬頃無波的海上,漸漸升起了一輪皎潔的明月,月光灑及之處,一片銀白。
  • 墨之書寫唯美詩詞「明月千古」之《望月懷遠》
    中國詩歌的意象中最經典之一就是我們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望月懷遠 張九齡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是張九齡在漫漫長夜裡,借明月來寄託自己心中滿滿相思的心靈寫照。在夜深人靜、漫漫長夜裡,你的眼前只有照滿窗戶的盈盈月光,你身邊包圍著也只有滋潤的月華。此時,你或靜坐,或者獨自徘徊,心中牽掛著你的愛人。
  • 張九齡深夜望月,寫下一首傳世名作,讓月亮寄託了思念,千古流傳
    在秋月和梧桐樹影中,排解心中的憂愁,故國不在,大小周后不在,只有那明月如鉤嵌入心中,隱隱作痛。一代才女李清照在月夜思念愛人「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紅藕香殘的時節,灑滿西樓的月華,穿過林層的雁陣,與相思交織,和閒愁同韻。滿腹心事無從可寄,唯一彎殘月與她相知。不同的人,眼中的月也是不同的。戍邊戰士眼中的月是悲壯蒼涼。離人眼中的月,越發感傷悽苦。
  • 我的老鄉張九齡
    據說他7歲的時候有一次在一座廟裡遇見韶州府太守,太守出上聯考他,答對了可以吃供果:「白面書生袖裡暗藏春色,」 張九齡立刻答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想這小孩真是個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對「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猛一抬頭,正對面前三尊大佛像,答道:「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太守大為驚嘆:此子日後定非等閒之輩也。
  • 這是一首抒寫戀人相思怨的愛情詩篇,卻寫得深情婉致,幽怨清遠
    張九齡《望月懷遠》欣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日月星辰,最擦人情思的,莫過於皎皎明月。弦月纖纖,使人聯想美人的細眉;滿月圈圈,又象徵美滿、團圓。
  • 張九齡:開元盛世名相,風範萬古長存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是詠月詩中的千古名篇,多少人被它打動,多少人為之傷感。然而,寫下這首柔情纏綿的絕唱不久,這位大唐盛世的文人宰相,便從此揮手告別了人間。
  • 情人為何相見時難別亦難?「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的上一句是什麼?
    望月懷遠朝代:唐代     作者: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 關於送愛上月球有很多著名的句子,這首張九齡的歌堪稱經典
    然而每個人面對月亮的情景和情緒各不相同,他們吟誦的詩歌也各有優缺點。唐代的一代賢士張九齡也寫了一首著名的詠月詩千古,這首詩是《望月懷遠》。這首詩的開頭是一句經典的句子廣為傳頌。讓我們欣賞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們抱怨遙遠的夜晚,竟夕來自相思樹。熄滅蠟燭,充滿憐憫,披上露水。
  • 張九齡:做人,在意名聲你就輸了
    古時的車馬慢,許多人離開家鄉後,也許下一次見到自己的親人已是半生過盡時。張九齡離開自己的家鄉廣東韶關,被政事所羈絆,他已多年未曾見過自己的親人。貶謫的事從未讓他覺得難過,唯有自己的親人讓他牽腸掛肚。他聽聞著遠處傳來的海浪聲,寫下了《望月懷遠》:這是詩被稱為五律中的《離騷》,每當中秋佳節來臨之時,所有的人都會想起這首詩。
  • 【蓮·喜樂】霍尊版《但願人長久》,簡直顛覆聽覺啊!!!
    中秋佳節詩句集錦: 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