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情人怨遙
一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已經實屬不易,但是生活於盛唐時期的張九齡,既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之一,同時也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大詩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僅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而又重要的貢獻。
同時也為唐朝詩歌走向巔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以及文學基礎。張九玲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不僅深受時人所敬仰,同時也受到了唐玄宗的高度讚譽。在其死後不僅唐朝政壇損失了一位賢相,唐朝詩壇也隕落了一顆璀璨明星。
公元740年張九齡因病去世,唐玄宗頓感失去了左膀右臂。當有人向他推薦宰相人選時,他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這不僅體現出了一代帝王對張九齡的尊敬,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彰顯出了,張九齡在開元盛世之時的突出貢獻。
張九齡在歷史上所做出的貢獻,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他不僅是盛唐時期的一位大政治家,同時還是頗有名望的文學家、詩人。尤其是他在五言古詩上的成就,更為後世之人所稱道。
他的五言古詩不僅具有清新淡雅的風格,在語言錘鍊上所以質樸,平和以及通俗易懂為特色。在他的詩歌中不僅體現了深遠的人生慨望,同時也寄託了他對國家、百姓的真摯情感。所以後人又稱他為愛國愛民的政治詩人。
張九齡的詩歌風格具有一定變革性與創新性,他的詩歌以及文學作品,一掃唐初所推崇以及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不僅讓詩歌以及文學創作,回到了質樸、平和以及敘事的正軌上來,同時還讓詩歌的思想以及表現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升。
開元名相張九齡的「情詩」
1.名相張九齡的政治人生,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張九齡在我國古代封建史上的政治地位,以及在唐朝詩壇上的重要影響,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被譽為是繼陳子昂之後,開啟盛唐詩歌文化大們第一人。《舊唐書》稱「九齡文學政事,鹹有所稱,一時之選也」。
相比較於唐朝時期的其他詩人來說,張九齡不僅實現了個人的政治理想,同時在唐詩創作方面,也做出了開天闢地的貢獻。這與其生於官宦世家,以及少有才名都有很大關係。顯赫的家世以及個人的才華,鑄就了張九齡輝煌而又燦爛的一生。
據歷史記載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七歲知屬文」十三歲即可寫出一手好文章。在他少年之時還曾給廣州刺史王方慶寫過一封書信。王方慶見過其書信之後,贊曰「此子必能致遠」。這對張九齡來說不僅是一種鼓勵,同時也為他立下遠大志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時年不足三十歲的張九齡,在武則天長安二年張九齡登進士第。由於張九齡的文才出眾,所以受到了考功郎沈佺期的賞識,當年便被授予校書郎官一職。這其實也為張九齡的政治人生,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文人領袖宰相張說,被流放之時看到了張九齡的文章。他盛讚張九齡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並認為張九齡是當世的不二人才可「濟時適用」。這對於剛步入政壇的張九齡來說,不僅是一種鼓舞同時也是一種鞭策。
唐開元年間張九齡終於登上政治巔峰,被唐玄宗任命為尚書丞相。雖然張九齡的政治之路,也曾經出現過一些波折,但從整體上來說他作為一代開元名相,不僅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視,同時也為唐朝出現盛世之景,做出了無人可比的重大貢獻。
2. 張九齡與開元盛世的關係
張九齡任職大唐宰相期間,不僅盡職盡力而且還忠於職守。他在任期間一直都遵守秉公執法的原則,尤其是在對國家大事上還敢於直諫,雖然有的時候會讓唐玄宗感到反感,但九齡的這種做法還是受到了皇帝的讚賞。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有一半功勞都應該歸功於張九齡。但是作為一個敢於直諫的宰相,終究抵不過皇權的威嚴,即使他再有功績也無濟於事。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但筆者認為當唐玄宗罷免張九齡的相位之後,其實開元盛世就已經走到了盡頭。尤其是張九齡辭世對唐朝政治的打擊更大。雖然在張九齡逝世之後唐玄宗感到特別惋惜,但卻已經無法改變唐朝由盛轉衰的命運了。
3. 名相與大詩人
張九齡的身份既是大唐開元盛世最後一個名相,同時也是盛唐時期的著名大詩人。作為詩人他的詩風以清淡著稱。他的詩歌作品不僅是唐詩中的精粹,同時他對於後背詩人的提攜也非常值得稱讚。
張九齡曾提攜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並且對其詩歌創作多有指導。被後世人譽為「詩佛」的王維,也曾被張九齡提拔為右拾遺。杜甫年輕時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張九齡,雖然未能如願但對張九齡也格外敬重。王維與杜甫都曾寫過頌美張九齡的詩篇。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張九齡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不僅具有開天闢地,以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要性。同時對唐朝詩人以及詩歌的提攜之情,也深受後世詩人以及文學家們的崇敬。
「嶺南第一人」的愛情宣言
1.張九齡詩歌的風格以及貢獻
張九齡是廣東古八賢中,有著「嶺南第一人」稱號的唐朝政治家。從其身份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張九齡在唐朝歷史上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他以宰相身份積極參與到詩歌創作中,不僅為詩歌創造增添了一些政治色彩,同時也讓詩歌的地位更上一層樓。
唐詩的演變和發展離不開名相張九齡的努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初唐時期詩歌多以,六朝綺靡詩風為主要體裁。即使很多人想改變這種詩風,但由於人微言輕根本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但是作為玄宗朝的知名宰相張九齡,他首當其衝的詩歌創作風格進行了革新。不僅抑制了六朝綺靡詩風的發展,同是也將詩歌的風格轉變為,運用樸實、平和以及質樸的語言,來書寫更為廣闊以及更加深刻的內容。
張九齡的詩歌雖然也有很多報效君主的內容,但其實他的內心中一直都有,積極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的意願。正因為這個原因才讓唐朝詩歌,逐漸擺脫了粉飾太平、以及公平文學的束縛。只有這樣詩歌文化才具有人性的魅力。
縱觀張九齡的詩歌作品,我們不能發現他的詩歌中,更多的是表現自己高潔操守,以及人格理等方面的內容。尤其是他被李林甫排擠罷相之後,詩歌中更顯現出了窮達進退的高風亮節。
2.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真情流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張九齡是一位鐵骨錚錚的名相。他不僅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也為開元盛世時期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這就很容易忽視張九齡,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內心情感。
《望月懷遠》亦稱《望月懷古》,創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此時的宰相張九齡,在政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奸相李林甫的誹謗和排擠之下,張九齡於公元736年被罷相併被貶於荊州長史。
在這段張九齡人生中最灰暗的時間裡,他的憂國憂民思想達到了頂點。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與抑鬱,他創作了《感遇十二首》。正是在此期間《望月懷遠》一詩,在張九齡的筆下應運而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被後人譽為望月懷思的明顯,不僅在唐朝詩壇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張九齡長站在海邊,看著徐徐升起的明月不禁心中悵然。他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朋好友,是否也同自己一樣正在看著這輪明月。
實際上這兩句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普天之下只有這樣一輪月亮,雖然詩人與親友並未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只要能夠看到同一輪月亮,就像彼此能夠見面一樣幸福。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裡面的「情人」指的是多情之人,也就是正在看月亮的詩人自己。「怨遙夜」說的是因親友離別,而開始失眠並抱怨漫漫長夜。實際上這一句是加深反襯,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吹滅了屋子裡的蠟燭,屋子裡灑滿了清冷的月光。詩人披著衣服起床外出賞月,但溼漉漉的露水卻沾溼了衣服。這兩句看似是實景描寫,但其背後的深意卻是無依無靠,沒有人關心的一種感覺。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既然不能將這美麗的月光捧起來送給你,還不如趕緊入睡並在夢中與你相會。最後兩句詩可以稱得上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前面幾句一直在鋪敘,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出,將與心上人在夢中幽會的情景。
實際上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無盡的相思之情,這種相思既可以是親人、朋友,當然也可能是詩人的夢中情人。作為開元時期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剛正不阿不理男女之情,但是從這首《望月懷遠》詩歌中,我們清晰的了解到了,張九齡內心最脆弱的情感。
結 語
筆者認為張九齡其人之所以會被後世所頌揚,其詩之所以能被奉為唐詩中的經典之作。不僅與張九齡的政治身份有關係,其實還與他個人的文學才能,以及詩人氣質有很大關係。作為唐玄宗一朝的宰相,他可以稱得上「不負如來不負卿」。
作為盛唐時期的一位開天闢地的大大詩人,他在詩歌方面所做出的貢獻,雖然看起來要比政績遜色一些。但是我們如果從文學角度去分析,張九齡其人以及他創作的詩歌,不難發現他的人生其實就是「詩與政治」的綜合體。
【參考文獻】
1.劉薇《天涯共明月 懷遠夢佳期——讀張九齡《望月懷遠》
2.馬丕環《「玉磬含風,晶盤盛露」——讀張九齡《望月懷遠》詩
3.耿世誠《明月高懸 相思無盡——張九齡《望月懷遠》賞析
4.滕鹹惠《張九齡《望月懷遠》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