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環控、機器人運輸 在平湖邂逅數字農業

2020-12-26 騰訊網

田埂間,一個個機器人運輸著剛採摘下的農產品;設施大棚內,一個個高清攝像頭來回巡視,實時監測著農作物狀態,並對病害植物進行拍照識別及遠程診斷;溫室裡,遮陽設施智能調控著光照和溫度,施肥機自動調節著農作物的水肥比,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得以可視化監控與數據化管理……

作為浙江省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平湖市廣陳鎮,一個依託於物聯網的數字農業樣板間已然成形。

過去三年間,20個數字農業和產鄉融合型項目集聚於此。在這片面積54.9平方公裡的「城市綠肺」中,科技創新正助推農業轉型升級,讓「數字經濟」「智慧農業」逐漸走向田間地頭。

手機遙控溫室環境,施肥機自動調節水肥比

走進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綠跡數字農業生態工廠,幾排高端大氣的高規格連棟大棚便映入眼帘。

「我們採用成熟的沙培、氣霧培和水培技術,種植西瓜、番茄、玉米、黃瓜和各種葉菜類作物。」浙江綠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餘魁介紹說,佔地120畝的園區內,只有一位管理員,因為「農業的數位化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在這裡,餘魁對園區的管控大多時候只需要依靠手機。

手機上點一點,兩臺無人駕駛機器就會按照設定線路穿梭在園區內,一個運輸農產品,一個進行植培。

打開手機中的APP,他隨時可以查看到12個大棚內的實時監測畫面,大棚內實時智能調節的溫度、光照情況,以及施肥機自動為每種農作物調配的水量、農藥、氮、磷、鉀等含量……

如果出現異常情況,他還可以通過手機實現遠程人為幹預,設定相關數值,從而調控大棚內的環境及施肥機的輸出情況。但更多時候,「數字農業」早已替他完成了這一切——大棚會根據農作物的需要,主動打開或關閉遮陽蓬,調節溫度,讓農作物處於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施肥機也會智能調節水肥比,形成農作物需要的完美配方。

智慧農業讓以往抽象的種田經驗變成了標準化、數位化的作物生長模型,對作物生長進行精準管理,產量和品質也因此得到提升。餘魁舉例說:「在這裡葉菜一年可以種五到六茬,年畝產兩萬斤,產量是傳統種植模式下的一倍多,而且實現了優質優價。」

從播種、育苗到生長,全程可視化監控與數據化管理

像綠跡數字工廠這樣,動動手指就能完成「農忙」,在平湖已不是稀罕事。眼下,平湖通過全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數位化改造,不斷加大數字工廠、農產品全產業鏈數位化、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智能化等項目建設。

在藍城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內,蔬菜工廠裡的各類瓜果蔬菜生機勃勃。「它們從播種到育苗再到生長,靠的全是數位化自動控制。」技術主管姚元恆介紹,以前都是人工播種,但現在只要將託盤放上播種流水線,一小時就可以完成兩千盤、多達25萬顆的播種。播種後,全封閉育苗系統則會通過環境調控,加速種子的育苗,「它可以將生菜苗的發芽縮短到7到15天,育苗效率提高六到八倍。」姚元恆說,工廠通過計算機對植物生長的溫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自動控制,實現了一年四季連續生產,「滿負荷運行可年產蔬菜10萬斤。」

走進一旁的中以設施農業示範園,玻璃溫室大棚內,六個30立方米大的罐體裡,數萬條鱸魚爭先恐後地遊著,魚池旁,一株株翠綠的蔬菜長勢喜人。

「這是從以色列引進的高密度生物循環養魚系統。」浙江眾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先華介紹說,魚池中的水,經過淨化調節可以循環利用,每天排出5%-10%的水通過管道提供給隔壁的蔬菜作為生長的「營養液」,被蔬菜吸收「脫肥」後的「營養液」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從而形成魚菜共生的氮磷養分循環。

「與傳統種養模式相比,這種新模式更生態環保,既脫離了土壤病害,又有精準的水肥控制。」楊先華說,在這種新型養殖模式下,利用傳感器,水產養殖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相關數據得到實時監測及自動調控,「讓水產品長期處於適宜的生長環境下,不僅品質更好,生長速度更快,產量也更高。」

目前,魚池中還在安裝水下攝像頭,今後,鱸魚的生長情況也將得到實時監測。「在每個魚池投放4000多條魚苗,依靠數字調控、精準投喂,半年內,魚苗就可以從1克生長到1斤。」楊先華預估年產量可達15噸,「如果在傳統魚塘裡,養殖這些魚至少需要20倍規模大的空間。」這意味著,一個類似的溫室每年可產生約40萬元的純利潤。

20個數字項目落地,農業矽谷來了

當數位技術遇上傳統農業,在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沃土上,越來越多的農創項目落地,在這片農業矽谷生根發芽。三年來,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已招引20個數字農業和產鄉融合型項目,籤約總投資達21.56億元。平湖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唐紅芳介紹說,其中有30%是國際合作項目,比如,國際植物新品種研究院匯集國內外頂尖農業科技資源和領先團隊,建設了國內首個商用脫毒中心、全球首個飛利浦3.0版3D全環控蔬菜工廠和國內首個全設施全基質漿果產業示範園。

在項目招引之餘,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也率先開展數字農開平臺建設,通過開發河道水質監測系統、垃圾分類監測管理等七個應用系統及相關硬體支持,接入數字工廠等物聯網基地數據,實現數據的歸集治理及應用。

「我們期望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通過數字賦能,率先打造數字農業發展先行區。」唐紅芳說,這只是平湖市探索數字鄉村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數字浙江建設的大背景下,平湖還將以數字鄉村需求為導向,構建「數據資源一朵雲、農業自然資源一張圖、業務應用一張網」的數字鄉村發展體系,圍繞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營銷、行業監管、公共服務、鄉村治理五大領域,建設「1+N」,即一個數字鄉村大數據中心和「N」個特色業務應用,推動形成覆蓋全市、上下聯動、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現代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格局,激發鄉村內在活力,打造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樣板。

相關焦點

  • 【農業】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在廣州舉行,梅州市5G+農業大數據...
    【農業】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在廣州舉行,梅州市5G+農業大數據平臺亮相 2020-12-13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農業】阿里的「盒馬村」 背後是中國數字農業的未來
    去年10月,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在成立伊始就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數字農業基地的數量將達到1000個,對農業產業進行全鏈路數位化升級。 如今,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阿里,通過各地的盒馬村開始向世界展現中國的農業科技,完成生產端的變革。 農田,果園裡出現了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物聯網設備、甚至用手機和平板電腦可以掌控全部的生產過程。
  • 阿里巴巴數字農業:明年在全國布局新的區域性產地倉
    朱明在智利考察時發現,為了確保車釐子品質不變,該國科研人員進行了系統研究,特別是針對中國市場的需求:從何時採摘、如何預處理、用什麼材料包裝、海上運輸多久,何時上架剛剛好……中國是獼猴桃原產地,但紐西蘭「奇異果」最有名。陝西獼猴桃能為國貨「爭口氣」,源於農藝師李曉陽攜手阿里數字農業共同研發,並制定從種植到餐桌的全鏈路數位化標準。例如,從採摘到進入預冷庫不超過6小時。
  • 浙江平湖新年「第一會」「第一籤」瞄準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大方向、大趨勢,既是浙江的「一號工程」,也是平湖舉全市之力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去年,聚焦以集成電路、智能光電等為代表的數字製造業和以大數據、網際網路平臺等為代表的數字服務業,平湖精準繪製產業地圖,持續狠抓招商引資,成功招引數字經濟項目73個,總投資超228億元。其中,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共引進數字經濟項目28個,總投資192.46億元。
  • 農業農村部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數字農業...
    發展基礎薄弱,數據資源分散,天空地一體化數據獲取能力較弱、覆蓋率低,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滯後,農業專用傳感器缺乏,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適應性較差。與醫學等領域相比,農業農村領域數位化研究應用明顯滯後。鄉村數位化治理水平偏低,與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 平湖智慧城管,讓城市管理「耳聰目明」
    平臺融合讓數據「活」起來通過高效採集、有效整合,平湖將原來分別存儲於各部門的小數據變成大數據、「死」數據變成「活」數據,為城市管理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撐。跨部門資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共享450餘路公安社會治安監控、280餘路垃圾分類視頻、150餘路城鄉天眼和天地圖等數據,並對部分視頻實現智能分析,通過跨部門共享城市管理資源,避免了重複立杆、重複建設,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節省財政投入約500餘萬元。跨條線資源整合。
  • 平湖全省首創農業經營主體「五權」抵押貸款
    日前,平湖市曹橋街道恆青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校使用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以基地百餘畝蔬菜大棚進行抵押,獲得平湖農商銀行100萬元的「五權」抵押貸款授信。2019年,平湖出臺了《平湖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金融優先服務農業農村的意見》,明確要求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五權」金融服務創新,撬動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解決好「錢從哪裡來」這道難題,確保鄉村振興「有米下鍋、活水不斷」。
  • 「新年第一籤」 推動平湖數字經濟「火力全開」
    昨天下午,我市迎來了重大項目的「新年第一籤」——總投資51億元的「晶臺半導體顯示項目」籤約落戶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這是今年我市引進的首個總投資超50億元的數字經濟項目,不僅實現了重大項目招引的「開門紅」,也再次刷新了我市數字經濟發展的「平湖速度」。  「投資平湖沒有錯!」在昨天的籤約儀式上深圳市晶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龔文對於落戶平湖這片數字經濟發展的沃土顯得特別激動。
  • 農業數字經濟規模2025年將達1.26萬億
    (記者文雪梅)「目前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預計2025年將達到1.26萬億,抓住數位技術機遇,快速發展農業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日前在「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頒獎典禮中透露。
  • 《環太平洋》裡的機器人變現實,韓國研發 4 米高的人控機器人!
    各位丁友,還記得科幻電影《環太平洋》裡的奧特曼打怪獸麼?片子還充滿了中國元素電影裡的機器人,是由人類控制打怪的,即人控機器人。現在,電影裡的人形機器人要變現實了。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韓國未來科技公司經過兩年的秘密研發後,終於揭開人控機器人的真面目了,名字就叫 Method-1庖叔已經把牆外的視頻搬回來了,盡情戳吧:Method-1 是一個大型機器人,高 4 米,重達 1.5
  • 2021中國農業競爭新模式:數字農業!
    騰訊打造「智慧農業平臺」、阿里人工智慧養豬並開團「網際網路農場」、京東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百度實施「AI+農業」計劃、華為通過智能農業助力數位化轉型……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未來三年,江蘇移動南京分公司將率先實現南京農高區「5G+4G」全域覆蓋,以及千兆光纖寬帶接入,同時依託「農業AI大腦」雲平臺,為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數字新動能。作為江蘇移動的聯合創新基地,南京農高區將積極開展5G+農業、5G+製造、5G+旅遊等相關信息化服務的宣傳展示,推廣合作成果。
  • 平湖新年「第一會」「第一籤」瞄準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大方向、大趨勢,既是浙江的「一號工程」,也是平湖舉全市之力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去年,聚焦以集成電路、智能光電等為代表的數字製造業和以大數據、網際網路平臺等為代表的數字服務業,平湖精準繪製產業地圖,持續狠抓招商引資,成功招引數字經濟項目73個,總投資超228億元。其中,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共引進數字經濟項目28個,總投資192.46億元。
  • 爆笑電影《智能天使》2月12日上映 張玉軒邂逅機器人
    ­   由北京盛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出品,都市科幻動作爆笑電影《智能天使》將於2月12日上映。­  本片由今年獲得印度尼西亞年度電影人鉑金獎項的影片《臨時約定》》的總製片人暨北京盛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倩女士及《臨時約定》導演、編劇曹劍先生擔任影片總製片人,包龍先生擔任製片人。曹劍出任《智能天使》一片的導演,編劇等多項工作。
  • 阿里轉型數字農業「搞批發」!實現「天下糧倉」可行嗎?
    近期,阿里巴巴又連出大動作:在數字農業上,實行「產地倉+銷地倉」模式,搭建全國農產品數位化流通網絡;同時,和農業農村部戰略合作,共同推數字農業;在淄博建立盒馬市,打造五大產地倉落地,著力中國鄉村數字農業新基建。
  • 地下管道施工質量難把控?沒關係,「智慧機器人」來檢測!
    地下管道施工質量難把控?沒關係,「智慧機器人」來檢測!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江西萬安縣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部購進「智慧機器人」,潛入項目「毛細血管」,排查管道質量問題,為項目質量管理提供強力支撐。CCTV管道檢測機器人「智慧機器人」又名CCTV管道檢測機器人。外形像遙控汽車,車頭裝有360°高清攝像頭和探照燈,可以根據管道口徑的大小進行高度調節。
  • 數字農業讓鄉村振興「興」起來
    而隨著數位技術的創新發展,數字農業的興起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能。同時一批致力於鄉村振興的科技企業也紛紛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大陣營中,用數位技術賦能,用科技力量興農。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指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 山東能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經營範圍含智慧機器人的研發
    山東能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經營範圍含智慧機器人的研發企查查  2021-01-06 12:05:00  閱讀量:5.53萬企查查App顯示,2021年1月5日山東能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5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孔祥宏,經營範圍包含人工智慧公共服務平臺技術諮詢服務
  • 平湖再添兩家「國字號」
    2020-05-03 06:10:00 來源: 平湖發布  空間重點圍繞汽車零部件、智能製造、機器人、數字經濟、環保科技等產業,利用國家級孵化器的有利條件,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 點籌網入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立志打造數字農業風向標
    12月11—13日,2020年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第十九屆廣東種業博覽會在廣州舉行,大會聚焦現代農業數位化場景應用,打造新一代數位化農業示範應用風向標。點籌網受邀參與此次數字農業國際化大平臺,通過圖文並茂的展板展示,展現在數字農業、數字供應鏈金融等方面成果,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