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間,一個個機器人運輸著剛採摘下的農產品;設施大棚內,一個個高清攝像頭來回巡視,實時監測著農作物狀態,並對病害植物進行拍照識別及遠程診斷;溫室裡,遮陽設施智能調控著光照和溫度,施肥機自動調節著農作物的水肥比,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得以可視化監控與數據化管理……
作為浙江省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平湖市廣陳鎮,一個依託於物聯網的數字農業樣板間已然成形。
過去三年間,20個數字農業和產鄉融合型項目集聚於此。在這片面積54.9平方公裡的「城市綠肺」中,科技創新正助推農業轉型升級,讓「數字經濟」「智慧農業」逐漸走向田間地頭。
手機遙控溫室環境,施肥機自動調節水肥比
走進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綠跡數字農業生態工廠,幾排高端大氣的高規格連棟大棚便映入眼帘。
「我們採用成熟的沙培、氣霧培和水培技術,種植西瓜、番茄、玉米、黃瓜和各種葉菜類作物。」浙江綠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餘魁介紹說,佔地120畝的園區內,只有一位管理員,因為「農業的數位化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在這裡,餘魁對園區的管控大多時候只需要依靠手機。
手機上點一點,兩臺無人駕駛機器就會按照設定線路穿梭在園區內,一個運輸農產品,一個進行植培。
打開手機中的APP,他隨時可以查看到12個大棚內的實時監測畫面,大棚內實時智能調節的溫度、光照情況,以及施肥機自動為每種農作物調配的水量、農藥、氮、磷、鉀等含量……
如果出現異常情況,他還可以通過手機實現遠程人為幹預,設定相關數值,從而調控大棚內的環境及施肥機的輸出情況。但更多時候,「數字農業」早已替他完成了這一切——大棚會根據農作物的需要,主動打開或關閉遮陽蓬,調節溫度,讓農作物處於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施肥機也會智能調節水肥比,形成農作物需要的完美配方。
智慧農業讓以往抽象的種田經驗變成了標準化、數位化的作物生長模型,對作物生長進行精準管理,產量和品質也因此得到提升。餘魁舉例說:「在這裡葉菜一年可以種五到六茬,年畝產兩萬斤,產量是傳統種植模式下的一倍多,而且實現了優質優價。」
從播種、育苗到生長,全程可視化監控與數據化管理
像綠跡數字工廠這樣,動動手指就能完成「農忙」,在平湖已不是稀罕事。眼下,平湖通過全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數位化改造,不斷加大數字工廠、農產品全產業鏈數位化、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智能化等項目建設。
在藍城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內,蔬菜工廠裡的各類瓜果蔬菜生機勃勃。「它們從播種到育苗再到生長,靠的全是數位化自動控制。」技術主管姚元恆介紹,以前都是人工播種,但現在只要將託盤放上播種流水線,一小時就可以完成兩千盤、多達25萬顆的播種。播種後,全封閉育苗系統則會通過環境調控,加速種子的育苗,「它可以將生菜苗的發芽縮短到7到15天,育苗效率提高六到八倍。」姚元恆說,工廠通過計算機對植物生長的溫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自動控制,實現了一年四季連續生產,「滿負荷運行可年產蔬菜10萬斤。」
走進一旁的中以設施農業示範園,玻璃溫室大棚內,六個30立方米大的罐體裡,數萬條鱸魚爭先恐後地遊著,魚池旁,一株株翠綠的蔬菜長勢喜人。
「這是從以色列引進的高密度生物循環養魚系統。」浙江眾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先華介紹說,魚池中的水,經過淨化調節可以循環利用,每天排出5%-10%的水通過管道提供給隔壁的蔬菜作為生長的「營養液」,被蔬菜吸收「脫肥」後的「營養液」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從而形成魚菜共生的氮磷養分循環。
「與傳統種養模式相比,這種新模式更生態環保,既脫離了土壤病害,又有精準的水肥控制。」楊先華說,在這種新型養殖模式下,利用傳感器,水產養殖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相關數據得到實時監測及自動調控,「讓水產品長期處於適宜的生長環境下,不僅品質更好,生長速度更快,產量也更高。」
目前,魚池中還在安裝水下攝像頭,今後,鱸魚的生長情況也將得到實時監測。「在每個魚池投放4000多條魚苗,依靠數字調控、精準投喂,半年內,魚苗就可以從1克生長到1斤。」楊先華預估年產量可達15噸,「如果在傳統魚塘裡,養殖這些魚至少需要20倍規模大的空間。」這意味著,一個類似的溫室每年可產生約40萬元的純利潤。
20個數字項目落地,農業矽谷來了
當數位技術遇上傳統農業,在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沃土上,越來越多的農創項目落地,在這片農業矽谷生根發芽。三年來,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已招引20個數字農業和產鄉融合型項目,籤約總投資達21.56億元。平湖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唐紅芳介紹說,其中有30%是國際合作項目,比如,國際植物新品種研究院匯集國內外頂尖農業科技資源和領先團隊,建設了國內首個商用脫毒中心、全球首個飛利浦3.0版3D全環控蔬菜工廠和國內首個全設施全基質漿果產業示範園。
在項目招引之餘,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也率先開展數字農開平臺建設,通過開發河道水質監測系統、垃圾分類監測管理等七個應用系統及相關硬體支持,接入數字工廠等物聯網基地數據,實現數據的歸集治理及應用。
「我們期望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通過數字賦能,率先打造數字農業發展先行區。」唐紅芳說,這只是平湖市探索數字鄉村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數字浙江建設的大背景下,平湖還將以數字鄉村需求為導向,構建「數據資源一朵雲、農業自然資源一張圖、業務應用一張網」的數字鄉村發展體系,圍繞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營銷、行業監管、公共服務、鄉村治理五大領域,建設「1+N」,即一個數字鄉村大數據中心和「N」個特色業務應用,推動形成覆蓋全市、上下聯動、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現代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格局,激發鄉村內在活力,打造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