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科幻電影《黑衣人》終於迎來了第四部的上映——克裡斯·海姆斯沃斯與泰莎·湯普森主演的《黑衣人:全球通緝》。故事講述的是英國黑衣人總部王牌探員H與新晉探員M在阻止外星團夥入侵的過程中意外剷除了隱藏在黑衣人組織中的內奸,兩個人成功拯救世界的故事。
這二位剛剛在《復仇者聯盟4》中扮演了雷神和女武神,見證了漫威世界的終結,同時也收穫了大批粉絲。那在《全球通緝》中表現如何呢,小編查了相關數據並不樂觀。
首先,第一部《黑衣人》1997年上映,9000萬美元的成本收穫了5.894億美元,大賺一筆成為票房黑馬。後續推出的《黑衣人2》和《黑衣人3》,分別獲得4.418億美元和6.2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2012年在國內還沒到的《黑衣人3》,票房超5億人民幣,可以說相當厲害。
而今,對比投資1.1億的《黑衣人:全球通緝》,上映四天才1.9億。難道是錘哥沒有威爾·史密斯有魅力嗎?小編認為並不是如此。多種因素導致《黑衣人:全球通緝》票房差強人意。
第一、編劇故事拼湊:蜻蜓點水的情節編排+幼稚的結構脈絡
《黑衣人》之所以經典,是因為這個系列電影的故事本身引人入勝,具有類型電影的基本搭配:劇情創意+反差設定+人物魅力+世界觀的衍生。而《黑衣人4:全球通緝》整個電影像是編劇從很多電影撿回來一堆故事卡,東拼西湊搞定交差。
電影的兩條時間線從開始就很碎片化,劇情開頭就被切割的支離破碎,而主線劇情單調沒有新意,比如從小立志加入黑衣人的M,作為一個新人,沒有關於她成長的任何說明,直接全場秒殺所有人物。
而作為資深老員工H則被演繹成一個花瓶弱智,為什麼他這麼弱?片中說他之前不是這樣的,劇情把這種「改變」作為一種懸念,直到最後也沒搞清楚為什麼錘哥是這樣傻乎乎。其次,很多影迷表示很容易猜到結尾和內奸,一開始就指著C說你是內奸,簡直就是在C腦門上寫了無罪兩個大字,每個劇情轉折幾乎都能提前猜到,然而它發生的時候又生硬得讓人猝不及防。大boss被很多人描述得神秘又可怕,結果到最後發現是個紙老虎。
好的故事不會因為捧主角,而傷害其他角色,甚至在其他角色身上安排出令人感興趣的支線結構。而在本片中,其他探員的戲份少之又少,全程只為了配合M的優秀和錘哥的帥氣,使得影片缺少看點。
最後,誕生於1997年的《黑衣人》雖然基調輕鬆,但貴精不貴多的特色,足以打動一代觀眾。作為系列的最新作品,《黑衣人:全球通緝》不再滿足於簡單趣味,毫無創意地放大規模加入社會熱門議題,反而失去了最寶貴的自我特色,怪不得很多觀眾表示,這不再是黑衣人系列了,而是黑衣人外傳了。
第二、喜劇效果大減:強行幽默,笑點只剩尷尬
《黑衣人:全球通緝》並不想要拋棄系列前作的魅力,它也想玩幽默吸引觀眾,可是很明顯,在本影片中,臺詞尷尬得很,完全分不清輕佻與輕浮。錘哥的幽默除了和洛基在一起才能體現,和其他人在一起的幽默完全沒有語境,自然失去了笑點,和威爾·史密斯的靈動和隨性沒有可比性。
最可怕的是,兩個反派莫名在夜店的一段尬舞也看得我起雞皮疙瘩,想想《碟中諜》的夜店戲,甚至是《低俗小說》的夜店戲,《黑衣人》的還真是為了跳舞而跳舞呢,之前鋪墊的緊張和恐怖氣氛一下子消失殆盡,專業的跳舞演員的才華沒派上用場,反而消磨在劇情中。
第三、科幻元素平庸:動作和特效失去想像力和靈氣
導演加裡·格雷儘管有著《速度與激情8》這樣的出色履歷,但在《黑衣人》這樣富有靈感和機智的題材面前手足無措。《黑衣人:全球追緝》在動作戲和特效方面非常缺乏想像,即使導演的履歷也很難彌補設計上的偷工減料,表現力上遠不如大量採用現場特效的前作來的有效。
而在至關重要的外星生物上,想像力匱乏至極。與其他電影,比如《恐怖谷》和很多年前的《黑客帝國》的病毒雙胞胎,以及隨處可見的觸手要素,這種爛大街又大同小異的設計更是凸顯想像力的欠缺,以及創作者在科幻元素上的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