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是當代中國人心中最大的一道傷痕,因為種種原因,祖國至今都無法實現統一。而如今臺灣島內的氛圍驟變,「獨化」思想藉由教育和輿論宣傳生根發芽,已經深植與臺灣年輕世代的心中。而在位的政治家為了要獲得年輕人的選票也不斷迎合獨化青年,各種拖延大陸統一步伐、化解大陸統一決心的言論層出不窮。前幾日,藍營政客謝龍介直言「大陸不能打臺灣,否則100年內都難以複合、彌平臺灣人心中的裂痕」。言下之意就是武統的代價會讓臺灣當地的老百姓記恨祖國,這個仇一百年也化解不了,所以大陸應該放棄武統。但是只要翻開史書,我們就會發現臺灣社會的歷史卻並非是如此,清朝康熙統一後不到數年就實現了臺灣的有效治理。民眾擁戴中央政府,政府施惠於臺灣當地,官民和諧,一派欣欣向榮之勢。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謝龍介
臺灣由於孤懸海外,所以當地的民風的確是比較彪悍。明清交替時期,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中奪回了臺灣島,並在島上耕耘建設,開啟了臺灣地區的「明鄭」時代。在此之後的臺灣地區對於中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和了解。但由於鄭成功和當時已經統治了中原的清王朝是敵對關係,所以兩者一直都有警惕與防範。當清代的康熙皇帝決定收復臺灣後,就開始實行了包括重用鄭氏舊臣施琅,實行遷界令、恢復福建水師體制等一系列措施,並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功收復了臺灣澎湖諸島,逼迫臺灣鄭氏投降。在戰爭結束後,朝廷中針對臺灣到底是棄是留爆發了激烈爭論。一派認為應該將臺灣民眾整體內遷,放棄臺灣島,留守澎湖地區。當時的重臣李光地曾言「臺灣隔在大洋以外,聲息皆不相通,可以空其地任夷人居之。」後來是在施琅泣血上陳利弊之下,康熙皇帝才決定接納臺灣進入中華版圖,並開始了治理。使得注意的是,施琅是通過攻打澎湖逼降臺灣本島的策略實現了統一事業,當中也是存在臺灣地區百姓的重大傷亡。當中的傷亡據記載:「共斃傷鄭軍12000人,俘5000餘人。擊毀、繳獲戰船190餘艘。」如果按照謝龍介的說法,那麼當時的人也應該起碼記恨清政府一百年,這一百年內的臺灣應該是遍地烽火,四面八方都是抵抗與不合作。可事實卻是,臺灣百姓在進入到清王朝版圖之後表現出了積極合作的態度。而清王朝的官員派駐到臺灣地區也實行了比較溫和的政策,並得到了相應的效果。
施琅
康熙皇帝平定臺灣後任命漢軍鑲藍旗下蔣毓英出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當時是泉州知府,在當地多有建樹。臺灣收復之後,本著行政效率的原則,國家派駐臺灣的官員也基本是由福建調任。蔣毓英在臺灣任內勸課農桑,富民養生卓有政績。還大力推行文教措施,對於臺灣百姓施行教化。據史料記載:
「遂調臺灣知府,既至,經理三縣疆域,集流亡,勤撫字,相土定賦,以興稼穡。臺灣固有學宮,制度未宏。二十四年,與巡道周昌拓而大之。又設義學,教子弟,勗以孝悌力田之道。」當時的臺灣地區設置縣邑的地區不多,所以蔣毓英的管理還主要是集中在農業經濟和文教領域。但是這也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擁戴和支持,蔣毓英有了「良吏」的稱號。六年後,蔣毓英積功升遷至湖南鹽驛道。當地的紳士百姓還多方挽留,最終不得,在當地建立生祠祭祀。據史料記載:「士民告留,不得,建祠以祀。」這說明當時的臺灣百姓並沒有因為康熙平臺之戰的死傷情況而記恨大清朝,只要清朝的治理方式正確,出臺的政策對於百姓有利。當地的人民還是希望過上太平的日子,而不是糾纏於過往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康熙皇帝
事實上,百姓的要求往往是最單純的,只要日子安穩,有錢賺,有未來,就已經心滿意足。真正會因為一些不知所謂的細枝末節而心懷怨恨、煽動挑撥的,不是遺老遺少就是別有政治居心。歷代中央政府和各地方之間從來都是血脈依存,相知相親,同一個民族自然有先天的情分存在。統一之後國家知道當地百姓遭受戰火之苦,往往都會施惠加恩於當地百姓,目的就是化解矛盾。而如今的藍營政客提出所謂的「武統臺灣造成傷亡,會讓臺灣當地人記恨大陸」的言論,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空言恫嚇軟化大陸的統一決心。他們希望喚起大陸的仁慈和惻隱之心,將統一大業再度拖延下去,從而獲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祖國「一點」都不能少
戰爭是殘酷的,同室操戈更是歷代王朝最為激烈的人倫慘劇。臺灣地區的百姓是我們的骨肉同胞,我們自然也不希望兵戎相見。但是,如今的臺灣地區社會已經與中國大陸漸行漸遠。雖然從地理上來說,臺灣地區固然不會游離大陸劃向美國,但是咫尺天涯的例子在世界歷史上並不少見。當年的柏林就是被一堵牆隔成了兩個天地,朝鮮半島也是因為一條緯度而成為了兩個國家。這些例子殷鑑不遠,都值得我們提高警惕。
柏林圍牆
而且當年施琅的《恭陳臺灣棄留疏》中還提到:「甚至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一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能蠱惑人心。」臺灣社會在數百年間深受荷蘭、日本、美國等多重文化的洗禮,當地百姓被蠱惑的可能性本就很高。如今的臺灣地區的「獨化」氛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日本和美國的推波助瀾。試想當年日本竊佔臺灣後,利用高壓手段荼毒當地百姓,再用文化方面推動皇民化運動。不到二十年就培養出了一批日本的忠實爪牙,以身為日本的二等公民而驕傲。我不相信日本以高壓手段能夠換來的東西,我們以仁義、誠意和一片丹心就換不回來。如果因為我們此時顧及戰爭傷亡而裹足不前,那麼未來要麼我們承認臺灣地區的實際離去,要麼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犧牲臺灣地區更多的同胞才能夠得到統一。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兩岸分治至今已經七十餘年,這位遠行的遊子能否回家,讓我們殷切以盼,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