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餅的由來
有段傳說,說是三國時代,吳國主孫權,聽取周瑜的計謀,假將孫權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騙劉備來吳娶親是假,奪荊州之地是真。諸葛亮識得計謀,決定將計就計,弄個假戲真做。他命人加緊烘烙了一批「龍鳳喜餅」,讓劉備帶去相親。劉備一進吳國城,把所帶的「龍鳳喜餅」全部分發給百姓,一時全城人都知道劉備是來娶孫尚香的。甘露寺相親,國太見劉備一表人才,就準許了這門婚事。從此,喜餅成了人們結婚廣布喜訊的禮物。
喜餅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
一斤面能烙4個喜餅,製作100個正宗的乳山喜餅,需要12.5千克麵粉、雞蛋5千克、白糖3.25千克、花生油2千克。
料配比及鍋烙火候是關鍵
以烙制40個多喜餅為例,第一步是打「酵(方言音:叫)子」:雞蛋1.5千克、白糖1.25千克、花生油0.9千克,少許麵粉,混合攪勻,加酵母進行發酵,至酵子冒泡時,俗說「開了」,即發酵好了。
第二步是和面:將5千克小麥麵粉加入酵子調面,不能加一滴水,然後揉勻。揉好的麵團放入盆裡再發酵,發至麵團上起氣泡即可。
第三步是擀餅:按約4兩溼面的重量捏餅坯,把餅坯揉一遍,揉軟後用小擀麵杖擀餅,要擀得圓圓的,厚度一致。把擀好的生餅蓋好,進行再次發酵,酵至餅形圓胖、餅面細嫩方可下鍋。
第四步燒鍋。在平底鍋上塗上少許花生油,文火燒熱。或者在大鐵鍋底鋪上一層砂粒(砂粒要淘洗乾淨,瀝乾水分,作用是讓鍋貼均勻受熱和保溫),在砂粒上面安放圓形鍋貼(有不鏽鋼材質、鐵質,厚薄為1.0或1.5毫米),猛火加熱到鍋貼發熱後再文火燒鍋。
第五步是烙餅。在燒熱的平底鍋或鍋貼表面塗上花生油,但不能塗多了,達到不粘鍋的目的就行了,熱至油不冒黑煙為度。灶火以文火為宜,使餅慢慢受熱,達到內外同熟。烙時要輕拿輕放,以免手指戳碎了餅面。要頻繁進行翻轉,使之受熱均勻,以既能把餅加熱烙熟,又不烙焦餅皮為度。
自古至今,每一塊喜餅都是手工製作的。既是手工製作,那麼製作的大小、形狀、顏色及口感就千差萬別,但無論怎麼不一樣,用料都是一樣的,這就看各自的用料是否純正、技術掌握及火候的把握是否得當了。在乳山,凡是娶妻嫁女的,家家都做媳婦餅,親朋好友,鄰居,只要當天來吃喜宴的,都要做。喜主家要做上千個喜餅分給客人,親朋好友最低也要做五六十個,多做也可以,只看與喜主的遠近關係,留待結婚當天帶到喜主家中,喜宴完以後,喜主留下客人的一半喜餅,表示接受客人的祝福,同時喜主要把自己做的餅送相同數目給人家,互換一下,也叫人家沾點喜氣!
乳山大喜餅的最大的特點有脆、甜、香的共同風味,還有軟、潤、滑等家庭特色。手工大喜餅種類也在不斷更新。
鴨蛋方果
鴨蛋花生小餅
蛋黃小餅
雙黃的呀
鴨蛋小抓果
20世紀90年代,乳山大喜餅逐漸走向市場。城鄉喜餅店,近年來開業的很多。開放的乳山,引來全國各地無數的國內外投資商和旅遊者,乳山喜餅,就在這些人的口齒流香中,因其口感鬆軟、味道香美、面料飽滿、便於攜帶等優點,被貼上了乳山大喜餅的標籤,隨著乳山旅遊業的紅火,走出乳山,傳到了全國各地。
訂購熱線:1379276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