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裡什麼類型影視劇最火?無疑是盜墓類,而在盜墓類IP中《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也毫無懸念地站在金字塔尖,這兩個超級IP近幾年來都推出了不少影視作品,若論兩部小說的人氣,那可能是旗鼓相當不分伯仲,但要是說到影視劇,這可幾乎是一邊倒的局勢了。
《鬼吹燈》自第一部《精絕古城》誕生以來出了不少精品影視,其中例如《怒晴湘西》和最近的《龍嶺迷窟》都是劇版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之前的《精絕古城》可以說每一部劇版開播都會掀起一陣鬼吹燈浪潮,每當《鬼吹燈》系列有網劇推出,那麼網上就會有成千上萬的觀眾痴迷般的討論劇情。
再回頭看看《盜墓筆記》,其實也是只要推出影視作品就能上熱搜的超級IP,前面說了,兩者小說人氣不分伯仲,但影視劇方面《鬼吹燈》顯然是要更勝一籌的,無論是網劇還是電影都是如此。
當小說開始大量影視化的時候,那麼小說的商業價值也會隨著影視劇的推廣從而迅速膨脹,就比如現在的《鬼吹燈》,一共八部,每一部影視改編權都是動輒幾百上千萬的版權費,可令人唏噓的是原著作者本人卻一分錢都拿不到,相較於《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獨掌作品生殺大權的愜意,天下霸唱的處境就顯得有些令人同情了。
雖然《鬼吹燈》的版權比較凌亂,但這並不影響它在商業價值上壓過《盜墓筆記》一頭。
首先,單看這幾年影視圈關於《鬼吹燈》的作品我們就能發現,質量其實都不錯,經歷了《黃皮子墳》和《牧野詭事》的教訓後,網劇團隊的成長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現在的觀眾,基本只要聽到有《鬼吹燈》的影視作品推出,幾乎都是管他看沒看過原著都會蜂擁而至,這就是影視劇成功之後帶來的價值鞏固和口碑效應,只要是個愛看影視劇的一聽到《鬼吹燈》開播,就會來看。
就像《龍嶺迷窟》剛播完,就有一大票觀眾搓著手掌等著那趟雲南之行了。
而另一邊《盜墓筆記》目前還沒有這麼強大的號召力,起碼在影視領域還沒有,因為之前《盜筆》推出的一系列影視總體來說除了番外篇《沙海》還算不錯,其他的都讓人難以接受,一開始沒有在影視領域站穩腳跟,《盜墓筆記》因此在影視上的商業價值也就無法與《鬼吹燈》相匹敵。
當然,這一觀點也僅僅是站在影視領域來討論的,並不是在說兩部小說本身,看過這兩部小說的朋友評價幾乎都是一樣的,《鬼吹燈》故事完整,懸疑成分一般都分布在墓穴中,比如精絕古城中的屍香魔芋造成的幻覺,讓人看得心驚肉跳,之後作者便以最快的節奏解釋了造成幻覺的前因後果,讓人看著覺得這種既刺激又馬上被填坑的感覺真的就很棒。
而讀過《盜墓筆記》的讀者對其評價最多的總是「張起靈」「青銅門」等等這些挖得很深的坑,兩部小說雖說都是以盜墓為主題,但其實兩者有著本質區別,《鬼吹燈》就是盜墓,所有懸疑和故事都是由墓主人和幾位主角構成的,而《盜墓筆記》更像是一個為了填坑才去盜墓,可以說是一邊填一邊挖,而且還越挖越深最後乾脆徹底來個開放式結局,這是好聽的說法,不好聽的就是爛尾。
當然了,每個人的讀書喜好不同,有人喜歡《鬼吹燈》的專業,也有人喜歡《盜墓筆記》的大坑。
《盜筆》的坑雖然讓人詬病,但它的魅力也正是這些沒有填的坑,也許《盜墓筆記》中的所有坑都填完反而會失去它原本的魅力。
《鬼吹燈》的故事結構使之在影視領域如魚得水,每一個故事息息相關而又有著獨立性,適合單獨拍電影或者網劇,單從這一點,其實《鬼吹燈》的商業價值就是《盜墓筆記》無法超越的了,畢竟《盜筆》撒的網挖的坑都指向一個謎題,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故事看小說更加合適,在腦中你可以有著無盡的想,可要說拍影視劇,那就得一個餃子拆開了拍,皮是皮餡是餡,必然會看得不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