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國樂資訊,關注華音網
2020年11月3日下午三點半,「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系列課程第六課在北樓416如期開講,由著名笛子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蔣國基老師為我們講述《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蔣老師亦是自《大視野》課程恢復線下課堂後,第一位從外地蒞臨上音課堂進行授課的專家。
在正式開講之前,蔣國基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他的笛藝生涯,並介紹了其恩師趙松庭先生。趙先生除了創作改編多首經典竹笛作品,還對笛子製作進行研究探索,發明了排笛、低音笛、u型低音大笛、彎管笛、同管雙笛等,讓我們多方面了解趙松庭先生對中國笛樂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些在樂器科研上的成就,大大豐富了竹笛的種類,拓寬了竹笛的音域,挖掘出竹笛音色的更多可能性。蔣老師作為趙派師門的大弟子,在樂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也一直延續著恩師的探索精神,致力於推進對樂器形制、材質、音律等方面的不斷革新和突破。
大家對骨笛的印象不外乎是中音史課本上提及的「賈湖骨笛」,是目前我們已知最早的中國吹管樂器。然而在賈湖骨笛出土之前,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更是震驚世界。骨笛也稱為「骨哨」,是用一截禽類的骨管制成的,有的骨管內還插有一根可以移動的肢骨,可以用來調節聲調。最早是獵人用來模擬動物的鳴叫,吸引異性,伺機誘殺獵物。因而骨哨的出土,亦證明了樂器最初的發源,還是來自於生產勞動。
然而骨笛這個樂器是典型的「小身材,大能量」。汪悅洲老師現場為我們演奏了骨笛協奏曲《原始狩獵圖》的片段,雖然在音域上有所局限,但是技巧上的運用完全沒有受限。厲音、滑音、抹音、花舌、吐音等這些管樂吹奏技法也能通過骨笛展現地淋漓盡致。尤其是當蔣老師通過視頻為我們展示了與浙江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之後。更加能感受到骨笛的張力和音樂語言是極為豐富的,在樂隊的協奏配合之下,不僅對於其原生態的音色特質能夠更好的展現,表現力上也是如虎添翼。
彎管笛形制的特別之處是把吹孔和按音孔之間的一段管身製成U字形拐彎,以縮短吹孔和按音孔之間的距離,便於演奏。其管長約1.15米,直徑3.5釐米,多用紫竹、斑竹製作,拐彎部分是用一段段的短竹管連接而成,作工嚴謹,縫合細緻精準。
蔣老師分享道:趙松庭先生早在50多年前已經開始研製彎管笛,然而萬事開頭難,最初的彎管笛音色沒那麼好,笛頭也容易裂。因此數年來與制笛師傅們不斷探索改良方案,反覆推敲彎管笛的製作工藝。
彎管笛的雙笛膜是蔣老師很早提出的,這對於演奏者而言也是更具挑戰性的,雙膜孔需要的氣息共振和共鳴更多。課堂上蔣老師為我們親自演奏了原創作品《雷峰塔遐想》以及視頻展示了《醉蒼穹》片段。通過欣賞能感受到彎管笛低音的音色非常有特點,渾厚中帶著一絲蒼勁,演奏旋律時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其中就有一大段的循環換氣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因為彎管笛形制的問題,循環換氣技術在這件樂器上難上加難。但當有能力純熟掌握彎管笛在氣息與技巧上的要求之後,也能達到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篪(chí)」這種形制與目前常見的笛管樂器有所不同。它的吹孔在笛管中部,管中無阻隔。吹孔左右兩側皆有音孔,由兩手手背朝外按指演奏。由於沒有膜孔,整體發聲柔美和雅,音色介於壎和簫之間。
經蔣老師的介紹:「雁飛篪」是趙松庭先生和趙松齡先生兄弟根據典籍與壁上記載,聯手花了近十年時間研發的一種古老而新穎的民族樂器。學名為「同管雙笛」,藝名為「雁飛篪」。
蔣老師在課堂上親自用「篪」演奏了古曲《陽關三疊》和原創作品《吹篪懷古》。通過聆聽,這件樂器帶給我的感受是它的音域相對而言最接近竹笛的,但是高音區的音色因為沒有膜孔,所以音色非常綿延柔和,聽覺上也不覺沉悶,因為吹奏時可以展現的技巧也很豐富,不同音區帶來的層次感也各不相同。並且「篪」的難點在於部分音準是靠吹奏角度的仰吹和俯吹,因此需要演奏者對音準有精準而敏銳的控制。
同學們學習吹奏骨笛與彎管笛
在整個課堂進行中,蔣老師分別在為我們介紹骨笛、彎管笛、雁飛篪這三種樂器的時候,都特地安排了互動環節,讓我們親自上臺學習演奏這些樂器,通過體驗,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些樂器的形制特質、演奏方法以及音色上的特點。因此整堂課的互動體驗感是尤為強烈的。
蔣國基老師談民樂發展
談及傳承和發展,蔣老師分享了其恩師趙松庭先生的一句話「要成為好的演奏家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作品」。在我看來,作為學子的我們不但要了解這些樂器成為中華珍貴文化遺產的時代背景,更需要積極地去學習演奏這些樂器,因為只有掌握了樂器本身,才能更好的了解每件樂器的特質,從而才知道如何去創作創新。一旦音樂作品豐富起來,樂器本身也會得以延綿不斷地傳承。
蔣老師所期待的,亦是他自己藝術生涯裡不斷努力在追求的,他為每一件熱愛的樂器都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原創作品,無論是大型跨界融合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演奏骨笛的長老角色;還是集山水風物、傳奇故事、宗教哲理、人生思想合而為一的彎管笛作品《雷峰塔遐想》;又或是植根華夏,古韻悠悠的一曲《吹篪懷古》。這些都在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要為自己而「發聲」,也只有通過這些沉澱和積累,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發展。
徽班傳人 談藝說戲
主講人:李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