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 講述《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第六課

2021-02-08 華音網

權威國樂資訊,關注華音網


2020年11月3日下午三點半,「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系列課程第六課在北樓416如期開講,由著名笛子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蔣國基老師為我們講述《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蔣老師亦是自《大視野》課程恢復線下課堂後,第一位從外地蒞臨上音課堂進行授課的專家。



在正式開講之前,蔣國基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他的笛藝生涯,並介紹了其恩師趙松庭先生。趙先生除了創作改編多首經典竹笛作品,還對笛子製作進行研究探索,發明了排笛、低音笛、u型低音大笛、彎管笛、同管雙笛等,讓我們多方面了解趙松庭先生對中國笛樂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些在樂器科研上的成就,大大豐富了竹笛的種類,拓寬了竹笛的音域,挖掘出竹笛音色的更多可能性。蔣老師作為趙派師門的大弟子,在樂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也一直延續著恩師的探索精神,致力於推進對樂器形制、材質、音律等方面的不斷革新和突破。


大家對骨笛的印象不外乎是中音史課本上提及的「賈湖骨笛」,是目前我們已知最早的中國吹管樂器。然而在賈湖骨笛出土之前,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更是震驚世界。骨笛也稱為「骨哨」,是用一截禽類的骨管制成的,有的骨管內還插有一根可以移動的肢骨,可以用來調節聲調。最早是獵人用來模擬動物的鳴叫,吸引異性,伺機誘殺獵物。因而骨哨的出土,亦證明了樂器最初的發源,還是來自於生產勞動


然而骨笛這個樂器是典型的「小身材,大能量」。汪悅洲老師現場為我們演奏了骨笛協奏曲《原始狩獵圖》的片段,雖然在音域上有所局限,但是技巧上的運用完全沒有受限。厲音、滑音、抹音、花舌、吐音等這些管樂吹奏技法也能通過骨笛展現地淋漓盡致。尤其是當蔣老師通過視頻為我們展示了與浙江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之後。更加能感受到骨笛的張力和音樂語言是極為豐富的,在樂隊的協奏配合之下,不僅對於其原生態的音色特質能夠更好的展現,表現力上也是如虎添翼。


彎管笛形制的特別之處是把吹孔和按音孔之間的一段管身製成U字形拐彎,以縮短吹孔和按音孔之間的距離,便於演奏。其管長約1.15米,直徑3.5釐米,多用紫竹、斑竹製作,拐彎部分是用一段段的短竹管連接而成,作工嚴謹,縫合細緻精準。



蔣老師分享道:趙松庭先生早在50多年前已經開始研製彎管笛,然而萬事開頭難,最初的彎管笛音色沒那麼好,笛頭也容易裂。因此數年來與制笛師傅們不斷探索改良方案,反覆推敲彎管笛的製作工藝。


彎管笛的雙笛膜是蔣老師很早提出的,這對於演奏者而言也是更具挑戰性的,雙膜孔需要的氣息共振和共鳴更多。課堂上蔣老師為我們親自演奏了原創作品《雷峰塔遐想》以及視頻展示了《醉蒼穹》片段。通過欣賞能感受到彎管笛低音的音色非常有特點,渾厚中帶著一絲蒼勁,演奏旋律時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其中就有一大段的循環換氣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因為彎管笛形制的問題,循環換氣技術在這件樂器上難上加難。但當有能力純熟掌握彎管笛在氣息與技巧上的要求之後,也能達到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篪(chí)」這種形制與目前常見的笛管樂器有所不同。它的吹孔在笛管中部,管中無阻隔。吹孔左右兩側皆有音孔,由兩手手背朝外按指演奏。由於沒有膜孔,整體發聲柔美和雅,音色介於壎和簫之間。


經蔣老師的介紹:「雁飛篪」是趙松庭先生和趙松齡先生兄弟根據典籍與壁上記載,聯手花了近十年時間研發的一種古老而新穎的民族樂器。學名為「同管雙笛」,藝名為「雁飛篪」。



蔣老師在課堂上親自用「篪」演奏了古曲《陽關三疊》和原創作品《吹篪懷古》。通過聆聽,這件樂器帶給我的感受是它的音域相對而言最接近竹笛的,但是高音區的音色因為沒有膜孔,所以音色非常綿延柔和,聽覺上也不覺沉悶,因為吹奏時可以展現的技巧也很豐富,不同音區帶來的層次感也各不相同。並且「篪」的難點在於部分音準是靠吹奏角度的仰吹和俯吹,因此需要演奏者對音準有精準而敏銳的控制。


同學們學習吹奏骨笛與彎管笛


在整個課堂進行中,蔣老師分別在為我們介紹骨笛、彎管笛、雁飛篪這三種樂器的時候,都特地安排了互動環節,讓我們親自上臺學習演奏這些樂器,通過體驗,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些樂器的形制特質、演奏方法以及音色上的特點。因此整堂課的互動體驗感是尤為強烈的。


蔣國基老師談民樂發展


談及傳承和發展,蔣老師分享了其恩師趙松庭先生的一句話「要成為好的演奏家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作品」。在我看來,作為學子的我們不但要了解這些樂器成為中華珍貴文化遺產的時代背景,更需要積極地去學習演奏這些樂器,因為只有掌握了樂器本身,才能更好的了解每件樂器的特質,從而才知道如何去創作創新。一旦音樂作品豐富起來,樂器本身也會得以延綿不斷地傳承。


蔣老師所期待的,亦是他自己藝術生涯裡不斷努力在追求的,他為每一件熱愛的樂器都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原創作品,無論是大型跨界融合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演奏骨笛的長老角色;還是集山水風物、傳奇故事、宗教哲理、人生思想合而為一的彎管笛作品《雷峰塔遐想》;又或是植根華夏,古韻悠悠的一曲《吹篪懷古》。這些都在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要為自己而「發聲」,也只有通過這些沉澱和積累,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發展。


《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課後感(二)2020年11月3日下午15:30,《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系列課程第六講在上海音樂學院北樓416教室開講,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課程《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在簡單介紹骨笛、彎管笛、雁飛篪後,蔣老師回顧了在牛棚拜師的場景,有幾句話蔣老師至今牢記在心,並與我們一起分享。趙松庭老師說「音色很好要保留下來,要學會創作,有自己的東西」。蔣老師理解為要有自己的樂曲,自己的風格。並鼓勵我們演奏與作曲同時進行學習,用自己的作品來說話。首先蔣老師為我們介紹骨笛,浙江河姆渡地區發現的的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今天現場帶來的骨笛是趙松庭老師根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複製而成的,課堂上播放了蔣老師與浙江交響樂團演奏的《原始狩獵圖》,這首曲子由趙松庭先生命名,錢兆熹先生作曲而成。在現場蔣老師和浙江交響樂團笛子演奏家汪悅洲老師也用骨笛為我們演奏了《原始狩獵圖》,骨笛音色明亮、神秘而悠遠,使我仿佛置身於遠古時期的森林中,與先民們一起進行狩獵活動。

接著蔣老師又為我們介紹了彎管笛,彎管笛由趙松庭老師研製,形制像一根拐杖,轉彎處的地方由竹片拼接而成,所以經常容易裂掉,聲音也會偏細。近年來經蔣老師不斷改革和發展彎管笛,把笛管內壁變大,使得彎管笛較之前可以更輕鬆發聲,並創作了《醉蒼穹》《雷峰塔遐想》等曲目。蔣老師為我們現場演奏了彎管笛,其音色古樸渾厚,意境深邃。彌補了傳統笛子低音不足的缺陷,增添了笛子的色彩,豐富了笛子的表現力。最後介紹雁飛篪,又叫同管雙音笛子,是趙松庭老師和弟弟趙松齡根據壁畫上的形象,經十年研究,仿製成功的。雁飛篪一共八個孔,吹孔在笛身的中間,演奏時雙手手背同時向外。蔣老師現場為我們演奏了一段他在疫情期間創作的的新作品《吹篪懷古》,其音色獨特,含蓄文雅,像壎又像簫,意蘊深長。蔣老師說雁飛篪真正是我們民族的東西,是我們的根,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現在吹的人卻很少,希望我們可以多加關注與研究。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蔣老師通過示範演奏,詳細而生動的為我們講述了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這三種笛子的傳承及發展情況。趙松庭老師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發改制笛子,這基於他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對笛子的深刻研究,他不僅是笛子演奏家還是作曲家和教育家。而蔣老師作為趙松庭老師的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笛子演奏,還有這份對於竹笛藝術和民族音樂的「匠心」。蔣老師也創作了大量的笛子作品,並且進一步對樂器進行了改革,使得如今的演奏者可以更輕鬆的吹好笛子,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被笛子深深吸引。在今天的課堂上,蔣老師還親自教授上海音樂學院的兩位同學吹奏骨笛,也鼓勵我們學習作曲,他說「一個樂器要有人演奏才能發揚光大,要有作品,樂器就站住了」,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作為一個表演專業的學生、作為一個民族音樂的學習者,我們除了學習好本專業的課程,還應該做出更多的嘗試,無論是進行作品創作或是進行樂器改革。民族音樂的發展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努力,希望我們可以不負前輩對我們的期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為讓更多的人愛上我們的民族音樂做出努力。



徽班傳人 談藝說戲

主講人:李龍斌



相關焦點

  • 中國著名的十大竹笛樂器演奏家
    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 、《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應用》、《笛藝春秋》、《笛子演奏基礎教程》等著作,是中國第一位成功研製排笛、骨笛和銅管雙笛的竹笛大師。 唐俊喬自幼隨父親唐德忠學習笛子,少年時代便屢次榮獲青少年器樂大賽金獎、一等獎。1986年,考入瀋陽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孔慶山教授。1992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先後師從趙松庭和俞遜發,因此而終身受益。1998年,擔任上海民族樂團笛子首席,成為中國第一位在民族樂隊中擔任首席的女性管樂演奏者。
  • 篪古曲|《陽關三疊》演奏:蔣國基
    據《周禮·鄭玄注》:「篪,如管,六孔」;東晉郭璞注《爾雅》:「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橫吹之,小者尺二寸「,記載篪為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閉的一種橫吹竹管樂器。從戰國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兩件橫吹竹管樂器來看,均與文獻所述篪的特徵相似,而與笛有異。篪,渾厚、文雅而莊重,是我國古代雅樂主要樂器之一。
  • 笛藝大師趙松庭六十春秋寫傳奇
    他還開辦過笛子演奏的研究生班,學員遍布全國各地。現在全國笛子演奏界的骨幹,大多受到過趙松庭老師的指點栽培。1988年舉行的「山城杯」全國笛子比賽的前五名獲得者中,竟然有四位是趙松庭的學生。他的弟子中,全國可圈可點的有八十多位,其中國家一級演員就有十來位。
  • 【大師課】張維良-笛子教程-《笛子起源和種類》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教授、副主任、華夏窒內樂團團長、中國音協管樂研究會副會長、南京東南大學名譽名譽教授。1957年生於江蘇蘇州,自幼喜愛音樂,八歲開始學笛,1967年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先生的精心培養和系統訓練,1977年考入央音樂學院,師從馮子存、趙松庭等。1981年轉入音樂學院器樂系,1982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後留校任教。
  • ...力推的「雲端藝術季」,笛子大師蔣國基還帶去了7000年歷史的骨笛
    別看只有四十分鐘,其實準備的內容要很多,蔣國基老師昨天直播完早早就睡了,真的是很耗體能。」據了解,昨晚的直播共有中央民族樂團、廣州交響樂團、黑龍江省京劇團和浙歌四家文藝院團組成。浙歌是第二個出場,直播不僅現場帶觀眾雲遊了浙江歌劇院和浙江音樂廳,還亮出了專家級「寶貝」—— 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作為浙江省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國辦專業藝術團體,浙歌的民樂享譽海內外。
  • 中國民族樂器——笛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族樂器更是具有獨特魅力,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中國民族樂器笛子一:笛子的歷史1,遠古時期遠古時期,先輩們利用飛禽的骨骼鑽孔發出聲音,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傳遞信號,這也就誕生了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這也是笛子最早的形態骨笛
  • 【致敬經典】《三五七》趙松庭編曲 演奏:蔣國基
    《三五七》(交響樂版本)趙松庭編曲  演奏:蔣國基
  • 浙歌亮相央視《新聞聯播》「骨笛」吹響《原始狩獵圖》
    當笛子演奏家蔣國基用「骨笛」吹響《原始狩獵圖》時,央視主持人馬躍也驚呼太神奇,忍不住要「搶」來把玩一下這件以前只在課本上看到過的樂器。「浙江人有個特點,就是接地氣。」蔣國基介紹,浙江對民族管弦樂的創作也是不遺餘力的,一批以錢兆熹為代表的作曲家,一直致力於創作具有濃厚浙江風格特色的作品。1970年代末,在餘姚河姆渡出土了骨笛,可是沒有作品,怎麼演奏。錢兆熹先生就為7000多年的骨笛創作了《原始狩獵圖》,把古樂器與當代民族管弦樂做出了有機結合。
  •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笛子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中,笛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的吹管樂器之一,並且受到了世人的喜愛和大力推崇。有關我國笛子的發展歷史、制笛用材料、笛子種類等知識大全本文逐一為您詳細介紹。二、中國最古老的賈湖骨笛1987年在我國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中出土了驚豔世界的7孔骨笛,這個骨笛距今已經有大約9000年的悠久歷史,由於此骨笛是在賈湖遺址中發現,因此也稱之為「賈湖骨笛」。賈湖骨笛不僅僅是中國最早的笛子,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 【青年演奏家第五期:泉州市南音樂團笛簫演奏家陳特超】
    畢業以後,師從著名簫笛演奏家陳強岑(阿四)系統學習簫笛,並傳承了陳強岑老師研製的加鍵高、中、低音簫和八孔綠檀簫的演奏和製作。自1999年9月進入泉州南音樂團工作以來,出訪了新加坡、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和港澳臺地區。參與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泉州南音》資源資料庫的錄製工作。2014年在福建省第八屆青年演員比賽中,演奏南音洞簫《鷓鴣飛》,獲得金獎。
  • 竹笛協奏曲《聽風醉月》指揮:張高翔 演奏:張輝 協奏: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張輝,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青年笛簫演奏家。出生於浙江浦江,自幼跟隨趙文標先生學習竹笛。2001年考入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師從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長、著名笛蕭演奏家張帆副教授。曾受到浙派笛子創始人趙松庭大師的點撥。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笛蕭演奏家、教育家戴亞教授。大學期間受到了曾永清、蔣國基、李鎮、侯長青等名家的指點。2011年畢業後進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 ——王相見笛子獨奏曲《渭水秋歌》賞析
    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許國屏說:「我今年已八十歲了,要向王相見老師、李曉舟老師學習。《渭水秋歌》這首笛子獨奏曲,一首樂曲兩種版本,很有新意,很有意境,很有深度,越吹越想吹。雖然我是一位八十歲的老師,已與病魔抗爭十六年,一吹這首樂曲精神來了,雖然體力不行,這幾天在家練習,並教學生要很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