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上的香事
——從聿脩厥德到好樂無荒
編輯/魏策 文/聶瑋庭、馮航
遙映人間冰雪樣,暗香幽浮曲臨江,
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這首詩是今年大熱的電視劇《琅琊榜》中,江湖人士對梅長蘇的評價。恐怕是他一襲「暗香」的風骨,才使得故事愈加隱晦而優美。不過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這個處女座劇組的良心細節,大到劇情的伏筆和情節架構,小到服飾、器具、習俗和禮節都製作精良。《琅琊榜》的小說雖是架空歷史,但影視劇所設定的大梁、蕭氏、金陵等元素,卻都符合六朝時期南梁大通年間的背景,那就讓我們透過電視一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用香風貌吧。
其一 關於香囊
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
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
這是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中的詩句,可見香囊的出現是很早的,馬王堆就有西漢香囊出土,而戰國時代風雅的貴族更是喜愛佩戴各種香草。一般香囊中大多裝著白芷、藁本、蒼朮、細辛、菖蒲、丁香和雄黃之類的香藥,有化濁散瘀,逼蟲驅蚊,提神醒腦的功效,於端午前後縫製,經過一年香氣淺淡,來年再為親友製作。
劇中宮羽姑娘求見宗主不得,只能託十三先生轉交香囊給梅長蘇,此時的香囊不僅表達了宮羽的愛慕之意,更可能是擔心長蘇的病情,而製作香囊起到祛疫避瘟之用。不過既然宮羽姑娘是南梁人,那麼她會怎麼做香囊呢?據《肘後備急方》所載:
虎頭殺鬼方
虎頭骨五兩,硃砂一兩半,雄黃一兩半,雌黃一兩半,鬼臼一兩,皂莢一兩,蕪荑一兩上為末,蠟蜜為丸,如彈丸大,絳囊貯之,男左女右。
又方
菖蒲、藜蘆,無虎頭、鬼臼、皂莢,作散帶之。
單行方術
搗女青屑,三角絳囊貯,系戶上帳前,大吉。
馬蹄木,搗屑二兩,絳囊帶之,男左女右。
取東行桑根,大如指,懸門戶上,又人人帶之。
這些香方從名稱和用法看,體現了道家方術的陰陽思想,多是避穢除瘴之用。對香囊的形狀顏色也做了描述三角絳囊,道家以三為尊,又以黃色為貴,絳色次之。根據使用的不同,香料也有散裝,搗之如屑或蠟蜜成丸的區別,在此以前香藥的混合還沒有明確使用蜜作粘合劑,大多也是散燒,但當時的人已經具備了樸素的合香思維,這些細節對後世的香文化有深遠影響。
其二 關於佛香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梁武帝蕭衍佞佛,大規模修建寺廟,雖然勞民傷財,但同時促進了佛香文化的普及和與西域的交流,以檀香為代表的印度香料慢慢滲透進中國社會的宗教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以前,中國合香思維受黃老學說的影響,道家忌檀,所以合香中較少用檀香。但西晉後,在印度代表婆羅門教政的笈多王朝強化了種姓制度,使其商人對海外香藥貿易的參與減少,讓南亞地區的香藥貿易權旁落波斯人和扶南人手中,反而增加了中國對於外來香料進口的種類和數量。
當時記載較多的香藥,如《南州異物志》、《廣志》及《南方草木狀》中提到沉香、雞舌香、青木香、乳香、欎金香、藿香、艾納香、蘇合香和楓香等,較早記錄檀香的則是南齊王琰的《冥祥記》載西晉:「東海何敬叔,少而奉佛。至泰始中隨湘州刺史劉韞監營浦縣,敬叔時遇旃檀,制以為像。」
劇中言皇后曾罰惠妃為先太后抄寫佛經,可見當時佛教東漸已經深刻影響了南北朝的貴族階層,但傳統的抄經需要淨手塗香後方可為,塗香是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之一,又稱塗身或塗妙香。即以香塗身,以消除體臭或熱惱。
……
本文節選自《香事》2015年冬刊《琅琊榜上的香事 ——從聿脩厥德到好樂無荒》,更多精彩參見《香事》雜誌
香者潘奕辰微博:http://weibo.com/u/908966274
木風香堂淘寶店:http://shop67803514.taobao.com
歡迎關注「香事」同名微博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紫芳園五區1號樓2單元1002室
聯繫電話:18612938445 13121577446 400-88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