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寧 通訊員 柳惠賢
羊亭鎮有這樣一位手工藝者——王紹祿,不僅其創作的《八仙過海吉祥圖》榮獲省級金獎,他本人還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威海螺鈿漆器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誤打誤撞,傳承傳統技藝
「我年輕的時候是做金剛石、大理石生意的。後來由於生意不景氣我就做起了貝殼紐扣生意,隨後,又做起了貝殼紙。」王紹祿說,在做貝殼紙時,為了將貝殼紙真正做到如紙張一樣薄,他自行研發製造相關設備,吸引了來自大城市相關行業經營者慕名前來購買。在這過程中,打小喜歡畫畫,熱愛手工藝的王紹祿自己琢磨著用貝殼紙雕刻成圖案,製成工藝品。
偶然間,山東大學的一位老師得知王紹祿會用貝殼做工藝品時,就前來實地考察。那位老師來到王紹祿工作室仔細看了其作品後,告訴王紹祿,這個螺鈿漆器工藝在古代就有了。說完,王紹祿想起自己家中有一個清朝時期的鏡子,鏡子周邊也鑲嵌著貝殼。「當時我用貝殼做工藝品只是個人愛好,經過那位老師一說,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是誤打誤撞傳承了咱傳統的技藝。」
《太極百魚圖》
新舊結合,提升作品魅力
隨後,這位老師向王紹祿提出了合作。「我想用我懂得的大漆融入你的螺鈿漆器工藝中,讓咱們的傳統技藝錦上添花。」倆人一拍即合,自此走上了螺鈿漆器工藝之路。
「這大漆可以追溯到上萬年前,是來自於南方的一種漆樹汁液,經過風化後呈現紅棕色。至於其他的顏色,可以用一些天然礦物質與其調兌製成。」王紹祿說,「原來的螺鈿漆器工藝品中是將貝殼鑲嵌在作品中,而現在由於我們能將貝殼打磨的薄如紙張,可以直接貼到作品中,不用特意鑲嵌。另外,還加入了顏色,能使作品更加精美。」
據王紹祿介紹,一件完整的螺鈿漆器工藝品需要經過繪製圖稿、貼貝殼紙、雕刻、做底板、做漆、打磨、推光等工序。
《八仙過海吉祥圖》
「這只是幾個大步驟,每個大步驟裡還有許多的工序。其中做漆就包含了16道工序,貼貝殼紙包含了約8道工序。這每一道工序我都會親自跟,也基本是由我親自完成。這次的獲獎作品《八仙過海吉祥圖》就耗費了我3個月的時間。」
執著鑽研,創作精美作品
在王紹祿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螺鈿漆器工藝品。
原來,為了更好地將螺鈿漆器工藝傳承下去,經過不斷的鑽研,除了創作螺鈿漆器工藝畫作,王紹祿還創作了屏風、手鐲、葫蘆等精美的螺鈿漆器工藝。
還在製作中的手鐲
「這手鐲就是以黑檀木、桃木為基礎,經過不斷的加工,再貼上貝殼,繪製圖案而成。」說起作品,王紹祿就滔滔不絕起來。
2016年,王紹祿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威海螺鈿漆器工藝傳承人。此後,王紹祿更是以工作室為家,一頭扎進了螺鈿漆器工藝品製作中。大到設計圖,小到每一道製作工序,王紹祿總是親力親為。
「他就是個工作狂,每天早上一睜開眼就是去工作室製作,有時凌晨3點就起床。每次吃飯都是我去叫他,不然他都不知道餓。」王紹祿妻子說 道。「這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我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傳承下去。」王紹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