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某檔節目中,張學友隨手拿起領夾麥克風,就唱起了自己的代表作《一千個傷心的理由》。要知道這種級別的收音設備與錄音室的設備完全是天壤之別。可張學友還能氣定神閒的唱出,與錄音室相差無二的歌聲。如果說林俊傑是行走的CD,張學友真可謂是行走的錄音室。至今為止,張學友仍保持著華人唱片銷量第一的位置。
擁有神乎其技唱功的張學友,為何又被稱為逃犯剋星?
根據觀察者網19年初,18年底統計數據,在張學友的演唱會上,被抓走的犯罪分子高達80多人。僅18年12月28到30日三天,演唱會所在地蘇州,蘇州公安就在當地抓獲了22名在逃人員。張學友也因此獲封「逃犯剋星」!
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逃犯偏偏愛看張學友的演唱會?中國歌手千千萬,為什麼偏偏是張學友的演唱會上能抓逃犯?逃犯們每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為何還要堅持去看演唱會?
面對這個奇異的現象,有人將其列入玄學的範疇。有人戲稱「風調雨順蕭敬騰,國泰民安張學友」「年少不聽張學友,聽懂已是獄中人」「烏蠅哥,其實是個警察」
然而,如此驚人的規律難道真的是玄學嗎?
某乎網友深度挖掘了張學友演唱會背後的數據,系統論述張學友演唱會抓逃犯這一現象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
張學友演唱會選址偏,場次多。張學友是非體恤民情,經常深入基層,在眾多二三線城市開演唱會。眾所周知,逃犯迫於生計,也多出沒於中小城市。因為小城市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後,電子監控少,逃犯逃竄成本低,可以苟得比較久。因此張學友的演唱會選址就大大提高了抓到逃犯的概率。
歌曲風格對逃犯行為的影響.我們聽的歌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逃犯也是這樣。假如一個逃犯平時愛聽林俊傑的歌,就可能一直苟著,等到一千年以後所有人都遺忘了他。但一個常聽張學友的逃犯,心中就會縈繞著這麼一句話:她來聽我的演唱會。聽多了,自然就會給人們的腦海中植入「去聽演唱會」的念頭。再想一下,學友的歌聲撫慰了逃犯的心靈,在逃犯處於不知道往哪跑的焦慮之中,在張學友的歌裡總能得到全方位的安慰和指導。當有些人逃膩了,感覺不會愛了,耳邊響起張學友的歌,便想去看張學友的演唱會。
逃犯的年齡區間與張學友走紅時吻合。而根據網上披露的數據,張學友演唱會上到的逃犯大多是三四十歲。張學友於1984年出道,1993年發行了銷量破紀錄的專輯《吻別》,成為風靡全球的歌神。反推一下可知:張學友演唱會上被抓的逃犯,在張學友大紅大紫的90年代,正好是15-25歲的青少年啊!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成形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人單純真摯,情感熱烈,極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所謂一日愛豆,終身愛豆!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逃犯都要來看張學友的演唱會會,當然要去聽啊!只是時過境遷,在聽可能心態不同了吧。
張學友的演技也是一流。也許是因為他在音樂方面過於奪目的成就,大滿貫式的神級歌手掩蓋了太宰電影表演方面的成就。
作為演員,張學友已經拍攝70多部電影。且沒有任何偶像包袱,演的各種角色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賣力的表演,因此就產生了各種好笑的「表情包」。然而,張學友獲獎履歷卻很少,即便多次被提名金像和金馬獎最佳男主,可屢屢跟影帝無緣。面對這種尷尬的境遇,難免會讓喜歡張學友的的觀眾迷們感到無奈和唏噓。陪跑多年的經歷,不比小媳婦熬成婆的奧斯卡影帝萊昂納多差到哪去,名副其實的「香港小李子」。
歌神不僅是影帝,還是段子手一枚。
張學友談到40歲就被香港電臺頒金針獎(類似於終身成就獎)有點尷尬,「我很早拿,2002年他們就一定要頒給我,那不是頒給羅文他們的嗎?他們那些已經唱了三四十年,(即使到)現在頒給我),我都受不了(笑),可是他們硬要頒給我。好吧,我上去,他們還找張國榮在臺上頒給我。那張國榮,這是頒給你差不多的獎,怎麼頒給我呢?」真不得不說,張學友太搞笑了!
張學友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表情包,感覺看到了一個新世界。哈哈,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我是@極致共鳴,關注我,收集獨特的故事,一起產生極致共鳴!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儘快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