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影院復工以來,院線新片陸續定檔上映,好不熱鬧。今天,國內首部以海外維和為主題的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也正式定檔,宣布將於9月18號與觀眾見面。
作為聯合國維持和平的重要軍事部隊,中國維和部隊一直以來肩負和平使命,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月初,黎巴嫩爆炸事故發生後,中國赴黎維和部隊立刻組織官兵掌握事故情況,清點物資機械,確保接到命令後第一時間動身執行維和任務。《藍色防線》所呈現的就是四年前我國首支成建制維和步兵營在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的親身經歷。
影片在今天也正式發布了定檔海報及預告,新物料的釋出隨即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觀眾期待電影上映的聲音此起彼伏,紛紛表示光看預告片就已經熱血沸騰了。實際上,電影早在上月底首次亮相時就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圍觀,有觀眾稱電影是現實版的《戰狼》和《紅海行動》,還有觀眾在電影尚未定檔時就為它預定了2020年的第一張電影票。不禁令拍sir好奇,這部電影究竟有著什麼來頭?
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
國家/媒體/明星/網友全方位護航力挺
身處「和平國度」,在大部分人眼裡,戰爭或許是很遙遠的。但在世界的某一端,卻有許許多多的人正處在殘酷的戰亂環境,面臨著生與死的挑戰。維和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制止衝突、恢復和平。
自1990年中國第一次派出軍事觀察員以來,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到今年正好30周年。這期間,我國累計派出了4萬餘人次的維和軍事人員,先後參加了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為抑制衝突、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維護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努力。2014年,南蘇丹正值內戰,中國第一支成建制維和步兵營由此出現。《藍色防線》也便從這裡開始了。
在影片今天發布的定檔預告裡,南蘇丹政府軍和反政府軍正上演著激烈對戰。無數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即使是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都會遭到屠殺,紅土地上生靈塗炭,所有人都面臨著真槍實彈的生死考驗。危難時刻,中國成建制維和步兵營迅速集結,莊嚴誓師,肩負起和平使命,深入戰場腹地,抑制武裝衝突,保護難民。頭戴天藍色鋼盔的他們用生命在殘酷戰場矗立起一條堅不可摧的「藍色防線」。拍sir也被預告片裡呈現的這一幕幕影像感動到淚目。
與此同時,影片定檔信息也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各主流媒體、軍事媒體、自媒體大V積極轉發,與網友一起回顧中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度過的那段艱難歲月;楊冪、迪麗熱巴、袁弘、杜海濤等明星藝人也參與其中,以自身影響力不斷掀起討論熱潮;網友們也在和的話題下,積極參與討論,截止發稿前,微博話題總閱讀量已經接近一億人次。
除此之外,該項目還獲得了中宣部、中國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大力支持。從國家機構、主流媒體到明星藝人、普通網友,全方位的護航力挺也體現著大家對《藍色防線》這一項目,以及對中國維和部隊、海外維和作戰的關注,這也是影片上映背後天然形成的廣泛受眾基礎。
五年創作打磨,
《藍色防線》的紀實性表達與維和題材探索
實際上,《藍色防線》並非是首次聚焦中國維和部隊的影視作品,但一定是最特別的那一部。影片不僅進一步豐富拓寬了維和題材領域的邊界,在內容上有了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表達,在創作方式上也充分探索了紀實性表達的可能性。
作為紀實電影,《藍色防線》用最真實的鏡頭語言展現著最殘酷的戰場環境。這種真實感在預告片中便可見一斑。在預告中,我們雖然還沒看到如商業戰爭大片一般的激戰場面,以及各種驚險酷炫的特效鏡頭,但那些戰場的直觀呈現以及生猛粗糲的視覺衝擊同樣蘊含著一股龐大的力量,將觀眾一下拉到戰亂情境中去,令人感到震撼。
其中,最令拍sir動容的是畫面裡出現的那些懵懂孩童的身影。面對戰亂,他們有的面無表情;有的無奈地望著眼前的一切;還有的如大人般淡定地談論著戰爭局勢,本該享受爛漫童年他們卻正經歷著世界上最殘酷無情的戰爭。
在紀實性表達的基礎上,「電影化」也是創作團隊致力於打造的創作風格。影片導演之一劉欣在接受採訪時便提到,在創作中會更傾向於按照劇情片的邏輯進行,思路上也會更注重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提煉編織,以塑造影像真實。她也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呈現出一種有別以往院線紀錄片的形式和觀看體驗。
其實,在中國維和部隊前往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後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藍色防線》項目就已經正式啟動了。五年間,影片橫跨中國和非洲大陸,跟蹤拍攝了長達600個小時的素材。官兵們化身「戰地攝影師」,穿梭在槍炮橫行、戰火紛飛的硝煙之中,除了跟進拍攝更要完成維和任務,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由於戰場環境的危急,拍攝素材難免粗糙,再加上龐大的素材量,都為後期創作提供了難度。在不熟悉素材的情況下,創作團隊只能先根據時間日期整理,從熟悉一個個人物、場景入手,之後再進行更為深入的結構編排,最終實現了所有視聽語言的最佳排列組合。從戰場拍攝到剪輯創作,我們也足以感受到這一項目的操作難度以及幕後創作團隊的匠心。
受眾/類型/市場孕育潛在空間,
《藍色防線》借內容尋求市場共振
好電影值得更優秀的市場回報。
當下,正值影院復工熱潮湧起的階段,多部優秀影片取得不俗的市場成績背後也更進一步體現了優質內容的高市場回報。在今年特殊的市場環境下,也需要更多優秀作品的登場來刺激市場活力、助燃大盤。《藍色防線》的登場自然具備著令人期待的潛力。目前,9月定檔新片的數量也較少,影片市場競爭頗具優勢,這也為影片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
而回顧近幾年的票房市場,戰爭題材電影可謂風頭正勁。《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等戰爭題材商業大片在市場的相繼走紅,也提振觀眾對於「海外作戰」、「跨國救援」等內容的關注。尤其是在歷經大半年市場空白的現在,《藍色防線》或許會激發觀眾壓抑已久的觀影欲望。
與此同時,紀實電影正迎來最好的市場環境。隨著國內電影市場漸趨理性,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決定一部電影市場空間的關鍵。聚焦「慰安婦」群體的《二十二》,展現新中國面貌的《厲害了,我的國》,記錄平凡人家的《四個春天》,以及講述美國攀巖大師攀巖歷程的《徒手攀巖》,各種不同題材、不同內容,以及不同國別的紀實電影都在國內電影市場贏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另外,眼下中國電影市場儼然進入「大情緒」時代。除了剛剛提到的《戰狼2》《紅海行動》這類主旋律商業大片,《速度與激情》《復仇者聯盟》等好萊塢特效大片,《綠皮書》《何以為家》為代表的小片,雖然票房體量各有不同,但無一不是在各自領域憑藉與觀眾的「情緒共鳴」成功在市場趟出一條路。電影逐漸成為觀眾的「共鳴」情感寄託。在這一點上,《藍色防線》同樣不會讓觀眾失望。
影片不僅體現著中國維和部隊海外維和的英勇作戰實力和颯爽精神風貌,還體現著在國際化社會中,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保衛世界和平的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與此同時,電影也具備著極高的社會意義和教育意義,加強我們每個人對中國維和部隊的關注,以及對和平年代的珍惜。
電影市場需要大片,但更需要好電影。它或許沒那麼「商業」,但其表達的內容和承載的意義卻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關注電影,更是關注電影裡的那些「看起來很遙遠,卻離我們最近」默默守護這個世界和平與安寧的勇士們。拍sir也希望《藍色防線》在上映後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同時也收穫應有的市場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