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探夏洛克》聖誕特輯裡,夏洛克·福爾摩斯進入自己的思維宮殿,闖進了19世紀末的英國。他在那裡遇到了死而復生的「可惡的新娘」艾米麗婭·瑞克萊蒂。在華生夫婦的幫助下,夏洛克逐漸發現這個案件與一個極端女權運動組織有關。
2015年,一系列反映女權運動及衍生角色的電影,例如女同性戀者(《卡羅爾》)、女戰士(《瘋狂麥克斯3》)、女間諜(《Spy》)、女機器人(《機械姬》)等集體亮相。
連《神探夏洛克》這樣一個男人唱主角的電影也為女權運動唱了讚歌,看電影之前我真是萬萬沒想到。
電影的開場介紹部分,編劇史蒂文·莫法特特別吐槽了近代英國男人不會做飯,家務全部由女人承擔;接下來房東赫德森太太抱怨華生在給報社的稿子裡自己連一句臺詞都沒有;法醫莫莉以男裝出場,控訴法醫行業的性別歧視;強悍的瑪麗責問華生既不回家,破案也不帶上她……本來該老老實實當綠葉的女性角色都像吃了槍藥一樣,在電影裡爭相發出「女權之聲」。
尤其是一槍崩掉老公的「可惡的新娘」艾米麗婭·瑞克萊蒂,她的名字艾米麗婭(Emelia)則直接來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女權運動領袖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
正如電影描述的那樣,在20世紀之前,女性在政治上幾乎處於隱形的狀態。
長期以來,歐洲教會和政府把男權(父權)稱作「上帝的秩序」。妻子在家裡不服從、抗拒丈夫的統治,不是家庭內部的衝突,而要被視為違背上帝的秩序加以懲罰。
新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說:「如果她們(婦女們)談論家務以外的事情,對她們就很不合適了……女人就是為了家務而被造就出來的,而造就男人則是為了政治、為了世俗統治、為了戰爭和在法庭上的辯論、為了管理和領導。」
到了18世紀,宣稱婦女在天性上劣於男性的「婦女天性論」在整個歐洲依然根深蒂固。婦女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不僅沒有公共生活,也鮮有受教育的機會。
在維多利亞時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就業崗位的增加,英國婦女的權利也擴大了。1870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行使得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走進高等學府;19世紀末,通過《已婚婦女財產權法案》,已婚婦女終於獲得了可以獨立支配財產的權利,而在這之前,無論何種出身的女性,一旦結了婚就喪失了公民權和財產權,無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財產;到了20世紀初,繁榮的第三產業為婦女提供了更多的走出家門的就業機會。
據統計,1911年英國女職員人數已有124843人,與之相較,每千個家庭中的女傭的數量從1881年的218人下降至170人。《唐頓莊園》中,Gwen積極學習打字和速記,希望能夠離開莊園成為一名秘書的橋段,就是這個歷史變革的反映。
《唐頓莊園》中,女僕Gwen(左)積極學打字和速記。婦女經濟受教育程度提高和經濟獨立的同時,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了。而獲得與男人平等選舉權,就是當時女權運動的目標。
至1894年英國地方政府選舉法已經規定已婚婦女和單身婦女一樣擁有選舉權,然而國家議會卻遲遲未對婦女敞開大門。甚至在1889年公開發表的《反婦女選舉權宣言》中這樣寫道:「婦女由於體力或習慣不可能參加這些部門(議會政治、金融商業和管理國家)的競爭。」
起初,英國女性通過和平的方式發起請願,或寄望於政黨協商推動選舉權問題。可是在議會的老爺們看來,這不過是一場可笑的過家家。大老爺們偏執地認為女性對人類文明幾乎是毫無貢獻的:「即使薩福從未吟詩歌唱、貞德未曾戰鬥、西登斯不曾演出、喬治·艾略特未曾提筆寫作,人類的歡樂、知識與收穫也不會減損絲毫。」1908年出任首相的赫伯特·阿斯奎斯更是露骨地說:「婦女對政治一無所知。」
在和平的請願、演說等方式收效甚微的情況下,英國婦女在艾米琳·潘科赫斯特為首的英國社會政治同盟(WSPU)的領導下,轉而採取激進的行動展開鬥爭。
婦女們雖然不像我們在《神探夏洛克》中看到的那樣當街開槍或執行暗殺,但從幹擾政治家集會、組織遊行示威,到砸窗戶、縱火燒郵筒、炸掉部長議員們的別墅……一點也沒少幹。聯盟中的婦女廣泛具有殉道者的狂熱特徵,在一次賽馬大會上,聯盟成員艾米麗·戴維森甚至衝到一匹國王喬治五世的賽馬前面自殺,以獲得輿論的關注。
柔順的妻子變成了「可惡的新娘」,激烈的行動遭致政府的彈壓,大批婦女被英國政府監視、拘禁。在監獄中,婦女們發起絕食運動繼續抗爭。政府則採用強制餵食的手段,或者在婦女體力不支時暫時釋放,等身體恢復健康後再伺機進行反覆逮捕,被稱作「貓鼠遊戲」。
在僵持之下,暴力恐怖襲擊極有可能失控的時候,一戰爆發了。在國家利益面前,艾米琳號召同盟停止暴行,積極投身戰時工作中去,填補男性留下的工作。
也就是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性戰爭讓英國人看到了女性的力量。首相鮑德溫評價道,正是英國婦女在一戰中的犧牲,讓反對婦女參政的抗議之聲消融了。
戰後不久,英國通過《人民代表權法》,給予30歲以上有財產的850萬女性以選舉權,作為對她們在戰爭中卓越貢獻的獎勵;10年以後,另一個《人民代表權法》給予全體成年婦女以普選權,女權運動的初步目標這才終於達成。
艾米琳·潘科赫斯特和英國社會政治同盟的故事,多次被拍成電影。2015年底上映的《女權之聲:無懼年代》,再次逼真重現了這一婦女抗爭運動。在電影中,艾米琳大聲疾呼:「我們抗爭,為了有一天,每一個出生的小女孩將享有和她們兄弟一樣的機會。永遠不要低估我們女性所擁有的力量。我們能夠定義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不是要違反法律,我們要制定法律。」這就是20世紀初女權運動的時代呼聲。
這部電影在角色選擇上頗有講究,女權主義者艾迪斯的扮演者海倫娜·邦漢·卡特正是當年極力反對賦予女性投票權的首相阿斯奎斯的重孫女,而艾米琳·潘科赫斯特的扮演者梅爾·斯特裡普,此前正好憑藉在《鐵娘子》中出演柴契爾夫人獲得影后桂冠。這不啻於一個隱喻,沒有英國女權運動的興起,世界歷史上怎麼會有鐵娘子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