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陽愛姣
與花旗聯手,廣發銀行曾是中國首家把管理權交由外資股東的「先行者」。然而,這段十年的聯姻,終於也走到了盡頭。日前,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對公司高層進行了調整,這意味著在經歷了花旗銀行全盤撤資、花旗銀行與中國人壽完成股權交割、董事長和行長雙雙變更的劇烈震動後,中國人壽控股廣發銀行終於塵埃落定,廣發銀行徹底告別了曾經的「花旗」時代。
廣發銀行的經歷,只是一個小縮影。記者發現,自2009年以來,外資銀行撤資中國銀行業的現象一直存在。2009年1月,瑞銀以8.35億美元出售了其在中國銀行1.33%的持股,實現近3.35億美元的利潤;隨後,蘇格蘭皇家銀行亦以8.35億美元出售了持有的中國銀行的34億股;2013年5月,國際投行巨擎高盛集團出售了約15.8億中國工商銀行H股,套現約11.2億美元,出清了其在工行所有股份;同年,美國銀行以14.7億美元出售其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的剩餘股份;2015年底,德意志銀行將所持的19.99%的華夏銀行股份出售給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套現超230億元;今年3月1日,中國人壽耗資逾233億元人民幣受讓花旗集團及IBM Credit所持廣發銀行全部股權。
就外資緣何股權退出中國市場,記者認為可以歸因於以下幾點。
其一,是外資銀行原本希望通過參股控股中國金融機構取得更大的控制權,來拓展中國市場。但是受到外資行對中資銀行持股比例不超過20%的法律限制,參股並不能掌握足夠的話語權,沒有實現將參股銀行業作為進軍中國市場橋頭堡的初衷。其中一個典例是,當時來自花旗的行長辛邁豪制定的五年計劃,屢次無法在中資股東中獲得通過,時任行長辦公室高級顧問郭小平在2007年稱,他個人對於花旗改造由「充滿信心」到「沒有信心」。外資銀行在中國遭遇的「水土不服」,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在金融危機之後,歐美銀行面臨比較高的資本金補充壓力,甚至須償還巨額罰款,急需將資金回流本國,迫使其剝離不賺錢的業務,通過收縮中國網點和業務規模、內部整合或者轉讓出售等方式,集中核心業務投身核心戰場。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的退出,僅僅是金融市場的趨利行為,一些外資機構藉此再次「唱空中國」的論調更是無稽之談。
在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曹柱看來,拋售不是一步壞棋,他表示:「全球銀行都在削減非必須的持倉,不然這些銀行無法在核心業務上集中有限的資源。」
普華永道銀行與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梁國威認為,中國的發展環境總體非常穩定。過去幾年,有一些外資銀行在股票市場有拋售中資銀行股的行為,但這是自身資本需求所致。「前幾年歐美銀行受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衝擊比較大,有一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一些跨國銀行需要做資本補充,一些策略性的、投資型的整合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已經賺錢而且進一步增值空間有限,拋售是正常的做法。在中國這麼有機會、這麼有增長力的情況下,外資銀行都想進來做生意。」 浦發銀行前副行長、董事會秘書穆矢告訴記者,「經常有外資銀行的高管來拜訪,他們對中國市場非常看好,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越來越深,部分股權的轉讓、退出僅是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