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5日起,甘肅日報及「新甘肅」客戶端等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各媒體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並派出多路全媒體採訪小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故事,既深入反映全省人民生產生活的不斷改善,又充分展現隴原兒女不懈奮鬥的精神風貌,必將更加激勵我們堅定信心勇克難關、同心協力奔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
一個普通農家十餘年間的生活變化背後就是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變遷。
今年6月中旬,記者來到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老黨員韓懷清家,傾聽他們一家三代人普通又不普通的故事。
荔園堡村全景。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靜
群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09年6月7日,大雨。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老黨員韓懷清家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雨水落在了他的肩膀,臉上卻是最溫暖的笑容。
老人身體好不好,看病吃藥報銷嗎?孩子在哪裡上學?家裡用水用電方便嗎?收入怎麼樣?……客人與韓懷清並排坐在窯洞裡的沙發上,詢問家裡的情況,關切之情讓韓懷清一家人以後每次提起都心裡暖暖的。
這位客人正是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
荔園堡村街景。新甘肅記者李靜攝
11年過去了,一切都有了新變化。曾經因雨水而泥濘難行的土路已經變為寬闊平坦的硬化路;道路兩旁的田野裡,齊膝高的玉米濃綠健壯、長勢喜人;明媚的陽光下,大小囤子裡滿堆的玉米棒子閃爍著光芒,像一個個金色的「地標」,顯示著田野的收穫和日子的殷實。
來到韓懷清家,韓懷清兒媳婦康志芳帶領記者走進窯洞,窯洞內乾淨敞亮,一側牆壁上掛著三張照片,照片定格的正是2009年習近平和韓懷清一家在一起時的情景。
那一年,就在韓懷清家的窯洞裡,習近平問了很多、問得很細,從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到生產資料價格漲跌,從農村合作醫療落實到農業稅減免。當了解到糧食直補、教育「兩免一補」、農村合作醫療等多項政策已經讓群眾受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使玉米大幅增產等情況後,習近平很高興。
「總書記心裡裝著老區,裝著老區百姓。」韓懷清的兒子韓耀高接受採訪時說,「這些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扶持下,老區變化很大,荔園堡村變化也很大,群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村部。隴東報記者 俄少飛
荔園堡村舊貌換新顏
荔園堡村村史館裡有一張「大事記」——
2009年,荔園堡村被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2010年,建成金岔溝居民小區,安置農戶17戶;2011年,啟動實施南梁紅色小鎮建設工程;2013年,建成南梁紅色小鎮,安置農商戶197戶,村部建成並投入使用,新南二級公路建成通車;2014年,實施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
「這11年是荔園堡村發展最快的時間!」南梁鎮黨委書記鄂海峰說,得益於黨中央對老區的好政策,荔園堡村人均收入從2009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了2019年底的近萬元。
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道路一瞥。隴東報記者俄少飛
說起這些年來的變化,康志芳和韓耀高共同的感受是「快」——
老村子原來在葫蘆河東邊,拆遷了,很快就建成了南梁革命紀念館、「兩點一存」廣場、遊客服務中心,還搞了綠化、亮化、美化,成了4A級紅色旅遊景區,漂亮得很。
村民搬到了葫蘆河西邊,清一色兩層樓,水電暖齊全,上宅下店,這些年紅色旅遊好,村裡家家戶戶開商店、開餐館、開旅舍,日子越來越紅火。
河邊垃圾清理了,河堤進行了加固整修;村裡「三堆五亂」現象沒有了,擺上了垃圾箱,配上了垃圾清運車,莊前屋後、河邊路邊都栽上了樹、種上了花;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家家門口停的小汽車;村裡建起了村史館、生態廣場、農家影院、夕陽紅活動中心、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群眾生活越來越方便。
在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同時,村民們搞舍飼養羊,種地膜玉米和中藥材,到外面打工,到扶貧車間上班,增收的門路越來越多……
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文化廣場群眾休閒場景。隴東報記者俄少飛
韓耀高把家裡的土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種中藥材,自己在外面打工,每年土地流轉收入6100元,務工收入近3萬元。今年5月底,附近山莊鄉河堤工程開工,韓耀高在工地上打工,離家近,收入也有保障。
「村裡建立了協商民主議事制度,不論大事小事,大家商量著辦。現在村裡孝親敬老、鄰裡和睦,人人都有事幹,人人都想幹事,人人都想把日子過好哩。」康志芳說。
「大河有水小河滿。國家好了,一村一鄉才能大發展,一家一戶才能過上好日子。」荔園堡村原村支書範劉德說,這些年國家扶持政策多,支持革命老區發展,建設南梁紅色大景區,實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荔園堡發展遇上了好時候,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過好日子要感謝共產黨
「這幾年家裡添置了摩託車、電冰箱,電視已經是第三個了。」康志芳笑著說,「我公公學會了用手機上網,常常和孫子、親戚視頻通話,他說,現在日子真是好,不愁吃不愁穿,想和人見面拉話,都不用出門。」
康志芳告訴記者,她公公愛看《新聞聯播》,經常通過新聞了解全國各地的變化。「他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過好日子要感謝共產黨;這些年村裡變化大,群眾日子越來越好,他很希望習總書記能再到村裡看看。」
華池縣列寧學校學生英語課文朗讀。隴東報記者 俄少飛
最讓韓懷清高興的是,三個孫子相繼考上了大學,「這是一個莊戶人家最大的光榮」。
「大姐離開家上大學那天,爺爺哭了。」韓懷清的孫子韓高偉說,家裡能供出三個大學生很不容易,「是國家的助學政策,為我們減輕了負擔,幫助我們圓了大學夢。」
2018年8月,韓懷清老人因病離世。韓耀高說,父親吃了大半輩子苦,多虧黨的好政策,晚年終於過上了幸福順遂的生活。
如今,韓高偉已經讀大三了。他說:「習總書記說,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我一定要珍惜時光,勤奮讀書,練就過硬本領,努力為全家創造更好的生活,更要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華池縣列寧學校學生大課間活動——南梁腰鼓。隴東報記者 俄少飛
藍天白雲下的荔園堡,校園裡書聲琅琅,田野裡生機盎然,文化廣場上的人們幸福和滿足寫在臉上……
如今的荔園堡村人,正闊步走向幸福小康生活。(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蹇勇德 呂寶林 薛硯 安志鵬)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記者手記】
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
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等一系列好政策落地實施,讓一家人告別了貧苦的日子,喝上了乾淨水,用上了網際網路,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韓耀高、康志芳夫婦倆相信只要勤奮努力,收入不會差。扶貧先扶智,國家助學政策為韓懷清的三個孫子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他們正向著自己的夢想展翅高飛。
從韓懷清家到荔園堡村,從荔園堡村到整個南梁,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貧困山村變成了小城鎮,三代人趕上了好時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荔園堡採訪,眼前展現的是草長林茂、牛壯羊肥、谷豐藥香的美麗新畫卷,生機勃勃、充滿希望;時時刻刻感受到的是老區人民不等不靠、拼搏實幹、奮力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勁頭兒。
在荔園堡採訪,文明鄉風浸潤人心,精神扶貧為鄉村鑄魂。荔園堡村建立協商民主議事制度,村裡大事小事大家商量著辦。家家戶戶孝老愛親,鄰裡和睦。閒時,村民們鍛鍊跳舞、唱戲聽曲,人人臉上綻放著自信與幸福的笑容。
在荔園堡採訪,穿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最打動人心的是革命老區永不褪色的精神,最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帶領群眾改變貧困面貌、創造美好生活的不變初心。
葫蘆河水奔騰向前,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
END
原標題:《「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