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產業主要集中在美國,東亞地區以及歐洲國家,美國矽谷是晶片的發源地,至今仍然擁有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產業。具體而言美國在Fabless領域,全球市場份額達到了68%,代表性的企業有高通,英偉達;而在IDM企業中,美國企業佔據了46%的市場份額,代表企業就是英特爾和美光。在東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晶片企業是中國臺灣省的臺積電和韓國三星電子。
就晶片工藝製程而言,全球處於領先的企業是臺灣省的臺積電。韓國,美國企業已經在這場技術競賽中落伍。臺積電目前已經進入5nm研發階段,預計將會率先實現量產。製程上的優勢使臺積電獨攬了晶片代工市場的半壁江山,堪稱晶片市場的最大贏家,這一點從臺積電的市值位居全球晶片企業第一就可以看出。臺積電的最新市值為2763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的英特爾的2521億美元市值。
當然臺灣並不只有臺積電一家晶片企業,聯發科在這個市場也是成名已久,最新的數字顯示,聯發科(MTK)已經擠掉高通,成為中國移動處理器市場最大的供應商。除了聯發科,臺灣省還有兩家企業躋身全球晶片設計企業十強,分別是聯詠和瑞昱。由於臺灣晶片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加上擁有完整的材料,設計,晶圓製造,封測上下遊產業體系,所以臺灣也被稱為「矽島」。
臺灣省晶片產業如此發達,臺積電的風頭甚至蓋過了韓國的三星電子以及美國英特爾,按說臺灣的人均收入應該不低才對。不過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臺灣省的人均GDP只2.5萬美元,在亞洲四小龍經濟體中敬陪末座。數據顯示,2018年,新加坡的人均GDP為6.46萬美元,香港為4.87萬美元,韓國為3.14萬美元。
臺灣省至今落後於其它3個經濟體的原因比較複雜。首先就規模而言,新加坡和香港地區都只有一個城市,都市化水平較高,跟臺灣沒有可比性。而韓國人口5100多萬,臺灣省2350萬人,兩地在半導體,顯示面板等產業領域存在競爭關係。韓國在產業布局上,發展出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除了電子工業,韓國在汽車,機械,造船,石化,核電設備等領域都有非常強的競爭力。相比之下,臺灣省產業體系比較單一,沒有自己的重工業體系。
其次韓國企業以大企業,企業集團居多,擁有許多世界知名品牌,而臺灣省主要以代工產業為主,臺灣最大的幾家世界500強企業包括鴻海集團(富士康母公司),和碩,廣達全部是代工企業,除了個別企業像臺積電外,大部分企業利潤微薄。鴻海集團去年營收1756億美元,淨利潤42億美元,淨利潤率只有2.4%,而三星電子的淨利潤率是18%,代工和品牌企業的差距一目了然。
臺積電雖然實力非常強,不過環顧臺灣省,這樣優秀的企業還是太少,難以改變臺灣代工之島的事實,因此主要產業基本處於價值鏈的末端,而研發,設計等價值鏈的上遊環節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中,如果這樣的現狀不改變,臺灣省的人均收入想要提高是非常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