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十二怒漢》這部電影,就一定繞不開陪審團制度。
以電影的表現手法,以及劇本的精彩程度來看,這毋庸置疑是一部好電影。
但是,它同時也讓我更深地思考陪審團制度,因為這項制度對於個人本身素養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從電影的表現手法說起。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製作的一部黑白電影,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瑞吉諾·羅斯(Reginald Rose)編劇,亨利·方達、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等人主演。 [1] 影片於1957年4月1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裡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這部影片有幾個不同尋常的特點:
1、他開創了單個場景製作整部影片的先河。
2、他高度集中地展現了人文精神。
3、劇本的精妙構思成為經典,以至於後來多個國家的導演致敬翻拍。
影片的活動空間,僅是一間會議室,以及室內的兩個衛生間。
十二個陪審員在封閉的空間內,必須討論出一致的判斷結果才能夠結束工作。
這樣就巧妙地將衝突集中起來,每個角色之間避無可避,他們真實的樣子被完全暴露在前。
但同時又要考慮到螢屏前的觀眾不會被這種封閉的陣仗「嚇退」,所以劇情在緊湊的討論之中,插入了很多小插曲。
比如,悶熱時的開窗,人物離開座位走動,個人的私心與情緒,閒聊,以及風扇打不開,或者下雨了著急去關窗戶……
仿佛電影整個故事是一顆被過分放大的沙粒,鏡頭仿佛顯微鏡,上述那些被過分放大的、看似無聊的插曲,就像沙粒上面的色彩,足以引人注意。
恰是這一道注意,使得本會令人窒息的渺小,變得生動起來,讓人們能從悶絕的談論氛圍中暫時透一口氣。
這是這部電影對於情節節奏把控方面,尤其令人稱快的地方。
肥而不膩,恰到好處。
其次,是關於影片的細節,處理得非常自然且細膩。
整部影片堪稱「細節狂魔」。
對於每個人物的性格,從一而終一貫到底。
對於人物的性格,他們的職業、出身對他們人格形成的影響,體現在每一次的爭執與討論之中,且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十分鮮明,沒有一個角色是可被直接忽略的。
劇情一直在強調這個封閉的狹小的空間內,悶熱的狀況始終沒有緩解,打不開的風扇仿佛也給室內加了溫度,更隨著討論熱度的提升,十二個陪審員個個熱到汗水滲透襯衣。
在這樣的場景下,五號陪審員曾與四號陪審員有過一段對話,五號問他怎麼不出汗,四號陪審員說自己從不出汗。
可是後來,當第一個提出「合理的懷疑」的八號,向四號詢問他是否記得前天看過的電影是什麼時,四號竟然流汗了。
如果說影片中八號陪審員是理智冷靜的代表,那麼三號陪審員就顯得亢奮很多。
三號與八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且形成一個有趣的對立,即八號最冷靜且是第一個投票「無罪」的人,而三號則是最暴躁且是最後一個放棄「有罪」選票的人。
影片結尾處,三號與八號是最後離開討論室的,八號很體諒地將三號的衣服遞給他。
我想這恰恰體現了兩種極端意見之間的相互尊重。
國外有關人文方面的電影,總會飄著這樣的意境:
「我不贊同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十二個陪審員,磕磕絆絆,最終達成了這樣的意境。
這部影片中,最理智的八號,是一位建築師。而與他幾乎一樣理智冷靜的,是四號陪審員,他是一名股票經紀人。
毋庸置疑,八號陪審員是十二人中最值得尊敬的人物。
在我眼中,四號陪審員同樣可敬,他與八號一樣,始終沒有被偏見和情緒衝昏頭腦,並且一直保持著獨立的思考。
對於與四號站在同一邊的陪審員,他也沒有站隊結派,相比而言,三號的結派意識似乎過於濃厚,如以下三號與四號的對話,是當八號說三號是虐待狂,且兩邊投票持平之後:
三號:你覺得如何呢?現在是平分,令人跌破眼鏡吧?
四號:沒錯。
三號:那個叫什麼來著的高個兒,想要引我上鉤時,但那無法證明任何事,他為什麼要說我想替天行道,還罵我虐待狂?誰敢不順他的心,就會被他狠狠地修理一頓,他只是想引我上鉤。
四號:他做的太好了。
在整部電影當中,四號始終站在中立位,甚至對於八號表現出一種無聲的支持,他全程沒有一句情緒化的話語,並且在老者九號陪審員提出目擊女士視力不好的質疑之後,四號改變了自己的選擇,理由依舊冷靜理智:
」因為我擁有了合理的懷疑。「
表面上看,三號和八號形成一正一反的鮮明對比。
在我看來,四號與八號的角逐,是兩股很爭氣的力量,為陪審制度正名而爭氣。
他們在各自的位置上,不放棄直面問題,保有了作為陪審員的寶貴的品質。
四號與八號是可堪作為陪審員的優秀人選。
還有更多有關細節的展示,比如當一回合眾人關於貧民窟孩子的討論,顯然刺痛了五號陪審員的心,因為他來自貧民窟。
同時五號陪審員也為同為貧民窟出身的嫌疑人男孩,做出了有力的合理懷疑的依據。
鐘錶匠十一號陪審員,不愧是匠人,有哲學家氣質,講話總是直指深刻含義,十一號有兩段精彩的講話如下:
我們會來這裡,不是來吵架的,我們肩負著重責大任,我一直覺得,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優點,我們被通知來到這裡,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做出什麼樣的判決,我們都拿不到好處,也沒有損失,那就是我們的國家能這麼強大的原因,我們不應該把這件事,跟私人的感覺扯上關係,謝謝!
鐘錶匠是第一個提出不要將私人感覺牽扯進來的人。
後來還有鐘錶匠對七號,一個推銷員進行質詢的一段話,我已截圖貼在下面。
還有那個立場永遠不明確的十二號陪審員,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知道。」在一開始的討論中,他有過很多次玩笑調侃,以及同三號陪審員玩起了遊戲。
十號陪審員是一個被偏見捆綁的老頭,且很久不能從自己的偏見當中走出來。
一號陪審員是個優秀的調解人,不愧為做過校足球教練的。
二號陪審員熱心友好,為了緩和氣氛,主動尋問大家要不要吃喉糖。
類似的對人物性格的細節表現充滿了整個劇情,這也是這部電影令人稱道之處。
最後,在寓意方面。
對於每個陪審員來說,這是具有不同尋常意義的一次陪審,影片結尾的雨過天晴,陪審人員各自離開,他們本來並不相識,因為一次陪審機會而坐在一起。
從悶熱的討論,到雨過天晴,陪審應像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擁有合理的懷疑並且冷靜客觀的分析案情,是每個擁有陪審權利的公民都應具備的品質。
總之,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充滿思辨的經典影片,值得反覆品味。
-END-
作者簡介:愛看電影的御姐~凡子溪,微信公眾號同名,立志做個閱片無數的人,請你見證自由影評人的成長之路!
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