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影視行業逐漸成為熱門投資領域,數據分析成為支持投資決策的要素之一。艾漫數據剛剛成立兩年,致力於影視行業數據與決策分析的深耕細作,不僅具備專業數據分析領域的專家團隊,更通過7*24小時的數據抓取建立了科學龐大的數據信息。在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艾漫數據向業界展示了公司數據分析的基本框架,並邀請業界極具實戰經驗的精英們,共同研討了在影視項目投資中需要重點考量的各個環節。以下是活動回顧。
電影市場還處在「拍腦門」的時代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2015年的電影市場的情況,到了2015年的年底,總共票房達到了440億,同比增長48.7%,同期北美的市場增量只有7%。到2015年的年底業內人士也比較樂觀的預估說2016年大概票房能達到100億美金以上,在2016年的Q1第一季度我們票房達到了144億,比上一年同期高出了50%,2015年的第一季度是96億。
隨著我們電影市場的不斷蓬勃,每年新增的影院數和屏幕數也在穩步的增長,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影院數量達到了6000家,銀幕數達到了31000多塊。如此繁榮的電影市場後面蘊藏著很大的風險,我們看一下近三年來國產的影片一共有915部,這其中過億的影片只有117部,佔了所有國產電影的15%的份額,但是這117部所產生的票房有485個億,也就是說另外800部影片它們總共產生了75億的票房,平均每部影片是900萬的產出,這個情況下面很多影片就出現了一日遊,在院線上了一天就下去了,甚至出現零票房的,造成投資者的投資血本無歸。
也許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這麼火的電影市場為什麼有這麼多失敗的項目?我們看一下目前現在市場的現狀。瘋狂的搶購IP,造成IP價格居高不下。再有就是題材跟風,還有就是臆斷觀眾的口味。種種跡象表明目前我們的電影市場還處在一個「拍腦門」的時代。
我們怎麼樣來規避掉這個問題呢?首先作為投資機構,我們要積極的擁抱和使用大數據,其實作為一個投資方來講,在投這個電影之前,他心裏面的初衷是想投一個好電影。好電影怎麼來的?好電影不是「拍」出來的,應該用數據算出來的。我之所以說電影不是「拍」出來的,是指電影不是拍腦門拍出來的,一定要用數據去算。
電影投資的「八字」
電影投資的八字我們應該怎麼算呢?
1. 我們會從IP入手,IP會從IP的類型,比如說是小說、動漫還是遊戲,再有就是自己擁有了這個熱度,還有粉絲的數量,從這些情況入手。
2. 會從題材入手,看類似的題材在過往的幾年歷史票房的表現怎麼樣,以及在未來的趨勢,走上升還是走下降的趨勢。
3. 可以對主創,主創涉及到導演、製片、編劇等等,我們主要對他歷史作品的表現還有票房的表現以及市場的口碑做一個回歸的數據分析。
4. 從演員的角度來算這部電影,除了算演員歷史的票房貢獻,還有票房號召力,以及他在市場的口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參數要看他粉絲的活躍度和粉絲的特質。另外看粉絲在電影票房轉化率是怎樣的。
5. 從影片的屬性上面入手,影片的屬性會涉及到製片公司、發行公司和營銷公司。
6. 最重要的一環是檔期,檔期從影片類型、商業性的契合度上面分析,還有同類影片不同檔期的票房容量。
作為影視投資角度來講,我投了這個項目最想知道的是,我能不能賺錢,能賺錢,能賺多少錢,或者能不能保本。這種我們完全也可以做一個對未來地預測,這會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做票房預測。
說到票房預測相信在座的都有一個感受,一提到票房預測大家會想這個票房預測準還是不準?其實準和不準有一個關鍵的原因,你這個測算模型上面有沒有涵蓋足夠多的變量以及這個變量積累的歷史數據。如果具備這種足夠多的變量和歷史數據的積累,測算出來的模型是要相對接近實際數值的,而且它的可信度比「拍腦門」拍出來的要可信得多。
大家可能會想,為什麼現象級影片和爆款的影片大家預測票房預測不準。其實票房預測主要是看放大常態的對象,合理的提升ROI(投資回報率)。這個爆款影片和現象級的影片之所以票房看不準,因為多個變量同時在共振,產生的ROI是非理性的,也是非常規的。
電影票房預測的先行者谷歌,他們的測算方式通過搜尋引擎的搜索數據做線性回歸,這樣可以為一部影片在上映前一周、前一個月提供票房預測,這個票房預測值很難對投資階段的風控起到指導性的作用,而且這個算法也有一定的弊端,通過搜尋引擎和IP的參數來計算,忽略了剛才我們所提到的給電影算八字的六大因素:IP類型、主創團隊、題材、演員,等等,勢必導致所測算出來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偏差。
經過近五年數據磨合和整個技術不斷地改進,艾漫數據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結合行業的小數據,加上機器算法學習的基礎之上融入了這個領域專家的知識。我們票房預測採用分階段的模型,大家知道在項目立項開始的時候,我們通過IP的屬性還有其他因素測算出這個電影如果上映它首周末票房的極限值,這時候也是人群最大化的時候。隨著發行方的確認,我們繼續給出更進一步的票房區間,因為不同發行方對於票房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到了營銷階段,營銷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潛在的觀影人群知道這個電影,走進影院,這時候票房會進一步緊縮。我們整個的過程是對票房預測分階段的方法。
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如果做風險控制一定要是一個全過程的,從一開始投資開始,一直到後續的發行、宣傳、電影院線的播放,整個這樣的過程。到最後上映的前一段時間我們可以估出票房,對常態的影片可以估計出總票房出來。有一類電影上映之後口碑爆棚,造成票房上揚,這類影片稱之為票房的黑馬。
我們通過票房預測的技術,會給投資人在投資風控環節,給他一個基礎型的數據建議,你投這部影片在不同金額的情況下面你的保本概率有多大,賺錢概率有多大,這樣就把整個的投資作為了非常量化的一個指標。
我們給電影算八字也好或者預測它的未來也好,這些東西我們如果純「拍腦門」來算,沒有問題。但真正用海量大數據來算,必須要有堅實的數據平臺的基礎和一些數據積累。
艾漫主要是擅長於在自然語言、大數據理解這部分,我們擁有自主的智慧財產權,還有很多的核心技術。艾漫是2012年成立的,至今我們歷史數據涵蓋了從2010年到現在的,大概有七個億的用戶數據,精準畫像的用戶超過1.3個億。這些數據怎麼來?通過7×24小時對99.9%的娛樂媒體進行抓取,娛樂媒體包括新聞網站、社交媒體、SNS社區等等。
我們自己也推出了泛娛樂的大數據平臺,它在最底層把所有海量數據通過我們的技術逐步推送到業務應用層,在業務應用層我們也推出了自己的平臺,影視投資風控平臺,這個平臺主要就是給投資基金做投資影視項目的時候做風險評估用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影視投資的ROI。在這個風控平臺上面我們首先有項目評估,通過大數據做項目平臺,還有對製片團隊和製作公司做徵信服務。第三個我們會把優質資金和優質項目做對接。再有一個,通過大數據的技術,實時跟蹤整個項目執行過程中的風險點。也就是說投資人如果投這個項目,一開始投錢開始,拿到風險控制的指標,還有就是整個執行過程中也可以牢牢的掌握這個項目的風險點。
「百部佳片計劃」是我們在影視投資風控平臺上面推出的第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旨在為投資人找到優質的項目,我們的影視風控平臺是要有一千億的資本入駐和五千家影視項目入駐進來,同時我們會對項目執行過程當中做團隊對接和廣告交易的這樣的服務。
「百部佳片計劃」我們給它提供全鏈條的保障,這個項目上到這個平臺之後,他們既要有艾漫的數據風險評估,又有投資機構,還有製片方、承制公司、宣發公司,還有一些法律事務所來做法律諮詢和保障。另外我們還有會在網絡大電影上面率先引入成片擔保的機制。還有我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面找到大家想找的藝人以及廣告商想找的代言人,整個全鏈條的服務。
針對這個「百部佳片計劃」我們設了兩個孵化池,一個是院線電影的,投資額在兩千萬到一個億之間,不含宣發費用的。還有網絡大電影,投資額度在一百萬到五百萬之間。
通過「百部佳片計劃」的平臺,很快的讓投資人看到優質的項目,優質的項目也很快的展現在投資人的面前。其實講到這,電影是一門藝術,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表達,但是電影也是一個控制風險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