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20多歲的潦倒少女和12歲的天才少爺,有可能建立深厚的友誼嗎?電影《如晴天,似雨天》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如晴天,似雨天》上映於2014年。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夏天,貧窮女生埃莉諾為了生計給一名12歲的富裕之家的音樂神童雷吉當臨時保姆,兩人在相處中增進了解、找到自我。
影片敘事娓娓道來,沒有好萊塢式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正是這樣平靜的、在耳邊如傾如訴般的敘事風格,令許多人在觀影結束後,回味無窮。這是一部很適合在夏天看的電影,它能清掃夏日的煩悶。
看完這部電影後,沉澱了兩三天,時而想起某個劇情,越咀嚼越有味,更加認定這是一部好電影。我將從敘事手法和人物塑造、音樂效果、主題表達三個方面記錄這部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向你推薦這部小眾的優秀影片。
兩個主人公的出場,導演安排了同一生活情節——起床。同一情節,不同場景,凸顯兩人迥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性格。
男孩起床,平靜從容,女僕給他披上外衣,然後沐浴,到餐廳吃早餐。
女孩起床,頭髮凌亂,她打電話給好友,打探一夜未歸的男友的下落。
男孩的房間整潔乾淨,一看就是富裕之家。女孩床鋪凌亂,床邊雜亂堆積著生活物品。一個富裕,一個落魄,對比顯而易見。有趣的是,兩個房間都有攤開的書本。同樣愛看書的人,容易有相同的聊天話題。這為他們之後一拍即合埋下伏筆。
原本八竿子打不著一處的兩個人,因為一個巧合相遇了。兩條平行線的交點,正是電影故事的開始。
女孩埃莉諾與男友分手、被解僱、無處可去,正好有朋友提供了工作渠道。男孩的保姆離職,女僕要返家看望女兒,媽媽即將去北京陪丈夫,她要給兒子找臨時保姆。
因緣際會,埃莉諾一次面試就被錄用。她拖著從朋友家出來的行李箱,住進了這座宮殿般的房子,即將照顧一個素未謀面的12歲男孩。兩個人的故事帷幕就此拉開。
而兩人過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發觀眾的好奇,這樣的兩個人,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兩個人物設定很有意思,他們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生活狀態和性格。這樣的"不相符",導致照顧方向的轉置。
12歲的雷吉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聯想前段時間,《清平樂》的演員邊程在直播中懟搭戲女演員被眾人指責的事情,雷吉的人物設定告訴我們:成熟,從來與年齡無關。
我們常說,溫柔是成熟的標誌之一。雷吉正有著這樣的溫柔。整部影片看下來,幾乎沒有見到他大聲說話、發脾氣的情節。
他理解身邊的人。他知道司機有一個生病的小女兒,所以即使他不用司機,也沒解僱他。女僕喜歡獨自在廚房吃飯,埃莉諾起初不解,雷吉告訴她不要用自己的想法約束別人。
但理解他人的雷吉並沒有被理解。媽媽自作主張替他安排不喜歡的夏令營。女僕做飯會偷偷下一點牛肉湯,而他不愛吃肉。他心裡不喜,但也耐心接納。
他還懂得用"特殊手段"處理事情。他用錢買通司機,跟媽媽隱瞞自己步行回家。不去夏令營,他給負責點名的人開了一張支票。他行雲流水地做著這些事,神色平靜,早已習慣。
才12歲的他,仿佛已有30歲的心境。埃莉諾正好相反,她20多歲,生活落魄,母親也不歡迎她回家。前男友不斷打電話騷擾,見面時兩人爭吵被雷吉看到。去醫院看望重病的父親,埃莉諾壓抑不住痛哭。
卸下年齡的偽裝,埃莉諾其實就是個10歲的無助女孩,現實的生活壓著她喘息不得。
這樣年齡與狀態相反的兩人相遇了,原本應是埃莉諾照顧雷吉,反而成了雷吉在照顧埃莉諾。在影片中,雷吉數次問埃莉諾餓了嗎,請她去昂貴的餐廳吃飯。早上雷吉還會幫埃莉諾準備咖啡和早餐。
兩個人照顧身份的倒置,不僅不勉強,反而很自然。這是因為他們在相互了解中逐漸親近,並且彼此理解。
雷吉像小大人一樣問埃莉諾的家人的前男友的情況。他雖然答不上話,但是他靜靜地聆聽。埃莉諾也沒有把雷吉當成一般小孩,而是平等交流。她會告訴雷吉:如果一個人不好好珍惜你,也就不配得到你。
雷吉也會跟埃莉諾說自己的心裡話,他認為"藝術已死"。從一個小孩嘴裡聽到"藝術已死",我感到他很深的孤獨。這些話,遇見埃莉諾以前,他從來都沒有傾訴對象。
通過無芥蒂的聊天,兩顆孤獨的心相互靠近。因為理解,成年人埃莉諾在孩子雷吉面前放下防備,而早熟的雷吉會像大男孩一樣憐惜埃莉諾。
優秀的電影和插曲往往有相得益彰的作用。如電影《曾經》和《再次出發》這兩部關於音樂和夢想的電影,大量歌曲的演繹,推動情節發展,帶動觀眾的情緒。美劇《大小謊言》中穿插的歌曲,也很好地起到渲染氛圍和情緒的作用。在電影結束後,回聽影視插曲,還能撩撥起觀影時的悸動。
前面提到的影視劇,插曲都有歌詞。有歌詞的歌曲直抒胸臆,給聽眾的想像留白就顯得小了。相反,在《如晴天,似雨天》中,插曲是沒有歌詞的純音樂,反而能帶來無盡遐思。既符合影片安靜如水的敘事風格,也貼合夏季慵懶的心境。
影片中,男孩雷吉三次拉動大提琴。在我看來,三次演奏,意義不同。
埃莉諾第一次見到雷吉,是在音樂教室,雷吉拉大提琴,沉醉其中。曾經有過音樂經歷的埃莉諾被勾起回憶,眼眶溼潤,同時她也被這個年紀小但造詣深的男孩打動。
第二次是在男孩家中沒有水的泳池。那時埃莉諾臉上有了笑容,他們聊到遊泳池和遊泳,埃莉諾說以後會教雷吉遊泳。接著在音樂會上,埃莉諾再一次聽得感動。
第三次音樂響起,發生在離別之後。雷吉重新拉動大提琴,收到雷吉送的禮物的埃莉諾,也在家門口吹響同一個音樂斷章。不同時空裡,他們通過音樂隔空交流。
好的插曲,能為電影增色。好的電影情節,也讓插曲承載飽滿的情緒。《如晴天,似雨天》,既是電影名字,也是雷吉所譜曲子的名字。每次聽到這首曲子,都會回憶起,某個夏日,身份懸殊的少女和男孩之間的友情故事。
兩個陌生人,如何開始一段友誼?電影告訴我們,從聊天開始。第一次見面,埃莉諾接雷吉放學,兩人步行回家。他們握手認識,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整部電影下來,他們經常聊天,一人說話時,另一人就認真傾聽。或許是有相同的愛好天性,他們能理解對方。
在另一部經典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中,男女主人公在火車上邂逅,兩個人一路聊天,彼此理解,摩擦出情感的火花。兩個人相處,如果沒有聊天打底,就無法揭去陌生的面紗。在聊天中,解了對方的悶,而自己也在訴說心裡話時,逐漸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
埃莉諾和雷吉有年齡差,但兩人交流起來沒有代溝,十分自然融洽。真正的友誼,能夠跨越年齡和階級。另一部感人電影《觸不可及》中,富豪白人和窮困的黑人護工,也是在相處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遠超"主僕"的關係。《綠皮書》中的"黑白"友誼也令人動容。
我想他們能夠發展出真摯友情的原因,很重要一點在於,故事中的兩個人都沒有過分在乎身份。如果一個人,過分在乎自己的身份,對對方是看重或看輕,導致產生輕視或小心翼翼的心理,都不利於友誼的發展。
《如晴天,似雨天》雖然不出名,但也是一部優秀的小眾文藝片。這部電影從導演(也是編劇)構思,到真正面世,前後竟耗費了幾年時間。原因是,一開始沒有投資方願意投資這部情節平淡的電影。導演改了一個戲劇化的情節,被妻子阻止:如果你要這麼改,就不要叫這個名字了。最後導演遵循本心,沒有改變情節。
幸運的是,後來他找到投資方,電影才能成功出現。而觀眾的一致好評更是證明了當初導演的堅持是對的。優秀的作品的背後,不僅有創作者的良苦用心,還有他們的堅持和初心。
廖一梅在《柔軟》裡寫道:"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對埃莉諾和雷吉來說,這個夏日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了解的人。雖然不過是陪伴了短短幾個月,但已經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