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裡,南北跨度1700公裡,常住人口2500多萬人,可謂地廣人稀。為了切實解決邊遠地區農牧民的訴累,2016年5月,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為全區各級法院配備了84輛巡迴審判車,所有車輛具有在車內開庭、庭審現場錄製、製作法律文書、遠程籤章等辦公設施,每一輛審判車就是一輛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移動巡迴審判法庭。
4年來,一輛輛巡迴審判車盤旋在山腰、穿梭在草地、跨越過泥沼,在北疆大地上寫下了一個個關於公平正義的故事。
一輛巡迴審判車 一個莊嚴的法庭
在內蒙古,有人瞭望遠方是茫茫沙漠,有人抬頭所見是千裡草原,但所有人對於法律的期待和需要是別無二致的。為了把公平正義送到每一個角落、把訴訟服務覆蓋到每一片土地,也為了切實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自治區各級法院的幹警們曾背上國徽縱馬在草原上奔波,也曾帶著文書騎上「突突突」(跨鬥摩託)跑遍村屯的條條小道,將「草原法庭」「馬背法庭」「田間法庭」帶給每一位百姓。
2016年5月,84輛巡迴審判車的加入為我區各級法院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帶著「法官多跑腿,群眾少跑路」的信念,巡迴審判車載著囑託、期待和使命,走過北疆的每一個角落,將法治的陽光播撒在我區各族人民的心中。
冬日的扎魯特草原,白雪皚皚,碧空如洗。近日,通遼市扎魯特旗巴雅爾圖胡碩法庭的幹警們,開著巡迴審判車,前往距法庭100公裡以外的牧民白某的牧鋪進行巡迴審判。在審理原告烏某訴被告白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中,法官通過與被告的電話溝通了解到被告白某因交通事故導致頭部和鎖骨受傷,行動不便不能到法庭參加庭審。經過法官與原告溝通後決定以巡迴審判的形式審理本案。
在調解過程中,法官根據被告的身體狀況、償還能力,以及原告能夠接受緩期分期償還的情況,對該案進行了細心調解,最終原被告雙方達成了分期償還借款的調解協議。在場群眾對法庭考慮被告身體情況進行巡迴審判的工作讚不絕口。被告的親屬更是激動地說:「法官能夠到我們家門口服務真是沒有想到啊,我們一定會按照調解約定的時間按時履行還款義務的」。在本次巡迴過程中,法庭還完成了另一起案件的巡迴調解,並送達了三起案件的開庭傳票等法律文書。
截至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99輛巡迴審判車,累計行駛了430多萬公裡的距離。奮鬥在巡迴審判一線的幹警們,用沉甸甸的數字和一顆赤誠的心,撫去了老百姓們心中對「打官司難」的憂慮,也照亮了北部邊疆的法治之路。
一場雙語審判 一次暖心的溝通
內蒙古是邊疆民族地區,有些在草原深處生活了一輩子的老牧民甚至一句漢語都聽不懂,但各族人民對法律的迫切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始終是一致的。
自治區各級法院深入貫徹司法為民理念,不斷強化雙語法官培養力度,積極通過巡迴審判化解矛盾,真正做到定分止爭、平訴息訴。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刀圖嘎查將一片草牧場流轉給了億利集團公司,但承包合同中未對土地之上種植的甘草進行約定。當地農牧民多年來一直靠採挖草牧場的甘草來獲取收益,後因億利集團公司在其承包的土地之上種植胡楊林,雙方產生了糾紛。
杭錦旗法院旅遊巡迴審判點的雙語法官了解這起案件後,經調查發現案件的關鍵點是當地農牧民對「流轉」和「轉包」這兩個不同性質概念認識的模糊。為了讓農牧民更好地理解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等法律規定,法官用蒙古族語言為他們詳細講解原本深奧生澀的法律條文,並對農牧民的疑惑一一進行了解答。之後,法官又邀請企業和農牧民代表來到法庭面對面進行交流,耐心對雙方進行疏導調解、釋法明理。最終,雙方對土地流轉合同中的權利與義務問題、土地草原屬性不能隨意改變的問題等都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並主動表示會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這起多年的草牧場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也隨之化解。
雙語審判和巡迴審判的強力配合,不僅能夠保障審判活動的順利開展,也讓少數民族當事人感受到了更人性化、更便捷、更清晰易懂的公平正義。2010年,自治區高院集中人力編寫了80萬字的蒙文版《蒙漢雙語法官培訓教材》,並於2017年更新改版。今年8月16日,《漢蒙法律實用大詞典》的出版發行,更是極大促進蒙漢法律術語使用的規範化、標準化,為我區各級法院進行雙語審判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路跋山涉水 一顆普法的初心
普法宣傳是法院工作的重要一環,而鮮活的案例是最好的普法素材。近日,烏海市烏達區人民法院就將巡迴審判車開進了社區,以公開庭審的方式現場審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儘管是入冬以來最冷的日子,很多社區居民還是早早地就趕來旁聽庭審了。庭審期間,居民們圍坐在巡迴審判車旁,認真旁聽,時不時還小聲和身邊人交流觀點。
庭審結束後,居民們立馬把法官圍住,爭先恐後地向法官提問。主審法官耐心回答了大家關於民間借貸訴訟程序、借貸本人申請資格、受法律保護的償還期限等問題,並結合自己多年的審判經驗語重心長地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貪圖高利息、不要輕易外藉資金,在借款時更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居民們紛紛表示這一次的庭審讓自己受益匪淺。
類似的事例在我區各地還有很多。今年8月,固陽縣人民法院的一位法官發現自己承辦的兩起案件中的兩位當事人同屬於一個自然村。考慮到兩位當事人均已年近古稀,且地處偏遠,法官決定開展巡迴審判,把法律服務送到老百姓身邊。「你們要能下來就太好了,我和我弟(另一案的被告)一個腿疼、一個眼花,真要去縣裡開庭,路上來回就是個麻煩。」接到下鄉開庭通知的劉某在電話裡激動地說。
庭審當天,法官與書記員駕駛著巡迴審判車輛來到當事人所屬的自然村中,打掃院落,架設裝備,懸掛國徽、條幅。在布置法庭的過程中,就有不少村民駐足圍觀,村委會幹部聞訊也趕來旁聽。這兩起案件都是農村常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庭審現場成為了一次實地的普法教育宣講。庭審結束後,法官又來到附近的商鋪,向過往行人發放民法典普法宣傳單,進一步擴大此行的普法效果。
一路跋山涉水,巡迴審判車轟鳴駛過,帶來的是正義的聲音和關切的話語,回應的是百姓心中久久的期盼。在建設法治內蒙古的徵程中,越來越多的巡迴審判車將開進牧野鄉村,為那裡的百姓帶去公平和希望。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 帥政 通訊員 車曉梅
微博、快手:北疆法聲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平陽光、企鵝號、網易號:內蒙古高院
抖音號: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網站:nmgfy.chinacourt.org
原標題:《巡迴法庭「開」到百姓家門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