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小雪後的銅仁城,初冬顯得寒意料峭。似乎又到了起床要靠勇氣的時刻。這時,格外想念家鄉冬天無雪,依然穿著短袖、享受豔陽高照的生活。更懷念的是,想喝一杯家鄉的糖水,暖下五臟六腑。
哈哈,聽到「糖水」二字,貴州的小夥伴們是不是頭頂有無數問號飄過?糖水是什麼東東,糖+水?還是啥子?在兩廣地區,糖水其實是一種傳統,更是一份情懷,那裡有著濃濃的地域文化和鄉愁。是一份吃進肚子甜在心間的美食享受。我的家鄉——廣西防城港,糖水更是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說,糖水在古代本是王公貴族的養生小食,在宋朝之後流傳到民間,並逐漸形成了百姓的飲食習慣。糖水在兩廣地區、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非常流行。當地的人們,一年四季都會喝糖水。而廣西是糖水的起源地之一,這裡的糖水追求「潤」,滋潤身心,健康養生。所以多採用山草藥、天然食材,只用水和糖為配料烹調糖水。方法基本用煮,時間不會很長,儘量保持食材原有的形狀和樣子。煮出來的糖水,質樸天然,甜潤健康,很適合餐後食用。
記得在老家時,小的時候媽媽很喜歡在餐後給我們煮點糖水宵夜。有時是玉米糖水,有時是紅薯(蕃薯)糖水。尤其夏季,天氣炎熱,人也跟著煩躁起來了。此時,最適合喝碗糖水滋潤下了。帶皮的冬瓜燉糖水,或是喝杯雷公根都是極好的敗火好物。有時,不在屋裡煮糖水,全家人到老街逛一下,順便吃上一碗質樸又親切的糖水,一口一口都是老防城港的味道。
受飲食習慣的影響,直至來銅仁生活十餘年,我依然還保持著做糖水和吃糖水的習慣。比如,周末有時在家,便拿出網購的黑涼粉煮上一盤,加上溫開水兌好的糖水,倒進涼卻切塊的黑涼粉中,再配上冰涼的西瓜、撒上可口的涼粉伴侶等,輕輕舀起一口,哇,太贊了!完美地詮釋了何為「透心涼心飛揚」。
打開記憶的閘門,家鄉的糖水有豆腐花、豬肚果、槐花、黑涼粉等等。無論哪時走到街頭巷尾的糖水攤,都能看到不少小哥哥小姐姐們輕輕落座,吆喝一聲:「老闆,來碗糖水」。
豆腐花,也叫豆腐腦。與銅仁城不同,這邊的小夥伴多喜歡豆腐花是鹹的,甚至會加上當地特色辣椒等佐料。家鄉小夥伴則妥妥地表示:豆腐花明明是甜的糖水嘛。在老家,豆腐花主要是做好的豆腐,淋上調製的黃糖水,超級可口,夏日必備。每當聽到銅仁城裡那一聲聲抑揚頓挫的「豆腐腦,新鮮的豆腐腦」,關於家鄉豆腐花糖水的記憶立馬就湧現出來。
簡單來說,是大米漿混入泡軟的槐花,米漿煮成糊,最後把糊漏進水裡即可。作為糖水攤很常見的「黃金貴族」,此物入口滑爽回味甘甜,配黃糖水吃,滿口留香。還有清熱降火功效。尤其是顏值較高,很受小女生們青睞。
老家的豬肚果,一直成了糾結我的謎團。老家的豬肚果,與銅仁這邊的神仙豆腐特別像,但不知道是否為同一樣。豬肚果是用豬肚木的葉子製作而成,隨後加糖水吃。吃起來碧綠嫩滑的成品,有點像果凍,口感很爽滑。如果不加糖吃,豬肚果有點酸酸的,所以都會配上黃糖水,吃起酸酸甜甜,很開胃。關於豬肚果,我還有段深刻的記憶。那是讀小學時,記得一年級第一次吃到校門口小賣部五毛錢一碗的豬肚果,很是驚豔。原來居然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幾個同學偷偷看了老闆擺在店內的豬肚果葉子,以為放學途中遇到的路旁野草就是,便骨碌碌扯了一堆葉子帶回家,結果肯定是鬧了笑話……這段趣事,多年後還常被長輩提起。由此可見,作為糖水界的「小饞貓」,回家不吃上一份豬肚果,那真不能算是回到了家。
其實就是燒仙草,現代工藝讓植物仙草換了樣子,卻依舊保留了固有香味及清涼本性。黑涼粉比白涼粉的味道更好。一般和白涼粉或其他東西混搭來吃。二者交融,白黑相擁,更顯得白涼粉晶瑩剔透。
這算是最家常的糖水了。把玉米脫殼加水熬製,放糖食用。煮好後的玉米香氣撲鼻而來,很有嚼勁,是鍛鍊腮幫子的物什。
說起糖水,我總可以好好為您數來。它作為家鄉飲食的一部分,傳統的自然食材,簡單的煲水,變成了一種常態,一種傳統。卻讓我深深戀之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