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並不同於一般數碼產品,即便非正品,也能正常使用。所差者無非是音質的差異,而音質好壞既無法通過硬性數值來界定,也並非人人都擁有耳機發燒友的耳朵。網購耳機雖然有了方便價廉,又怎麼才能買到「物美」?
「行貨」比「正品」更靠譜
跟手機一樣,耳機也有「行貨」與「水貨」之分。行貨都由國內正規代理,有防偽標貼並且很多品牌有防偽電話,但是在假貨商們長期的薰陶下,大部分淘友只問是不是「正品」,卻對於「行貨」二字沒多少概念。因此網上購買行貨耳機,可在收到貨後撥打電話進行真偽查詢。
其實手機要仿得惟妙惟肖就算花費大量成本都難以做到,而耳機的外形仿製則容易得多。聲音好壞全憑主觀聽感,甚至很多地方連正品試聽都沒有。淘友在網購時,如果一款耳機沒有標明是「行貨」而只寫了「正品」,暫且hold住,也許這個「正品」只想和相對低廉的價格一起,混淆你的視聽,引開你對行貨的注意力。
「水貨」「港行」有風險
水貨耳機大多來自非正規渠道或是國外代購,免去一道代理商費用之後,價格相對行貨更便宜。水貨耳機確實「水很深」,一方面,水貨通常情況下不會由經銷商或者代理商質保,壞了只能丟掉或者高價花錢維修。同時水貨中難免夾雜著假貨出現,它們往往以「歐版」或者「國際版」出現,價格只有行貨的幾分之一,音質更不能與正品相比。
再說所謂的「港行」。正經港行也有代理的防偽標籤,其次港行的價格並不比國內行貨便宜多少。而關稅產生的差價也不高,史上IT產品最貴關稅就是初代iPad,每臺徵稅1000元。即單價高於5000元的耳機才徵收20%的關稅,低於5000元則按總額減免徵收,所謂免關稅差價達50%甚至100%的耳機就要謹慎下手了。
「工包」尤其不可信
工包,其實只是一個縮寫,是人們對於「採用工業包裝」的電子配件產品的簡稱而已。而所謂的「工業包裝」產品是相對於正規的行貨產品的叫法,採用工包的產品通常不標明產品的品牌和型號,雖然是全新正品但一般不能提供完整的配件,也不能夠提供像行貨產品那樣的售後服務。
因為工包產品的簡陋性,一些無良商家會把成本低廉的假冒耳機說成工包,並從中牟取暴利。
某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網絡市場上的「工包森海塞爾MX500」絕大多數都是假貨,這款耳機有許多的所謂防偽對比圖,其實也都是假貨對比假貨,只是高仿和低仿的區別罷了。淘友在購買時,對於「工包」耳機要儘量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