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訪專家:唐林,湖南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湖南省氣象學會人工影響天氣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與技術研究,在國內公開期刊發表相關研究論文20多篇。
「昨天下的大雨原來是人工降的雨呀!我以為是蕭敬騰來長沙了.」
「竟然是人工把霧給消散了!我們的航班終於能起飛啦!」
「我們村下了冰雹,幸虧村支書提前通知了,要不這麼大的冰雹咱可防不住!」
相信生活中大家都聽過這樣的議論,言語中蘊含著真真切切的感受,這裡都提到了同一個關注點「人工影響天氣」。
很多朋友可能會產生疑問
什麼是「人工影響天氣」呢?
很多人會一知半解
簡單地認為「人工影響天氣」就是「人工增雨」
其實不然
那只是其中的一項工作而已
人工影響天氣的工作寬泛著呢
4月25日,「科普湖南」記者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獲悉,2018年,湖南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將密切關注全省天氣變化,根據生產生活需要,在全省14個市州92個縣市實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包括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業、飛機人工增雨作業等,可為我省緩解高溫旱情、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改善空氣品質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看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是一項趨利避害、造福桑梓的民心工程!
接下來
科普君就認真帶大家認識一下「人工影響天氣」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者們!
湖南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唐林從事人影工作已有19個年頭。作為一名活躍在人影領域的年輕專家,說起自己的工作,唐林滔滔不絕。
他表示,人工影響天氣屬於一項公益性事業,多年來對我省減災防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不僅是農業抗旱和防雹減災的需要,而且是水資源安全保障、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等方面的需要,對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工影響天氣是建立在雲降水物理學基礎上的一門應用科學技術,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在有利的時機和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區域內大氣中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催化等技術手段,使其發生某種變化,從而實現增雨雪、防冰雹、消雨、消霧、防霜等,達到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目的的科技措施。
開展作業最常見的莫過於人工增雨。其原理源自於對雲、雲中微物理過程和雨滴形成過程的科學分析和實驗研究,是在雲層條件適當的情況下將碘化銀、乾冰等催化劑撒向空中,使其就像一粒粒細微的「種子」飄散在雲層之中,吸收雲中的水汽和小雲滴,讓它們不斷長大成雨滴,形成降水。
據唐林介紹,我省處於東亞季風顯著影響區,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類型。特定的地理背景使得我省氣候溫暖,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溫多變,夏秋多旱;嚴寒期短,暑熱期長。
(網絡用圖)
在發生乾旱災害時,地面人工增雨作業可緩解乾旱區域內人畜飲水、農業及工業生產用水的需求;
在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高的時段,地面人工增雨作業可降低森林火險天氣等級;
在發生重大或特別重大森林火災時,人工增雨作業可適時開展森林滅火;
在房屋和經濟作物將遭到冰雹災害突襲前,人工防雹增雨作業可有效保護人民財產,降低經濟損失;
在洞庭湖溼地生態保護區枯水季節時,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可增加土壤含水率和抗旱水源;
在長株潭特護期的大氣汙染防治時期,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可改善生態環境……
我國正式開始人工影響天氣是在1958年。當年,吉林省發生了比較大的乾旱,所以人們想到了人工降雨的現實,當時利用了飛機播撒了乾冰,發揮了一定的效果。之後,我國在人工降雨,人工防雹技術發展比較快,受到各級領導重視。
唐林說,近60年來,人工影響天氣發展到由飛機這種單獨作業,到高炮、火箭炮、地面爐綜合作業比較大型的作業系統,我國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人工影響天氣大國。
這些年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大家看到了一個宣傳片,叫做「今夜鳥巢無雨」,介紹當時陰雲密布,雨都下到車道溝了,但是鳥巢這個地方始終沒有下雨,使奧運會當時現場效果非常好,這就是氣象人打的一場漂亮的消雲減雨仗。
(網絡用圖)
又比如在2009年建國60周年大慶,國慶的前3天北京都是陰雲密布,而且霧霾特別重。而建國60周年國慶閱兵之時,天安門上空晴空萬裡,藍天白雲清晰可見。這使得全國人民,甚至是世界上的所有華人都為之振奮。為了這美好天氣,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專家確定了火箭消雲減雨作業方案,連續實施四次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確保了60周年國慶大閱兵的順利進行。
(網絡用圖)
2015年9月24日,湖南省政府在永州舉辦「乙未年公祭舜帝大典活動」,為保障該次重大活動,制定了人工消雨作業計劃,分別於9月22日9:30和24日7:20進行兩次飛行播撒催化;永州市部署4套火箭發射架,配合開展地面作業,有效開展了人工消雨作業,保障了活動的正常舉行,省政府為此專門致電省氣象局表示感謝。
人工影響天氣為什麼在我省越來越受到重視?
唐林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社會需求強烈。他指出,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乾旱災害是我國長期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與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重大問題密切相關。近年來,我省不斷出現大範圍、長時間的乾旱。除了乾旱,我省冰雹、大霧等其他氣象災害也較常出現。
在嚴峻的防災減災形勢下,省委省政府把人工影響天氣視為「防災減災的大事、為民解憂的好事、造福子孫的善事」。自2018年3月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更是針對清明、春耕等重大節假日和農時季節開展森林防火和溼地保護人工增雨作業,服務全省經濟社會建設。
近年來,我省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農業抗旱、防災減災、水庫蓄水、森林防火、除霾治汙、改善生態環境、服務「三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雖然前路漫漫,期待我省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可以朝更好的方向發展,可以前行的更遠,更好的服務於湖南的經濟社會發展。
通訊員:黎祖賢、張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