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奈雪的茶,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他們的創業故事:2013年,兩位創始人彭心和趙林被安排相親,卻意外的在生活和生意上都達成了一致。隨後,倆人用了3個月時間戀愛結婚,隨後的兩年時間,兩人開始打磨品牌、產品、店面、定位等,一切都圍繞著彭心的創業夢想展開,就連「奈雪的茶」這個品牌名稱也是根據彭心的網名「奈雪」取的。
美好的愛情故事加上夢想成真的創業經歷,讓奈雪的茶這樣一個網紅店在消費者的口耳相傳間火起來了。截至到2020年8月,奈雪的茶在國內外開出近410家直營門店。
然而,就在不久前,作為網紅飲品代表奈雪的茶,在前不久爆出了創始人退出董事名單的消息。
近日,據天眼查APP顯示,奈雪的茶經營主體深圳市品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在10月29日發生工商變更,創始人趙林退出董事,投資人曹明慧、北京天圖興北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成都天圖天投東風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退出。
其中,天圖資本是奈雪的茶在之前完成的天使輪、A輪、A+輪三輪融資中的主要投資方。同時,該公司註冊資本也有相應的減少,由11.36萬元減至10萬元。
針對該消息奈雪的茶回應稱,「本次變更屬常規的工商變更,公司管理運營沒有任何變化。」但,這個近幾年活躍在市場的新式茶飲所面臨的顯然不是工商變更這麼簡單。
「董事和投資人退出說明奈雪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資本的退出說明問題更大。如果說奈雪的茶在準備上市,作為投資人,肯定是想要在上市之後撈一筆離場。而現在,奈雪的茶都沒上市,投資人就離場,那就說明奈雪的茶整體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
筆者就此事多次致電奈雪的茶品牌總監,但均未得到任何回應。
食安問題頻發
門店不斷擴張存隱患
今年5月,江西南昌的孫女士在奈雪的茶門店買了一份名為「草莓魔法棒」的歐包,晚上9點多回家一看,竟然發現麵包上的草莓有點不對勁,上面長滿白毛,已經發黴變質。
事實上,這並非奈雪的茶首次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更不會是最後一次。據據《消費者報導》12月14日消息,在整理的各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包括原食藥監等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公布的關於餐飲場所銷售的現泡茶、果汁等產品的質量抽檢情況結果中,監管部門抽檢發現不合格新式茶飲共119批次,不合格原因以微生物超標為主。抽檢發現,標稱由上海奈雪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大渡河路店生產及銷售的大咖鴛鴦(2020/8/5),菌落總數檢出值為130000CFU/mL,是上海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現制飲料》(冷加工現調飲料≤50000/CFU/mL)的2.6倍。
據官網資料,「奈雪の茶」隸屬於深圳市品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而上海奈雪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為其全資子公司。
更為尷尬的是,奈雪的茶成為黑貓投訴平臺的「常客」。截至目前黑貓平臺上有關奈雪的茶投訴消息達147條,有關食品安全的達14條。其中投訴中大多為用戶爆料吃出頭髮、蒼蠅甚至是玻璃渣,也有投訴其茶飲不新鮮,未賣出的飲品重貼標籤配送給顧客等。
被頻繁爆出各類食品安全問題及服務差等消息,讓奈雪的茶開始失去部分用戶的心。故而,董事長的退位,或者也預示著公司在上述出現問題上解決力的不足,但真正擺在公司面前的難題不僅僅這些。
最重要的是,奈雪的茶在新式網紅飲品激烈的競賽中的「失速」。在資本的助力下,奈雪的茶開啟瘋狂擴張模式,2018年、2019年開店速度驚人,分別開設179家、174家新店,相當於「兩天開一家新店」。截至2019年底,奈雪的茶在全國總共擁有420餘家門店,覆蓋35個城市,員工總數飆升至1.4萬人。
然而,不斷擴張的門店對企業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隨著擴張加大,門店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導致了管理層面很容易出現問題,從而人員管理、團隊建設等方方面面的缺陷開始凸顯。
「這是很多食品企業在高速擴張的時候都普遍出現的問題,高速擴張跟整個食品安全內部管理,以及整個質量內控體系這塊有很大的關係。在整個食品安全不可控的情況下,它們應該把擴張腳步放慢,但是很多企業受資本的綁架,它想慢下來也不行。」朱丹蓬分析。
由於快速拓展導致的品控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所有連鎖餐飲面臨的兩難問題——不拓店無從發展;快速拓店管理又很難跟上。
同質化嚴重
屢次與喜茶產品雷同
作為現制茶飲行業中的獨角獸,奈雪的茶和喜茶有諸多雷同之處,除了部分產品以外,受眾群體也很接近。雖然在未來的布局方面有了些許差異,但事實上,頭部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很是相似。二者互相指責對方抄襲的戲碼幾乎一直在上演。
今年4月末,奈雪的茶與喜茶再次撞車,兩者在同一天上架楊梅款產品。對比兩家楊梅飲品的介紹,奈雪的茶推出的霸氣楊梅是「果肉+茉莉初雪」,而喜茶採用「果肉+綠妍」,都是「鮮果+綠茶」的搭配。
在今年以來,喜茶與奈雪多次「不約而同」推出同類產品和同類營銷模式用來吸引消費者,讓消費者對兩者傻傻分不清楚。而早在2018年,這兩家品牌的創始人就在朋友圈發文對話,互相指責對方跟風抄襲,讓奈雪喜茶較勁一度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
抄襲的背後,是兩家屢次產品雷同,同質化嚴重。「除了杯子不一樣,好像其他哪兒哪兒都一樣」,也有網友這麼評論。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新式茶飲的壁壘很低。根據公開信息,奈雪的茶所申請的幾百項智慧財產權之中,只有四十多件屬於專利權,而且都是食品包裝相關的,也就是說最核心的茶飲配方並未註冊專利。除了容易被抄襲模仿之外,更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雖然創始人彭心醉心於新品研發,食品研發對專業技術的要求也不像科技行業那麼苛刻,但是作為商科畢業的外行,努力和回報並不見得對等。
曾有媒體報導,以奈雪的茶推出的「蜜桃撞撞寶藏茶」為例,在外賣品牌的選項業中提供了熱飲選項。但是當該位記者選了熱飲,送到之後看到的卻是表面一層面目全非的絮狀物質,與描述圖片大相逕庭。
經過平臺投訴,賣家給出的解釋是這是「由於高溫下,果汁與果肉分離之後的正常現象」,但是很顯然,這種狀態下的茶飲是很難讓人入口的。
如果不是意外,那就只能解釋為新品研發時沒有意識到食材高溫會發生反應的問題而錯誤保留了熱飲選項。
經過該名記者投訴建議之後,該產品選項中依然保留著熱飲的選項。
未抓牢品牌商標
自身品牌常被仿冒
奈雪的茶作為新式茶飲賽道的玩家,是無法規避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競爭,而其卻有致命一點,就是奈雪的茶並未抓牢品牌商標,自身品牌時常被別人仿冒。
據了解,2019年4月12日奈雪的茶運營主體公司申請註冊了16件「奈雪的茶」商標,申請號為37478745,涵蓋咖啡、茶及冰激凌等多個類別。
截至2020年4月2日,奈雪商標申請狀態卻為「駁回覆審」,尚未註冊成功。這意味著,在品牌最為看中的商標領域,奈雪的茶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看來,奈雪的茶必須在上市之前儘快解決這一智慧財產權的硬傷,否則上市之路可能受阻,引發潛在投資者不必要的顧慮。
今年6月,奈雪的茶完成近B輪融資,這次的投資方不再是前兩輪的天圖投資,而是引入了深創投,來平衡公司股權結構。7月,瑞幸咖啡原CTO何剛又加盟奈雪,外界對於奈雪上市的傳聞再次甚囂塵上。
奈雪的茶赴美上市的傳聞早已有之,甚至有內部人士透露奈雪年初曾遞交赴美上市的招股書,後來美股因疫情跳水以及瑞幸事件的發酵導致計劃擱置。11月底,港媒稱奈雪已經委任招銀為赴港上市負責行。
雖然這一消息現在已經被奈雪官方否認,但是對於產品研發難言壁壘,品牌構建、店鋪拓展和管理能力提升仍需依靠投資人燒錢的新茶飲行業,也許誰能先上市獲得更大融資,誰就更有可能在這個混亂格局的行業成功突圍吧。(作者:董日堯 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