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的第二大產業,日系動漫有自己積久成套路的特點——青春勵志、表揚愛情,雖然最近有崇尚超自然力量的趨勢,但大致方向仍然是弘揚不屈不撓的大禾精神。關於國產動漫的記憶停留在童年時期,《葫蘆娃》之類,感覺就是哄孩子的,另外加點玄幻的內容裡面,當然近幾年國產動漫也出了《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那類精品。歐美衝票房的大動漫,拼的就是完美特技與恢弘場面,當然也不乏挖掘人內心柔弱情感來懲惡揚善的作品,如迪斯尼、皮克斯出品的「總動員」系列。香港的動漫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以漫畫家謝立文、麥家碧夫婦的《麥兜故事》為代表——深深地印著「香港製造」四個字的,是一支唱給香港草根階層的歌。
香港式幽默(首推周星馳)不同於沒心沒肺只是搞笑的臺灣式幽默(如吳宗憲),也不同於針砭時弊同時賣弄點地方特色的大陸式幽默(如趙本山),港版幽默總在亂七八糟的搞笑之後給人留下點點滴滴隱隱約約的心痛,如《大話西遊之仙侶奇緣》、《功夫》之類有著強烈星爺烙印的作品。我想香港人一定很善於思考自己的生存狀態,才會創作出那樣笑裡面藏著淚的小人物故事。
《麥兜故事》裡的主角麥兜是一個粉紅色的可愛小豬,智商不高,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上學、工作,希望、失望,他都一一經歷。麥兜很普通,草根階層出身,也曾幻想自己的命運有所轉機,生活能過得更精彩,但最終還是默默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過著平凡的日子。然而平凡有平凡的快樂,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夢,這樣的夢和快樂或許你我都曾有過。坐在銀幕前看到的想到的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的影子,於是笑著流淚,生活繼續。人活在紛紛擾擾的人世間,爭來奪去的都是名和利,支撐著前行下去的卻只有愛,即使小人物也不例外。麥兜是一個經歷著幸與不幸的孩子——生在單親家庭卻有一個很愛自己的媽媽。去馬爾地夫的故事情節很老套,但卻滿滿地藏滿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無奈和母愛的深沉無私——那每日清晨的口號「唔怕苦,唔怕死,為餐晏,為了個家頂硬上!多勞多得,多勞多得,拼命做!」,那寫給奧委會的信「孩子的才幹,得到了世界人類的知道,父母願意做什麼的東西都得…雖然你不知道我是什麼微細得東西,但我的孩子很大,很大!」——誰的父母不是呢?!
動漫一般很少涉及沉悶的話題,或許是因為動漫的表現力有限,但《麥兜故事》通過小小的一隻火雞就做到了——從沒嗅過火雞的麥兜好想試試聖誕火雞的滋味,跟媽媽把火雞揪回家的路上…是他小小的生命中最開心的時候,平安夜和媽媽坐在尖東海彷品嘗最靚最靚最犀利最溫柔的美味,次日刷過牙還感覺到火雞的美味,中餐的湯裡出現了美味的火雞粒,好興奮好滿足的聖誕火雞大餐,之後吃了一個星期的火雞三文治早餐,撕火雞時發覺火雞留在指甲裡的味道原來得洗好多次,好後悔講過一句「火雞哬爛煮」,端午節翻開最喜歡吃的裡蒸粽…發現蘆蛋旁邊是一件火雞背的時候哭起來……媽媽悄悄把剩下的火雞扔掉,美夢與惡夢亦同時完結。
或許人真的都是在傷害中慢慢長大,小朋友麥兜的世界仍然有好多幻想,仍然有好多希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久而久之,就變成大個佬麥兜,也會猛然間發覺——「火雞的味道,將吃未吃和第一口之閒已經是最高峰,之後的,不過是開始了也就吃下去……」
人世間有多少這樣的火雞或者我們習慣稱之為雞肋的?學業,愛情,婚姻,甚至人生本身。看似花好月圓雲淡風輕幸福美滿的那一切,不過是開始了,就必須堅持下去,即使味同嚼蠟,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