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的《樂隊的夏天》可以說是一部大製作且巨星雲集的搖滾電影。
不過看到一半,開始進入頻繁進入尿點,你不快進1.25倍根本就沒辦法看下去了。
首先,有實力的老戲骨們在劇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已經死了一大半。比如,野孩子的幾個老頭沒了;水木年華友情出演了一首歌就回家了;白日夢的白舉綱白來了一趟;法茲圈粉一波也領飯盒了;成都的聲音玩具沒發揮便走了;還有達文西、Carsick Cars、白皮書都是很好的樂隊,也一個個走了;這麼多配角中演得最出彩的是康姆士,簡單走心、滿滿的人文情懷,可惜也被淘汰了。
其次,五條人死了又活,死著死著,都快成喪屍了。上一期看著仁科,眼圈黑的、臉比眼圈還黑,感覺他們被馬東過度消費了。過度消費的結果就是疲勞,五條人疲勞了、觀眾更疲勞。撈人撈到成為撈屍人了,所以好想跟仁科說你們能不能跟野孩子一樣走的灑脫一點呀,好煩人。
第三,請了一堆六、七線的明星來助演。馬東你是收了人家多少錢呀?好像就前段時間被老闆說醜的YAMY有點知名度,還有就是李雲迪、村長、蘇運瑩還不錯,其他的都是各行各業的小藝人,馬東你再這麼搞得把參賽的樂隊都搞解散了。張亞東都說周迅了,只能說明你傻,不好就是不好,叫你演啥你就演啥呀!不過也說明周迅還是有演員的修養的。
首先,本來就是很多劇情,又沒有主線,所以看起來會覺得又亂又拖沓,所以為了不浪費時間只能快進。
第二,樂隊很多時候都在演唱自己不熟悉的歌曲,現場的效果其實是很差的。我們都知道樂隊的登場曲目,一般都是排練了很久的歌曲,它就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樣,沒有長時間的練習,根本出不來經典的現場。一下改編自己不熟悉的歌曲,一下跟陌生人合作,看椅子樂隊的主唱一臉嫌棄,就覺得他們表演的好難受。
第三,很多樂隊表演得就不好,按正常速度根本看不下去。但如果快進,因為「天下功夫唯快不破」,所以感覺會好很多!比如說,Joyside幾個怪叔叔跟一個小女孩合作,完全就不在一個頻道,他們好像來自不同空間的存在,不快進根本就能被尷尬到死。不過如果再給邊遠大俠一點時間,應該可以拍出《這個殺手不太冷》的。
首先,馬東哥哥別做主持去做導演算了。馬導這場戲導得太好了,滿滿的尷尬已經溢出了手機屏幕。讓一群搞音樂的人跨界演戲,這導演水準確實太高,只是辛苦這些「演員」了。
其次,物盡其用,還是讓這些樂隊好好唱歌吧!都是國內一流的樂隊,隨便拿一支出來都可以撐起整個晚上。讓觀眾看到真正的樂隊,感受熱血澎湃的現場,這樣不是很好嗎?
第三,讓樂隊自己決定帶給大家什麼行嗎?把最好的自己、最好的作品、最夏天的樂隊帶給觀眾不是樂隊的夏天的宗旨嗎?但現在完全是變味了,所以樂夏可能會步浪姐的後塵。
音樂沒有本質,樂隊沒有本質,所有只是娛樂至死。
誰能回歸本質?我們不能怪馬東,不能怪《樂隊的夏天》,只是觀眾的喜好浮躁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