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南海人
如果把一個地方的形象比作面子,把百姓的富裕比作裡子,則中國城鄉大體有四種模樣:面子裡子都好,面子裡子都不行,面子行裡子不行,面子不行裡子行。
最難的是第一種,在高水平的面子和裡子間實現均衡,兩全齊美,財貌雙全。
這篇調研報告講的是廣東南海的面子和裡子。
這裡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之一。2019年南海的GDP為3176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200億元,財政總收入603億元,住戶存款293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穩居全國發達縣(市、區)前茅。尤其是住戶存款和消費品零售總額,遙遙領先於崑山(住戶存款1532億元,社零1081億元)、江陰(住戶存款1096億元,社零1036億元)等地。
但要是看面子,南海除了千燈湖、南國桃園等少數地方,可以說趕不上內地不少二三線城市。城不城、鄉不鄉,土不拉嘰的地方確實不少。
南海的面子和裡子為何有如此反差?
問號背後藏著很多真問題,如城鄉問題,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自發的、自然主義的原生態經濟與高質量發展、功能優化的問題,等等。
在南海,富裕、富足不是問題,但能不能實現面子的突破,讓城是城、鄉是鄉,現代化城市與美麗鄉村比翼齊飛?
不要一說面子,就當成大而無當的形象工程。面子就是環境,是生產生活的載體,和裡子休戚相關。
今日南海和整個佛山最大的面子,是有「佛山客廳」之稱的千燈湖,這也是南海幾乎唯一一塊像現代化都市的地方。
它位於桂城街道,1999年7月動工建設,歷時三年,佔地300畝的千燈湖公園一期落成,沒有圍牆,不收費用,1300餘盞景觀燈晚上齊亮。公園設計由世界著名的SWA公司完成,2015年榮獲景觀設計的「奧斯卡獎」——全球城市開放空間大獎。到2017年,千燈湖中央公園共完成四期建設,面積達1400多畝。
面子的更新,引起的是經濟與社會的百變千變。
2007年,廣東金融高新區落戶千燈湖。廣佛地鐵進入佛山的第二站就是千燈湖站。
二十年間,千燈湖從一片農田和舊廠房變成城市客廳,不少外來投資者都是在千燈湖參觀後下了投資決心的。金融、科創、服務等功能的帶動,讓千燈湖一帶集聚了十萬白領,這在過去不可想像。
千燈湖由此成為面子與裡子齊美的活樣板。上世紀90年代有「可怕的順德人」一說,因為千燈湖,「神奇的南海人」躍入世人眼帘。
| 千燈湖國慶主題動畫燈光秀(珠江時報提供)
2019年7月31日,廣東省委深改委批覆同意佛山市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要求南海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探索新模式,為全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新鮮經驗。
今年9月19日,廣東省印發了南海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實施方案。其方向是,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著力點,在不突破永久基本農田總量和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以及規劃控制指標前提下,對南海區土地、生態、產業和城市布局系統規劃,建立健全城鄉用地、生態環境以及產業融合發展結構性調整機制,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為契機,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突破口,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城鎮、農村、產業和生態合理分區、相對集聚、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全面融合。
從「市場英雄」到「城鄉標兵」,南海將開始新的嬗變。
| 俯拍千燈湖周邊美景(珠江時報供圖)
1980年代的南海模式1.0
改革開放廣東先行一步。廣東的先行者,除了特區就是珠三角。珠三角的核心,是南番順(南海、番禺、順德)。
南海歷史悠久。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即派兵佔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桂林、象、南海三郡。隋朝時,南海郡治中心番禺縣改置南海縣,廣州府城那時是南海縣的轄地。
歷經漫長變遷,今天的南海是佛山市的一個區,面積1074平方公裡,2019年末常住人口303萬,下轄六鎮一街286個村(社區)。
面積不大,級別不高,但深厚的底蘊、位於珠三角核心的地利,以及人的進取心,註定了這裡永遠都不乏神奇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南海和順德、中山、東莞一起,勇當商品經濟排頭兵,以「廣東四小虎」聞名。這片誕生過陳啟源、康有為、詹天佑、黃飛鴻的土地,因緊臨廣州,便於為廣州的企業做加工,為廣州提供農副產品,最先富裕起來。
1980年,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參加南海黨代會提出,南海「要先走一步,走在全廣東109個縣市的前面」。
1981年8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南海的農村經濟發展,並配發社論《像南海那樣把農村搞活變富》。1982年4月30日,新華社專門報導南海,說農民富裕後南海出現了「三多」:蓋新房的多、買高檔商品的多、存款多。農民要買的不再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老三件」,而是電風扇、電視機、錄音機「新三件」。
這是南海模式的1.0,實質是「六個輪子一起轉」,即縣、公社、大隊、生產隊、個體、聯合體的企業一起開動。南海在全國首開將個體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同等對待之先河。農民既務農又務工,既種植又養殖,大興家庭副業和社隊企業。1981年,由時任南海縣委書記梁廣大帶隊,抬著燒豬、雙蒸酒和鞭炮,到「首富村」南沙大隊賀富。領導一連三年為群眾賀富,全國罕見。
據南沙大隊負責副業的幹部徐二珠回憶,當時村裡有三四百人大膽搞副業,織籮、運輸、建築,尤其是大隊五金廠有300多臺手壓機,50多臺衝床。這些副業創造了村裡70%的財富。他一家7名勞動力,白天下田勞作,晚上進廠做工,一年下來共獲得萬元分配,1980年就被評為「萬元戶」。
南海人對發財致富的機會極敏感,又務實肯幹,所以在商品經濟大潮興起時,註定會成為弄潮兒。
隨著一批批農民「洗腳上田」辦企業,南海成為中國草根經濟、民營經濟的標本。今天南海的民營經濟貢獻了GDP的63.7%、稅收的77%、城鎮勞動就業的85%、企業數量的90%,各類市場主體約36萬戶,創業密度在全國縣區屈指可數。
「想富,敢富,能富」,在南海是根深蒂固、極為普遍的文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海農村就默許農村副業人員搞商品經濟,這些身在農業集體之中,卻從事著工商業活動的人就是後來個體私營經濟的源頭。
到八十年代,很多個體私營企業為避開政策限制,通過給集體交管理費的形式,戴著集體的面具,跳自己的舞。
即使在1980年代末那段民營經濟的徘徊觀望期,南海也沒有退卻,反而在1991年召開民營企業代表大會,108位年交稅達10萬元、公益捐助達10萬元的代表參加。領導說:「你們是發展商品經濟的好漢,政府支持你們,感謝你們!」要求儘可能解除那些限制私營經濟的土地、出口、工商執照等政策,「實在不能解除的,允許掛靠集體企業,使民企有一個保護傘」。
19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南海模式2.0
到了1990年代,南海再次領全國之先,率先展開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利用農村集體土地,發展村級工業。
這是南海模式的2.0,實質是將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固定資產和資金等生產要素,以股份形式量化為村民共同佔有,村民按股份分紅。土地或廠房租給投資辦廠的企業。南海藉此加快了工業化進程,村民也分享到土地非農化使用後的增值收益。
用農村集體土地啟動工業化,好處何在?除了將土地非農化的級差收益留在集體內,農民可長期享有分紅,主要是降低了工業化的門檻。
對初創企業來說,如果通過徵地方式取得土地,不僅手續繁雜、影響開工進度,還要支付價格不菲的土地交易金和出讓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在南海調研,當時1畝農地要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如果只辦農地轉用的手續,牽涉到的費用有耕地佔用稅4000元、徵地管理費1500~1800元、墾復基金1萬元、農業保險基金6000元、農田水利建設費1333元。如果辦理土地出讓手續,除上述外還要再加上土地出讓金,工業用地為1萬到2.5萬元,商業用地為12.5萬元,住宅用地為8萬到10萬(後改為招拍掛)。由於土地級差地租上升,如按國家徵地辦法測算企業用地價格,工業用地每畝要15萬元(高的40萬元),商業用地每畝要40萬元(高的150萬元)。
而通過向農村集體土地租地,企業創辦費用大大降低。企業租用農地,每畝每月只要500元(根據位置略有不同)。這種靈活的土地使用方式,使大量企業在南海落戶、生根。
通過土地股份制改革,發展二三產業,南海湧現出一批很有特色的專業鎮,大瀝的鋁型材、西樵的面料、鹽步的內衣、丹灶的五金等,在全國聲名顯赫。
村級工業興起,最初可能只是做小加工,但有一批企業越做越專,越做越精,南海湧現出一批「隱形冠軍」。如中南鋁車的輪轂成為美國哈雷、北極星等摩託車的標配,星聯精密的包裝瓶模具常年用在可口可樂、雀巢等600多家飲料企業的生產線上,粵海汽車的清障車佔據國內清障車1/3的市場,並遠銷美日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華特氣體的特種氣體覆蓋了臺積電、英特爾、美光科技等半導體企業,也是國內唯一通過阿斯麥(ASML)認證的氣體公司……
說到南海人喜歡辦工業,南海區委書記閆昊波說:「我有一次到丹灶鎮,看到很多做拉鏈的企業,上下遊齊備,最大的已在香港上市,但我最觸動的是隨便推開路邊的一扇門,看到一個老太太正踩著機器做拉鏈,一問,已做了幾十年。有一臺機器就搞工業,這在南海太普遍了。」
在南海,這些大量存在的「規模以下」生產活動和商業服務,在GDP統計中被漏算了不少。儘管如此,在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南海仍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二名,僅次於順德;南海獅山鎮是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二名,僅次於崑山玉山鎮。不過對照一下,獅山鎮2019年GDP是1139億元,工業總產值是3847億,玉山鎮分別是820億和1360億,獅山高出不少。
南海有今天,2.0模式的土地制度改革試驗功不可沒。在那次改革中,南海1574個管理區和自然村的村民,通過丈量土地、清產核資、推平入社、量股到人,實現了以土地經營權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農民的土地經營權「物權化」了,廠房起來了,市場起來了,農民也大規模轉移到二三產業。南海由此基本完成了鄉村的工業化。南海現有城鄉社區287個,其中農村社區222個。2019年,全區村(居)社(組)兩級集體資產(不包括農村土地折價)483億元、可支配收入99億元、股份分紅53億元。
但心思都花在村級工業上,花在村社集體經濟的發展上,也留下了城市化相對滯後的問題,尾大不掉,成為南海的一大短板。
為什麼要用3.0超越2.0?
以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為標誌,南海模式的3.0版本已經啟動。
這一模式的完全實現,離不開現代化城市與產業體系的構建,需要十年之功。
按計劃,到2022年,南海要實施20個城中村改造,建設10個農村居民新型社區;整合9萬畝村級工業園區,建設20個千畝連片產業社區,建成5個萬畝農業示範片區;歸併調整城鎮開發邊界內全部永久基本農田,騰退生態保護紅線內30%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設用地。
到2030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每個行政村都建成農村居民新型社區;將全部村級工業園區歸併升級為100個左右主題產業社區,農業全面實現集中連片發展;生態保護紅線內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設用地全面完成騰退。
南海模式的3.0,其實是對2.0版本的代替和超越,而且暗含了一部分的否定。
2.0模式下,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村級工業園遍地開花。而3.0模式強調的不是分散,是空間集聚和布局優化,是城鄉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是城鄉生態品質同步提升。
如果說2.0模式是以村為單位、放活村一級的積極性,是「放」的產物,3.0模式則是以南海全區為單位,從全域空間的高標準發展出發,重構土地資源的配置。這裡的關鍵詞是「集中」和「集約」,如引導城鄉建設向城鎮開發邊界內集中,建立農村居民點用地集中布局機制,健全工業用地集約發展機制,建立農業空間連片集聚機制,等等。
讀者也許會問,以前「放」,現在「收」,是不是要搞打著城市化名義,強徵農民的集體土地,搞「圈地造城」運動?
其實,了解了南海模式的1.0、2.0,就會明白,在南海,政府一向開明,尊重民間活力,甚至多少有些「放任」。這裡的官員基本不願外調升遷,政府也沒有強徵強拆、侵犯農民權益的強勢基因。
但要說2.0版本就不能動,只能一成不變,那南海的未來就會被昨天的路徑鎖定。事實上,南海的發展後勁已經出現問題。當年的「四小虎」,南海長期領先,但現在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指標已落在東莞、順德之後。
問題還不在於「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生產力分布空間格局,土地產出率不高,環境汙染重,安全隱患頻現,而在於這一格局難以撼動,難以改變。
為何難以撼動?
恰恰是因為在2.0階段,南海政府沒有採用將農村集體土地統一徵收為國有土地、再出讓給企業搞建設的自上而下的做法,而是認可以村為單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將土地或廠房出租給工商企業使用。
2.0模式打破了國家統一徵地、壟斷農地非農化利益的格局,為農民利用自己的土地推進工業化留下了空間。如上所述,其好處是工業化成本低,容易推動。
其實,將農村集體的非農建設用地用於工業化,和當時法律關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建設」的強制性規定是相違的。按法律規定,只有「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或者為了「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經依法批准才可以使用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儘管法律允許集體用自己的土地辦集體企業,或以土地入股與他人聯辦企業,但集體和農民都認定這條路走不通。辦鄉鎮企業,產權不清,且缺乏企業家,往往負債纍纍;用土地入股與他人合辦企業,資金入股方往往「內部人控制」,企業贏利了土地方也得不到分紅,企業虧損了股東還要背債。所以,農民集體選擇了將土地出租或者建好廠房、倉庫、店鋪連同土地一道出租的辦法,這樣安全,收益穩定。
當時,為了避開土地管理法律的規定,使出租土地、廠房「合法化」,南海農村有不少變通。如辦土地轉用手續時,上報的是合作、合資合同,背後真正的合同則是土地租賃合同,合同期少則5年,多達50年。也有的是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用地申請,說自己辦企業,土地使用權證辦在申請方名下,出資人實際是承租方,憑租賃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權。還有「無證用地」問題,集體在出租土地和廠房店鋪時,根本不到國土部門辦理登記轉用手續,難以監管。
2.0模式的低成本工業化,造就了當年的繁榮,也留下了諸多隱患,越往後越是弊大於利。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當時的調查,到2002年南海全區工業用地共15萬畝,其中保持集體所有性質的有7.3萬畝,幾乎佔一半,這還不包括一些集體經濟組織將宅基地、村邊地和部分果園改成的非農用地。「以平洲區為例,區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在市國土局統計數為2000畝,而實際數達8000畝,比上報數高出3倍之多。集體非農用地的實際數字很難統計,農民不願講,集體也不願報。」
調研中我在西樵鎮聽音湖片區拓展區也看到,該區的改造提升範圍約1037畝,全是簡村的村集體用地。這1037畝土地,「無證已建廠房用地」為252.58畝,「無證且不符合土規的已建廠房用地」為142.79畝,加起來佔全部集體土地的38%。
凡事都有因果。2.0版的南海工業化、城鎮化,主要在集體建設用地上展開,優點是起步快,見效快,缺點是層次低,簡陋粗放,布局分散。以2018年的數據為例,南海的集體建設用地佔整個建設用地比例超過54%,現有的612個村級工業園分布在全區280多個村居,分屬2304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些工業園用地佔全區現狀工業用地的58%,但工業產值貢獻卻不到10%,平均容積率僅0.49。
更要命的是,地和房不像股票隨時可變現,地和房是實物,就在那裡,裡面有集體經濟命脈,有農民權益,有企業、二房東等相關者利益,不是想移就能移的。
對南海來說,2.0階段如一馬平川,3.0階段如愚公移山。但不用3.0模式代替2.0,南海將陷入低水平的富足均衡。
3.0模式需要理性的計算,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3.0模式下的「夏北樣板」
現在來看一個正在進行中的用3.0模式代替2.0模式的案例。它有助於理解為什麼3.0模式可能亦可為。
案例是桂城街道夏北社區針對舊村居(住宅物業)、舊廠房的整村改造,其方法是「政府引導,村為主體,市場運作,多方共贏」。
夏北社區位於廣東金融高新區C區,下轄5個自然村,佔地約2.6平方公裡,緊鄰地鐵站,位置優越。過去這裡是肉菜市場、鞋廠、機械廠、金屬加工廠集中的區域,村居低矮,道路狹窄,公共基礎設施嚴重不足。
2010年,夏北社區開始改造,先進行非住宅物業的改造,完成動遷,整出土地,對基礎設施進行投入。在桂城街道金融C區重建局的推動下,先後成功出讓了8宗土地約953畝,引進萬達廣場、宜家家居、萬科、保利地產等項目,面貌煥然一新。
| 集聚了近十個商業綜合體的桂瀾路「千米商貿長廊」已經成型。攝於2020年6月12日,桂瀾路上宜家家居、招商置地中心、新凱廣場。(珠江時報供圖)
2015年,開始舊村居的改造,包括住宅、集體物業及其他地上建築物。
首先,廣東金融高新區C區進行城市更新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得了佛山市政府的批准,夏北社區可以在控規下進行改造。通過拆除舊廠房舊村屋、盤活閒置用地,在片區內將新增超25宗住宅用地、超30宗商業商務用地,並規劃學校用地6處。
接著,夏北經濟聯合社出臺了「拆遷補償安置指導意見」,召開成員(股東)代表會議表決通過。夏北社區的5個村也多次召開村民表決大會,就確定舊村居改造合作企業、通過改造方案及拆遷補償安置方案、通過舊村居改造項目土地集體建設用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等事項,進行表決。
簡單說,改造的實質是通過土地用途的改變,讓同樣面積的土地產出比以前高的多的價值,激發土地的生產力。關鍵是如何分配利益。要讓農民滿意,讓投資者有利可圖,更要有利於經濟社會長遠發展。
以夏北社區的永勝村為例。在控規引導下,引進外部投資者(世界500強發展商),村委出資聘請有資質的第三方評估公司,對發展商在改造期間的各項投入以及永勝村改造範圍內的土地價值進行評估,作為依據確定改造後的雙方物業分配比例。
永勝村改造範圍為483畝,可建設淨用地面積約337畝,總計容建築面積約86.76萬平方米,其中43萬平方米配給村,佔比為49.35%,其中住宅23萬平方米,商業20萬平方米。村集體分到的物業,由發展商代建15萬平方米,建成後返租20年,保證村集體的年收益不少於6000萬元,這是之前舊物業出租的3倍。商業物業的位置由村裡先挑。這種安排從制度上保障了集體經濟的可持續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體村民的共同利益。
| 永勝村改造展示館(珠江時報供圖)
接下來是村民宅基地建房的補償。先安置後拆遷,回遷房(也在社區內)與商品房可同步建設,但復建安置的物業必須先竣工驗收,首期安置地塊供地後30個月內完成首期回遷房的竣工交付。
安置的基本原則是「1賠3」,即按照宅基地佔地面積,給予3倍面積的回遷房(因村民一般都建3層樓)。村民還會獲得一部分拆房的現金補償,大致是1平方米1500元。對村集體和村民來說,改造後利益不僅沒有受損,還增加了,且所有收益都由發展商一方代為完稅。回遷房的土地性質也由村民表決決定,可選擇保留集體性質(永久產權),或轉為國有的70年商品房,上市交易。
我在夏北社區看到,5個自然村引進的發展商都建了回遷房的樣板房,眼見為實,以此為據。在聚龍北村展示館,村民通過電子顯示屏,輸入調查前期確定的土地證面積、房產證面積等信息,即可粗略估算拆遷補償住房面積或對應的拆遷補償金額。一切都公開化、透明化。
發展商為何要參與如此複雜的改造?因為千燈湖一帶房價高,商業物業價值高,滿足村集體要求後仍「有數為」。
可見,能成功進行整村改造,前提是城市的國有土地和農村的集體土地間存在較大的級差地租,當土地變性,可以按照國有土地屬性進行開發,租差就顯性化為活生生的財富。
一說到土地開發,拆遷賣地,政府往往是指責對象。但仔細調查南海的情況,發現政府其實是和土地相關的「神奇遊戲」中,考慮最為長遠、也最無私利的一方。政府考慮是一個地方的長期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
就夏北社區改造來說,政府的出發點是如何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的機會,提升經濟功能和產業能級,培育高新經濟,引入高新人才,而不是任由既得利益者一直當「二房東」,把集體土地租出去做低端產業。
如果說政府有利益,最大的利益是集體土地變為國有土地時要徵收的高額出讓金。但如果出讓金過高,發展商算不過帳,也無法改造。利益平衡不是靠誰逼誰,而要算帳,用市場化的博弈機制來解決。
南海政府的情況是,為推動改造,在土地出讓金方面儘可能少收,村莊範圍內的土地變性只收20%;非村莊範圍的土地變性收40%,且在扣除「三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地方教育資金、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和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後全部返還給村區,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等。
村民得利,發展商有利,政府近期讓利,城市長期獲利。遊戲才能進行。
在我看來,整村改造的價值,遠不只是提升了村集體收入,也是在促進集體經濟轉型。集體經濟不能止步於收租經濟。改造後的新環境會提供大量新的就業機會,也為新一代的村民提供了用武之地。
最後要說的一個關鍵詞是容積率。同樣的土地,能建多少面積,這是整個財富蛋糕能做多大的關鍵。夏北社區改造前的容積率是1.2,現在是3.0,多建出來的房子就是財富得以分享的來源。這就是控規的重要性之所在,它決定國土的空間布局和容積率。
真是環環相扣。城市興靠人氣,人氣聚,靠的是城市的規劃和空間、功能、交通、產業等等布局。
在南海,讓我對3.0模式替代2.0的必要性、重要性深信不疑的,是在一個村裡一個普通南海人說的話:「我們的父輩在工廠打工一個月,只能出來一兩天,到外邊玩一玩買點東西。我們這一代,頂多在工廠幹一個星期,周末就要到城裡消遣娛樂一下。我們的下一代,每天下班後就要出去過城市生活,而不是只待在工廠裡。」
村改、農興、城來,南海花開
講完夏北社區的案例,你可以想像一下整個南海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重塑城鄉空間格局的宏大場景——未來十年,類似這樣的片區綜合整治改造項目,可能數以百計。
截至2020年7月,南海7個鎮街都成立了集體土地整備中心,以託管方式將符合入市條件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整合,以備統一招商入市,實現集體土地統籌綜合開發。
夏北改造只是南海城鄉空間融合再造的一種模式,類似的開發建設模式已摸索出近十種。但總體方向是一致的,即大力改造村級工業園,拓展高新產業發展空間;推進城中村整村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空間形態;實施連片鄉村振興,把農業用地儘可能集中建設高效農業,設立生態屏障。最終實現「城市更像城市,鄉村更像鄉村」,村民更有保障,產業更有前景。
這正是南海作為創新實驗區的政策與制度創新之處: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東部靠近廣州的地方,土地更多用於城市形態的建設;在西邊西樵山、丹灶一帶,土地更多和農業、農田、生態屏障關聯。整個城鎮、農村、產業和生態的分區更加合理,相對集聚,協調發展。同時,在城和鄉之間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平衡發展。
整個改革創新實驗立意高遠、規模宏大,但涉及如此多的人和地,南海也有足夠的戰略定力:既要勇往直前闖難關,又不能盲目衝動,畢其功於一役。南海的做法是先著力建設基礎條件較好的十大示範片區,擬投入3000億元資金,落地150個項目,覆蓋242平方公裡,從而帶動實驗區建設全局——
千燈湖片區:以金科產融合創新基地、高品質服務業集聚區為發展目標;
映月湖片區:以廣佛都市客廳、品質生活之城、新興產業社區為發展目標;
文翰湖片區:以大灣區四大重點實驗室之一的季華實驗室為引領,以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集聚區為發展目標;
大瀝中軸片區:以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國際貿易和展銷示範區為發展目標;
丹灶鎮一島兩湖十裡片區:以智能安全產業基地和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區為發展目標;
環西樵山片區: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中心、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為發展目標;
南國桃園片區: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文旅產業示範區為發展目標;
九江濱江片區:以中國醫衛用非織造產品示範基地、珠西新材料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發展目標;
佛山西站樞紐新城片區:以先進位造業集聚區為發展目標;
裡湖新城片區:以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新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為發展目標。
所有片區都是面向未來、與時俱進、目標驅動的,不再是被過去的既定形態鎖定。同時,具體推進也是實事求是的,都有現實的依託和抓手。
以佛山西站樞紐片區為例,佛山西站最早規劃建5000平方米的過路站,南海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和大西南連通的未來,說服鐵道部擴大為7萬平方米的樞紐站。南海、佛山自籌資金建設。這裡為何要搞先進位造業聚集區?「因為高鐵本身並不能帶來人的集聚,人只是流過,但佛山西站靠著獅山這一工業大鎮,製造業強大,所以爭取到騰訊把工業網際網路的大灣區基地和生態產業園放在這裡。這樣,先進位造業聚集區就有了一定基礎。」
| 列車從佛山西站開出(珠江時報供圖)
再以丹灶鎮規劃建設48平方公裡的「仙湖氫谷」為例,這裡已聚集了廣東探索、愛德曼、廣順新能源等近50家氫能龍頭企業,從2017年開始每年都舉辦國際性氫能產業大會和展覽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已永久落戶南海。南海還投入15億元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建設仙湖實驗室,並積極組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等多個研發創新平臺。南海投運了800多輛氫燃料電池汽車,6座加氫站,2020年底40條氫能公交線路將覆蓋南海7個鎮街,還有1條氫能有軌交通線路正加緊建設。
| 仙湖氫谷十大項目啟動暨佛山仙湖實驗室工程建設啟動儀式。現場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進行展示。(珠江時報供圖)
在裏水鎮,以萬頃園藝世界、南海花博園、夢裡水鄉百花園等超千畝的現代農業示範項目為依託,建設連片鄉村振興先行區。在九江鎮,打造「中國淡水魚苗之鄉」,形成了集淡水魚養殖、研發、收購、暫養、物流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年均淡水養殖總產值超過14億元,有些養殖戶年收入超過百萬元。農業並未弱化,而是高效化、生態化、連片化了。
村改、農興、城來,南海花開。創意、魄力、執行力,南海將脫胎換骨。新南海不只是活力之城、富裕之城、幸福之城,還將是城鄉都高度現代化的未來之城。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神奇的南海人,敢於超越自我的南海人,正在創造新的神奇。
加油,南海!南海,加油!
「 圖片 | 視覺中國 」
附:佛山市南海區13家A股上市公司名單(截止2020年10月10日)
瀚藍環境600323.SH
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南海桂城)
星期六002291.SZ
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南海桂城)
蒙娜麗莎002918.SZ
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海西樵)
華特氣體688268.SH
廣東華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南海裡水)
東方精工002611.SZ
廣東東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海獅山)
德聯集團002666.SZ
廣東德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海獅山)
文燦股份603348.SH
廣東文燦壓鑄股份有限公司(南海裡水)
雄塑科技300599.SZ
廣東雄塑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海九江)
新勁剛300629.SZ
廣東新勁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海丹灶)
南華儀器300417.SZ
佛山市南華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南海桂城)
南風股份300004.SZ
南方風機股份有限公司(南海獅山)
伊戈爾002922.SZ
伊戈爾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南海桂城)
*ST雪萊002076.SZ
廣東雪萊特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海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