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博主高娓娓說,在歐美國人的眼裡,亞洲人好像長得都差不多。在美國久了,就基本上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日本人,哪是中國人,哪是韓國人。就像在一堆人中,我也能知道哪些是來自大陸,哪些來自香港,哪些來自臺灣。特別是對女人的判斷,經常很準確,不知道為什麼。儘管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但是香港、臺灣、大陸女人就是有一種不同的感覺。
大陸女性,特別是50、60、70年代的女性,很多名字都比較雄壯,有時分不出男女,比如:衛、偉、華、斌、冰……,看看身邊的女性朋友的名字,就不難看出。大陸家長定下了一條鐵律:女孩子的名字一定要雄壯,要陽剛,柔美的不要!
臺灣女性名字一般情況下比較柔和:紫薇、婉怡、席慕容,還有瓊瑤筆下那些迷死人的長頭髮女孩子們,名字美,人也美了。
總的說來,臺灣女性就像她們的名字一樣,比較女人,不管年齡大小,在不同的場合,會把自己打扮成女性。參加臺灣社團在美國辦的活動,看到儘管五六十歲的女性,打扮得很優雅,也很鮮豔,頭髮也打理得很時尚,化妝口紅,在舞會上跳舞,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沒有覺得她們是老人。
有人說,臺灣傳統文化還保持得很好,還有臺灣開放得早,所以很多臺灣女性的英語比大陸女士好,給人感覺臺灣女士,特別是上年齡的女士整體素質要高一些。
臺灣女性說話比較柔,特有的臺灣腔,軟綿綿的,給人的感覺很溫柔。特別是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很輕,很會注意說話的環境。就說女作家龍應臺,那麼硬的名字,寫文章那麼犀利,但說話聲音很好聽,很柔和。就算有些臺灣女性長相不如大陸女性,但骨子裡更有「女人味」,這種感覺跟漂亮、時尚與否無關……
如果你在臺灣找中國,也能感悟到一種久違了的溫馨。一些大陸客初看臺灣,會有些心理落差,比如臺灣怎麼連個氣派的機場都沒有。然而,臺灣不是用看的,臺灣是要細細品味的。就像一個女人。人們所了解的中國,大陸只是一半,另一半在臺灣。但這一半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
他們的「愛」是有心的,他們的「親」是相見的,他們的「義」中是有我的,他們的「廟」是經常朝拜的。中國漢字是現代人與古人交流的密碼。密碼不失,方能傳承。現今大陸簡化的漢字已經不能再承傳了,因為沒有了密碼,完全失去了字的原意。
他們的書店是有主張的,堅守在黃金地理位置。逛書店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態度。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只會淪為低智商社會。
他們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道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東西主幹叫忠孝路,南北縱橫叫復興路(臺北);還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路、愛四路(基隆);或者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高雄)。他們的機場翻修,會一步一個道歉啟示。謙恭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公權更應如此。人臉是城市最細緻的風景線。臺灣人的臉從容淡定,優雅內斂。
他們會熱心為陌生人指路,新一代甚至會拿出手機,耐心為你Google,將地圖解釋給你看。中華民族以助人為樂,美德有傳。
他們一般不拒絕你借電話;迷路了警察不拒絕開車送你;你不買東西不會嫌棄你,會說「謝謝,歡迎下次再來」;臨行前被告知,大陸砍價殺一半的作法在臺行不通,且會招致鄙視。通常,他們不認同討價還價,減半還價更是拒絕,買賣誠心、童叟無欺本是中國人的從商傳統。
他們仍把「小姐」當禮貌的稱呼,而「老師」是極令人尊敬的稱謂。
友善是臺灣人的關鍵詞。友善不是標語,也裝不出來,不是面子,而是裡子。
他們仍保持裡長、鄰長的設置,居民一有矛盾或問題,先靠傳統的辦法協調。中國式友善是鄉土社會出發,再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
中華民族的裡子是鄉土中國。
臺灣最值得推薦的是什麼?導遊說是人情和文化。真準,此兩物大陸最缺。文化與人情沒寫在樓面上,卻寫在人臉上。
用「谷歌地球」俯瞰,臺灣的城市與珠三角的城市並無大分別。可再看路牌,再看人臉,則是另一道風景線。
環遊世界的學者金觀濤曾說,走遍全球的華人社區,最適宜居住的還是臺灣。
在臺灣,機場的服務公司叫信實集團,英文sincere,信達雅,又合理念;貨運公司的服務是「送至您府宅」,好一個久違的府宅;公汽公司叫「大有大巴」,大有是易經中的吉卦。
如果樓盤叫「將進酒」或「棋琴九重奏」,你不必稱奇。或許你看慣了皇家御庭或歐陸風情。樓盤名稱透出一座城市的底蘊。更多的底蘊在文字中。
臺灣的斤兩跟大陸不一樣,還是十六兩制,也就是說大陸半斤,臺灣是八兩。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評語:北京好看不好玩,臺北好玩不好看……
假如去臺灣觀光,錯失了自然美景不足惜,因為大陸也有,但若錯失了文化就未能觸摸到這個小島的核心。因為文化是臺灣最大的附加值。
臺灣人八成信佛教,全島廟堂多達萬餘座。
著名的佛教的「四大」是:佛光山、法鼓山、中臺禪寺和慈濟會。街頭宣善的提示更是隨處可見。領導人或地方官常去拜廟以便親民。比如土地廟的社會功能非常直接:護國佑民。
關注它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