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書法:樓飽)
(音樂摘自2019年3月21日SCHOOL JAM 春分 演出:李爾楊,楊效,流紫)
(圖片:北京胡同 by 朱平)
你曾經一無所有
現在好像擁有了很多
老崔的歌扔進了蘋果的廢紙簍
你學會了嘲笑
卻好像忘記了很多
(張拓宇的詩)
預計今年8月在胡同拍的這部短片目前需要一些你的幫助。首先感謝「萬花筒青年」(閱讀的時候把上面的音樂打開吧)和所有給片子出謀劃策的瓷們,這是一次集體創作!期待因此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
「關於影片」
《一無所有》講述一個30歲了還在餐館工作的普通北京姑娘真真的故事。在母親去世後的艱難日子裡,多年失聯的父親試圖回到真真的生活中。因為父親的出現,真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前男友韓宇的情感關係。父母曾經破碎的婚姻以及父親對母親的暴力就像她和韓宇關係的一個鏡像,讓她感到痛苦不安。一次偶然機會,喜愛音樂的真真認識了一群玩即興音樂的樂手,也對其中一名小號手產生了好感。他們在一個舒服的雨後夏夜,順著鼓樓走到後海,又走到西海。真真在那裡不僅找到了一些新的音樂的可能性,也找到了一段和父親或韓宇不一樣的情感方式。也許因為他們都喜歡那首歌,也許他們都是一無所有的人。
(海報設計&攝影 Arne Büttner)
「導演闡述」
故事發生在北京地下音樂的活躍中心鼓樓東大街,那裡也是青年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混雜的多元區域。那裡有很多試圖用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去生活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是像真真這樣的讀夜大的餐廳服務員,酒吧裡玩樂隊的音響師,當公交司機的單親爸爸等等。這幾年,胡同改造越來越頻繁,老住戶的居住習慣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斷碰撞,「胡同文化」發生著飛速的改變。對我來說,這改變的發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的問題。趁著它還在的時候去感受它,記錄下當下的感受,是我所相信的,還有那麼一點意義的事。
在北京這樣物慾橫流的大城市,有一個女孩想要追求一種一無所有的狀態。這也許是一種很難被人理解的行為。女孩反抗對物質和成功觀念的執著,和她身心經歷過的來自男性的赤裸裸的暴力密不可分。我想通過這個片子討論這種追求的可能性,也是對我兒時短暫的集體主義生活的一種懷舊。希望觀眾隨著對她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我們可以和她一起活得「放鬆一點兒」。
「製片人闡述」
我愛北京的胡同,我不是北京人,沒有出生或生活在胡同,但我老公從小就是。他北京的,打小在胡同大雜院長大,和他相處,像接地氣長大的花草一樣,讓人感到舒服、自然。我還有個好朋友,來北京待了好幾年,和男朋友租了個平房,也住在胡同裡,下雨屋裡會漏雨,但她家是最棒的下午打盹兒的地方。還有個外國朋好友,就喜歡住胡同,在隔壁大爺大媽的「密切關注」下,長久以來友好地和平共處。可惜胡同越來越少,或者說,真正像胡同裡那樣接地氣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少。跟導演、執行導演、還有真真一樣,我同為女性,我們愛北京的生活,這裡很豐富也很複雜,文化、音樂、各種有趣的相遇。但這裡的節奏相當快,又很嘈雜,趕著我和身邊的人,不斷向前,在物質和競爭面前,我們似乎躍躍欲試,但又發自內心地希望找回自己生活的節奏。有時我很迷茫,甚至沮喪,但當我看到身邊的很多普通人,都繼續執著地努力生活,我又充滿了力量。在這樣的城市裡,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擁有什麼?堅持什麼?我感到越來越急切地想嚷嚷出答案。不管節奏有多快,有多少人已經趕在前面,不想稀裡糊塗地裹著往前跑,我也想「放鬆一點兒」。所以,我想幫助吳漫完成這個片子,也許,這是生活需要的片刻喘息。 -- 閔婕
(攝影作品:北京胡同 by 朱平)
「關於編劇、導演」
吳漫
從事獨立製片和策展工作,曾任北京酷兒影展組委和輪值主席,龍躍中歐製片人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FIRST青年影展和華時代短片電影節評委。曾作為策展人於北京酷兒影展,愛酷電影周,赫爾辛基藝術節,伊斯坦堡當代美術館,北京國際設計周等策劃不同主題影片展映。導演和製片電影作品曾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維也納國際影展,布魯塞爾國際女性影展,多特蒙德國際女性影展,首爾國際女性影展,FIRST青年影展及北京獨立影像展等。曾參與國際交流項目包括歌德學院主辦的德 國慕尼黑文化交流計劃和日本京都市立博物館主辦的京都電影人實驗室,柏林電影節天才訓練營,FIRST青年影展訓練營等。
(圖片:吳漫 《芬蘭赫爾辛基日報》文化版採訪)
導演作品《一種孤獨》(第6屆北京酷兒影展、第1屆中國女性影展 2013、2014年北京覺藝術節);《不存在的選擇》 (展映於第7屆布魯塞爾女性影展,瑞士Grenoble人類學電影節2014,第32屆多特蒙德科隆國際女性影展,第7屆北京酷兒影展);《犯罪現場》(展映於「偉大的舞臺」錄像藝術展於黑橋Off空間 2013,@798創意中國青年創意大賽三等獎);《遺書》(展映於「賽姬的旋律」藝術群展2013,第一屆中國女性影展,第8屆FIRST青年影展短片單元 ,2016年首爾國際女性影展);
擔任製片人 《鼓樓西》(導演範坡坡 ),展映於華時代短片電影節,愛酷電影周,布達佩斯短片電影節,倫敦華語視像節等;《我要拍女女色情片》(導演大京)首映於2015年維也納國際影展, 2016年首爾國際女性影展等;
擔任劇本策劃和後期製片人《檳榔血》(導演胡笳) 首映於67屆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香港國際電影節等;
製片人助理,導演助理,《下海》(導演Olivier Meys) 首映於2017年釜山電影節。
(《遺書》參加首爾國際女性影展場刊採訪)
(圖片:吳漫,柏林電影節天才訓練營)
(圖片:吳漫 維也納電影節)
「工作團隊」
製片人 閔婕
獨立電影人、公共教育工作者。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生院TCSOL教師資格證、美國K-12公立教師資格證獲得。曾於慄憲庭電影學校學習, 自2011年起,從事獨立電影製作,個人以錄音、製片經理、演員統籌、執行製片等不同身份參與獨立電影製作,其中包括《南風》、《痴》、《自由行》等多部國內國際電影節獲獎影片。曾任職影視工業網出品部項目總監、製片人,管理商業影視項目製作,也曾於慄憲庭電影基金會、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等非盈利機構工作、服務,長期致力於公共教育在影像、文化、藝術等公共領域的應用和實踐。2017年聯合發起亞洲電影人共同體「新亞洲影志」。
執行導演 譚墨
波蘭羅茲電影學院導演系藝術碩士學位。2010年在慄憲庭電影學校培訓。作為執行導演製作《再見,南屏晚鐘》獲第69屆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評審團特別獎。本身也是編劇、導演,創作多部國內國際獲獎短片:《P先生》(2012)、紀錄短片《仙人掌》(2013)獲捷克黃金眼電影節觀眾選擇獎;《彼特》(2013)、《芹菜頭歷險記》(2015)、紀錄短片《愛情萬歲》(2015)、《小吳》(2016),入圍波蘭KOSZALIN青年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詩的破格》(2018)北京國際短片聯展華語學院單元評委會特別獎,《失眠》2017北京國際短片聯展開幕影片。
攝影師 Arne Büttner
德國柏林,IDA獨立攝影工作室創始人之一。德國波茨坦影視大學攝影系畢業。
2011至2012年生活在北京,在此期間曾參與協助花旦公益組織的中國打工子弟教育項目。自2014年起及2016年分別在伊朗德黑蘭的Soore影視學院、古巴高等藝術學院進行學習交流,並參加2016年波蘭羅茲電影學院在古巴的 Havana - From Dusk to Dawn 電影創意短片工作坊。自2017年起在柏林從事自由攝影師工作,專長為獨立劇情片和紀錄片。至今為止曾在土耳其,伊朗,納米比亞,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國家參與拍攝了多部記錄片,並任2018年德國聯邦電影基金贊助製作的大型實事紀錄片Hamburger Gitter攝影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
作曲 Jukka Ahonen
來自芬蘭的音樂人。曾就讀於芬蘭坦佩雷大學音樂人類學專業,2016年來到北京。目前在北京參與多個搖滾樂隊並創立「SHA!鯊」,「HazeMaze霧迷宮。Jukka Ahonen曾經為多部影片作曲,並參與默片和詩歌朗誦現場的即興配樂演出。作為作曲家,除了為樂隊寫作外,他還對結構和複雜的節奏有著獨道的見解,這些在他個人獨奏的演奏中,得到了不一樣的詮釋。
我們的籌款不分檔!就算沒有多錢想來幫忙也非常歡迎,可以加「一無所有的朋友們」群聊或關注演導女公眾號留言索取新的進群方式保持聯繫。
回報1. 由樓飽題字「一無所有」超薄款環保袋(限量100個)50元包郵成本
回報2. 導演之前作品:《遺書》《鼓樓西》
回報3. 影片樂隊現場場景拍攝日,作為群眾演員出演(暫定8月,具體日期待公布)
回報4. 獲得本片攝影師Arne Büttner手工衝印的胡同攝影作品(限量20套)150元包郵成本
捐款數量隨緣,以上回報多有成本,如有需要請在轉帳時備註留下您的地址電話及選擇哪個回報。
另5月26日於寶鈔倉庫酒吧將舉辦一場PekingFloyd+Hazemaze現場音樂演出,以支持本片的拍攝。掃碼獲得演出詳情。
Scan the QR Code below for presale tickets (80 limits)
掃描二維碼購買預售票(限購80張)
呈現機構 Presented by
支持組織 Supporting Organiz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