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一直是一個關注點很高的話題,尤其是發生在明星身上的情感故事。
最近追了《我家那閨女2》,通過影片的記錄,看到「閨女們」一步步地成長。
與第一季的「催婚爸爸團」不同,第二季大家更多地強調女性獨立的重要性,以及對戀愛順其自然的態度。
宋茜雖然已過而立之年,卻一直忙著打拼事業。
王鷗早年疑似結婚,早幾年捲入夜光劇本事件形象受損,轉眼38歲卻依然單身。
30歲的張佳寧對於自己單身仿佛不上心,反倒心系媽媽的終身大事。
闞清子三年的青春餵了狗,只換來紀凌塵一句「你喜歡大海,我愛過你。」
......
蔣夢婕算是比較幸福的,雖然也年過30,但是有個觀念超前的爸爸。他開明地認為,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開心就好。
節目中,宋茜渴望愛情,林允率性獨立,蔣夢婕享受當下,王鷗則自稱恐婚、對愛情缺乏信任。
坦白說,她們的愛情經歷都談不上順利。
費爸爸對閨女事無巨細、要求嚴格,蔣爸爸則「佛系」養娃,和閨女無話不談。
這也體現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個性塑造和愛情觀的形成的重要性。
中國父母總有操不完的心 - 操心完孩子的身體操心孩子的學習,操心完孩子的學習操心孩子的婚戀。
「為什麼我的孩子工作好幾年了還不談戀愛?」
「為什麼我一提結婚的事,孩子就急。」
「為什麼我女兒的婚姻這麼地坎坷?」
.......
其實,這一切焦慮的根源還在父母。
如果在孩子青春期以前,沒有生長在充滿愛的家庭。
如果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父母沒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那麼父母們憑什麼要求,孩子一工作就馬上可以和對的那個人走入婚姻呢?
對於愛情,很多父母羞於啟齒。對於兒女的戀愛觀,更是無從下手。其實和孩子們談「愛」也並不是那麼難。
1. 別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愛
有一個14歲初中女生在她的作文《原來我們不懂愛》裡,通過對爺爺奶奶日常生活的描寫,揭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是負責任,是長久,是忠誠」,這種超越年齡的見解讓大家很是驚訝。
這位爸爸曾經也擔心女兒以後會遇到不合適的人而受到傷害。
所以他一有機會就跟女兒聊天 - 聊身邊人的愛情和婚姻,幸福的或者不幸的。兩人一起分析什麼樣的感情可以一起白頭。
現在看來,這種教育方式是有效的。
女孩爸爸也感慨說:「看到女兒的作文,我再也不擔心她長大以後找對象的事情了。」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也提到,父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讓他區別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
如果是男孩子要爸爸去和他溝通,告訴他當初被媽媽吸引的原因,讓孩子明白女生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如果是女孩子則媽媽去和孩子溝通,告訴她當初最看重爸爸的什麼品質。
讓孩子在初中這個階段明白男人和女人哪些品質是最重要的。
同時李玫瑾表示,由於現在很多家庭中這個看似敏感的話題仍然空白,所以孩子一談戀愛,都是從荒謬的文中了解不切實際的愛。
2. 不要一味打壓早戀
早戀問題一直是令父母頭疼的問題。
因為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發展不成熟。
但是青春是懵懂的,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對異性好奇,渴望和異性交往也是他們的一大特徵。
我們雖然不提倡早戀,但我們並不否認青春期那種懵懂的單純的愛戀的美好。
如果父母採取強硬措施勢必會跟孩子之間產生矛盾,這樣不僅沒有解決早戀這件事情,還影響了親子關係。
所以,發現孩子有早戀的傾向,首先不要著急上火。先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早戀,不要冤枉孩子。
建議父母也可以談談自己年輕時候發生的一些愛情故事,溫柔的引導孩子認識早戀的危害,讓孩子意識到目前當務之急是學習。
並且告訴孩子,只有在兩個意氣相投的人一起努力一起奮鬥的前提下,這段萌芽的感情幼苗才有機會長成蒼天大樹。
我身邊最經典的例子是我的前同事,小夫妻兩初中開始就是同學,高中確定了戀情關係,一起相約從福建考到了復旦大學。
畢業後結了婚,現在兩口子定居上海,感情很穩定。所以早戀不一定是慘澹收場,關鍵看自身還有家長的引導。
3. 給孩子一個充滿溫馨和愛的家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愛是爸爸媽媽互相深愛,再一起愛著孩子。
越小的孩子,有著越敏銳的感知力 - 媽媽是平靜的還是憤怒的;家裡是溫馨有愛的,還是緊張衝突的,這些小小的孩子都能明銳地捕捉到。
這樣一個家庭日常的互動,就組成了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和價值感,進而決定了孩子在未來情感裡的愛情觀以及更深遠的價值觀。
如果婚姻出現了裂痕,無法挽回,請理智地對待。
無論自己是選擇離婚也好,不離婚也罷,都是父母自己的選擇,不是為了孩子,所以不要拿孩子說事。
「為了孩子才不離婚」只是婚姻不幸的父母們的遮羞布而已。
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嘗試和可以練習來獲得和不斷提升。
在這樣一個閃婚閃離甚至不婚的時代,從你儂我儂變為爭吵、指責、埋怨,讓雙方都精疲力盡,一拍兩散似乎是個很常見的流程。
與其到了那個時候,再去做兒女背後開明的家長,支持結不結婚都可以,開心就好,不如從孩子們小時候就教會他們什麼是愛、如何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