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在九十年代達到巔峰,最高產的時候,能一天拍一部,無數經典留給中國影迷非常美好的回憶,但隨著歐美大片,大陸影視的崛起,港片漸漸沒落,沒落到只能靠「情懷」來支撐,只是偶爾出一些閃光點而已。《作家的謊言》就是近年來偶爾的閃光點,融合了時尚、驚悚、懸疑、反轉等元素,演員演技也非常精湛,如徐哲的扮演者把一位職業作家的溫文爾雅、內心痛苦演繹得淋漓盡致;日本美女陳倩青,是全劇中最靚麗的風景線,攝人心魄的身材令觀眾大呼:福利來了。她的很多鏡頭都被剪輯成抖音,貢獻大量點擊率;徐哲的老婆則是一位怨婦,晦暗的心理反應在臉上,掛滿了憔悴和不滿,長期的壓抑又引發了最終的兇殘表現,總之,大家都是滿身的戲。
《作家的謊言》之所以會引發觀眾的美好回憶,正在於它完美沿襲了90年代的港片套路:純粹的小成本製作,沒有宏大的場面,沒有網紅的天價片酬,最大牌的明星也只不過是陳浩民,連群演都很節約,但經過導演、編輯、演員的藝術加工,成為不錯的產品。此外,相比於大陸電影的正能量大結局套路,《作家的謊言》結局有些出圈:徐哲是真正的殺人兇手,但卻通過設局讓自己的妻子替罪,這估計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影射。
言不由衷,作家是職業的說謊者?
一位知名導演曾經感慨:電影一旦問世就不再屬於製作人員,而是屬於觀眾。他們支付了電影票錢,就能從任意的角度去理解電影,並發表評論。比如有人喜歡陳倩青的靚麗,也有人惋惜徐哲走上不歸路,同樣,有人同情徐太太,她找陳倩青考驗自己的老公,而且非常清楚老公和情人的關係,那是一種怎樣的煎熬?而徐太太之於老公日積月累的怨恨,竟然是因為徐哲寫出來的作品同現實生活差距太大,這在她看來就是十足的虛偽。電影中的徐哲是一位出色的治癒系作家,年輕、有樓、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兒,可以說,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典範。他寫出的文字又具有濃濃的雞湯味道,撫慰著無數讀者的心理,同時,利用文字把自己塑造成善良、有原則、愛妻顧家的好男人。
徐哲在一次讀書分享會上,表示自己每次看到妻子微笑,就要疊一顆幸運星。如此舉案齊眉之感覺,換來了很多少女的傾慕,連最後辦案的女警察都是他的粉絲。但徐哲的真實生活卻遠沒有如此浪漫,徐太太身患懶癌,滿臉都是「被生活折騰出」的滄桑,她想不通丈夫為何要把自己的生活如此美化,認為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虛偽。
大概是因為自己也寫東西的緣故,於是,對徐哲、徐太太的遭遇深有感觸:徐哲利用文字做藝術加工本沒有錯,同樣地,徐太太的反應也相對正常。唯一的問題在於雙方並沒有就「作家」這個職業做出充分溝通,而這也是他們婚姻生活的一個縮影。事實上,作家基本等同於職業的「說謊者」,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那就去讀他的作品;但是你如果讀了一個人的作品,你就永遠也無法了解這個人。徐太太之於徐哲的了解應該是很深入的,這也註定了她要承受徐哲的文字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落差感。如此特殊的位置,往往會產生兩個極端:如果徐太太能充分理解作家的職業特點,並學會欣賞丈夫的藝術手法,她將會深深地迷戀之;另一種則是產生深深的厭惡情緒,正如電影中的徐太太,不僅想著要丈夫身敗名裂,還幾乎要用最暴裂之手段殺死丈夫,最終落入丈夫精心策劃的圈套,成為替罪的羔羊。當然,徐哲本人也要經歷「作家的心理關卡」,顯然,他已經做到了,而且頗為享受。但作家之於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正在於他們能把自己心裡的想法用文字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同樣,他們也是思考社會最有深度的一個群體,卻沒有資源和權力改革之。這些特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壓抑著文字創造者。
感知幸福,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有錢人?
電影情節的結局有一種令人「骨鯁在喉」的感覺。如前文所述,徐哲是一位帥氣、溫文爾雅、坐擁大量房產的有錢人,徐太太則同樣是一位美麗、時尚的女神級別人物。兩人的婚姻應該是天作之合,最起碼,他們從未「因錢財」而發愁。但電影的悲劇式結局,又令人深刻地認識到:物質條件確實是美好婚姻的基礎,可僅僅有物質條件也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會帶來相反的作用,總之,做一個合格的有錢人還是需要修煉的。
徐哲是一位有錢人,他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遺產繼承,這就註定其缺乏管理大宗財富的能力。要知道,徐哲開始同陳倩青交往,就是從「收房租」開始的。因女租客時尚靚麗,又非常主動,徐哲饞她的身子,就以減免房租來交換,但令人尷尬的是,即便是在兩人纏綿悱惻的時候,徐哲還是想著如何收回一部分房租,而且在陳倩青連續加碼的時候,表現得非常不耐煩,缺少霸氣總裁一擲千金之豪爽。當陳倩青提出要1000萬現金作為分手費之時,徐哲的心理是徹底崩潰的,顯然,他能很快地湊齊1000萬現金,卻無法承受「失去如此重金」的心理負擔。徐哲寧可選擇背負「一條人命」的心理成本,也不願意替錯誤買單。其實,現實生活中類似徐哲這樣「不合格」的有錢人還是非常多的。財富在他們手裡,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卻為其帶來大量的禍根。
除了陳倩青之外,徐太太也是徐哲財富的受害者之一。
作為有錢人的老婆,徐太太完全可以當一個敗家娘們,瀟瀟灑灑地過日子。遺憾的是,徐太太沒有利用手中的錢財,做自我提升或者創造事業。因賦閒在家,徐太太根本沒有來自工作的成就感,也沒有由工作關係衍生出來人際關係;同時,她也不願意做家務,用徐哲的話來講:她作為人家的妻子,沒有為丈夫煮過一頓飯。這樣的有錢人只會陷入「焦慮、胡思亂性、嫉妒」的漩渦中。事實上,當她準備花20萬僱傭陳倩青考驗丈夫時,就註定了她的悲劇。
畢竟,人性從來經不起考驗。其實,觀眾大可以替徐太太勾勒一幅別樣的美好生活畫面,如讀更多的書,充分理解丈夫的職業特點;有錢購買化妝品,愛惜自己的身材和臉龐,留住浪漫,留住丈夫的心;同時,努力輔導孩子,報最貴的精英班,送去出國留學;或者找一份「不用在乎績效」的工作,做一個合格的有錢人。(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