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六中合唱團在錄製為今年教師節創作的MV《因為你》(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只因為你,路上總有歌聲陪伴我們同行;只因為你,青春的光芒閃耀不息……」以純真歌聲和清新形象贏得大眾喜愛的廈門六中合唱團,在今年教師節以一支MV《因為你》,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吉他伴奏聲中,青春少年穿著素淨的校服,聲音澄澈明亮,笑容溫和優雅,為敬愛的老師送上美好祝福,動聽的歌聲讓人產生了深深的共鳴。這是合唱團痛失指揮高至凡老師後,排演的第一支歌。
《稻香》《青花瓷》《送別》《夜空中最亮的星》……廈門六中合唱團近年以無伴奏阿卡貝拉的新穎形式,推出一首首歌曲,清流般湧進心田,令人耳目一新,成了「網紅」。有人說,這就是「教育最美的樣子」。
去年教師節,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育人之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在立德樹人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今年教師節前,記者來到廈門,走進六中,在這塊「美的土壤」尋找答案。
美育的「廈門六中現象」
廈門六中合唱團的一支支「單曲」在網上廣為流傳,因此,當今年7月年僅28歲的合唱團指揮高至凡突發重疾辭世的消息傳來,網友的悼念如雪花般鋪天蓋地。帶出了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的高至凡老師一直不願拋頭露面,當他因英年早逝才廣為人知時,人們不僅大呼可惜,也對美育話題產生了深深關切。
新學期伊始,廈門六中綠樹紅牆,校園清新整潔,迎面而來的,是一張張充滿青春朝氣的臉龐。「在這裡,美就像空氣一樣,雖然觸摸不到,卻滋養著每一個孩子。」廈門六中藝術團團長陳琦說。
打開六中的課表,「美」的氣息撲面而來。從初一開始,學校就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舞蹈、朗誦、書法、皮影戲、合唱等藝術選修課。選課模式也別出心裁,學生可根據喜好來體驗式學習,還能進行調整。「最像大學的中學」,六中畢業生如此評價道。
「這是對母校最大的肯定,」廈門六中校長歐陽玲自豪地說,高校對廈門六中的學生顯得「格外偏愛」,給出的理由是他們身上「散發著自信」。
六中的評價體系也很「美」。和許多學校不同,六中在綜合素質評價中設置專門的「德育分」模塊,其中美育有很大比重。「學生只要有特長都會受到肯定,在這裡,每個孩子都會嘗到成功的快樂,」廈門六中副校長戴鷺堅說。這種多元評價的一個重要支撐是社團,六中社團五花八門,要求人人參加,這樣,既不會影響學習成績,學生也各得其樂。
六中本來是廈門教育中的小字輩,歷任校長認準六中要做一個有特色的全面發展的學校,確定以創新和美育為核心,賦予學生文化創造力,培養自信的人。早在1995年,廈門教育局就特批學校成立了藝術團,藝術團的孩子們分布在各個班級,像火苗一樣,帶起整個學校的藝術氛圍。
六中美育的成果受益於廈門發展均衡教育的豐厚土壤和重視美育的良好環境。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鄭朝南介紹,廈門長期堅持開展中小學藝術節音樂周、高雅音樂進校園、優秀傳統藝術進校園等活動,構建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實踐活動」三維互動的美育工作大平臺。「鷺島花朵」(舞蹈戲劇曲藝)、「鷺島少年」(合唱)、「萌芽杯」(器樂)、「讀冊歌」(閩南童謠)、「為馬拉松喝彩」(啦啦操)等學校美育品牌深入人心。
「今年,廈門市新招聘藝術教師103人,佔全市招聘教師總數的6.5%,比例可以說是很高的。」鄭朝南說。
什麼是教育最美的樣子?
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全國教育大會明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美育到底有什麼用?
在廈門六中,記者偶遇一場精彩的「美」的實踐。課間,同學們在音樂聲中跑步,在高至凡老師改編的校歌中跳集體舞,最後邊欣賞世界名曲邊跳繩。
「六中的孩子比較happy(快樂),學藝術的孩子不太可能成為壞孩子,」戴鷺堅說,今天學生聽到或演唱的一首名曲,若干年後可能成為鼓勵他渡過困難、找到生命力量的支撐。「美育之力不是實時能夠顯現的,但卻一定能夠讓孩子受益終身。」
廈門六中認為,立德樹人,從大的方面說,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的方面說,是要培養幸福的人。
「我發現,孩子通過學習藝術找到了自己的專注點,對周圍的人有更多的愛和理解。」六中合唱團一位團員的家長說。
「每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起『老高』樂觀向上的精神,讓我會努力想辦法,而不是愁眉苦臉的。」合唱團學生許鈺欣說。
「美育給孩子們帶來了豐富的人生情感體驗,教會了他們自主品味生命的酸甜苦辣與厚度,幫助他們找到自我,讓孩子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幸福、有品位的人。」歐陽玲說。
社會開放多元,網際網路影響喜憂參半,物質生活愈發優越……今天的教育面臨很多新挑戰。「教育的本質,就是要讓好的、美的東西去吸引和佔據學生,讓他能不斷培育自己的活力,創造力。」戴鷺堅說。
廈門六中合唱團「走紅」,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年輕態」,這正是高至凡和徐聰等老師創新的方向。這創新是有意思的,也是成功的:新奇好玩的阿卡貝拉加上熟悉的音樂作品,經由青春少年的純真聲音演繹,傳遞出溫暖治癒的感覺,無數的男女老幼不禁被打動和吸引。
廈門六中合唱團在「愛閱之城——悅讀·家@萬家」主題活動表演阿卡貝拉合唱《魚歌》(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攝
美育的「痛點」與期待
美育,是立德樹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維度,也是每個孩子該享受的權利。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不通則痛」,美育得打通很多環節,才能充分釋放育新人的「軟實力」。結合美育的廈門六中現象,有識之士的思考具有啟發性。
痛點一:什麼是美育?認識上存在兩個誤區。
將美育窄化為音樂和美術課,是當前美育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鄭朝南指出,美育應是「大美育的概念」,存在於育人的各個環節之中,課程間是相互滲透的。
歐陽玲形象地舉例:「不僅語文老師會在課上引導學生欣賞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詩詞元素,數學老師講課中也會告訴學生數學之美。」
將美育和智育對立,是美育認識上的另一誤區。一些學校美育課程教師由「主課」兼職現象嚴重,動輒在美育課堂上講「主課」內容,結果美育課形同虛設。「從廈門的實踐來看,美育教育的推廣非但沒有讓高考升學率下降,反而出現了美育和智育齊頭並進的喜人局面。」鄭朝南說。
痛點二:放心做美育,評價激勵機制需完善。
美育做得好不好,和拿獎多少能劃等號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趙亮指出,「美育課程效果難以評價,僅靠拿獎來判斷一個學校美育開展的好壞是不利於美育發展的,教育部門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讓美育真正發揮育人作用。」
趙亮說,美育評價體系似乎「看不見摸不著」,這也是導致美育長期得不到足夠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琦說,學校「第二課堂」以及學校舞蹈團的訓練、演出等,目前政策暫時不算課時數,這讓老師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很多老師是靠著責任心在做事情。」美育教師們希望,對他們的評價也要突破傳統教師評價的固化思維,採取更加多元的方式,增強美育教師的「獲得感」。
痛點三:加強美育,「重硬體輕軟體」是誤區。
關注學校美育的學者注意到一種現象:一些學校為了參加全國性比賽,裝修一個音樂教室投資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但在內容建設上,特別是聘請人才、培訓藝術教師等方面卻「資金不足」。
「發展美育教育,師資是關鍵,」戴鷺堅說,像高至凡這樣有創造力、專業特長完整,把學生享受音樂視為對自己最大肯定的老師,是很稀缺的。
「希望全社會支持美育,建立更多美育基地,讓更多的高至凡脫穎而出,讓美育遍地開花,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他說。
不久前,教育部追授高至凡「全國優秀教師」。高老師雖然走了,但他未竟的合唱事業仍將繼續。
他志同道合的好友徐聰,接過了六中合唱團的指揮棒。「至凡生前寫了兩首新歌,還沒來得及排練。我會繼續在他的音樂教育道路上堅持下去,這也一定是他所希望的,」徐聰說,「熱愛音樂,才是對老高最好的紀念。」
廈門六中藝術團有一個「夢想計劃」:將合唱、器樂、舞蹈、朗誦等表演形式融於一體,用3年時間,打造一部閩南特色舞臺劇作品。
「用愛教育,靜待花開,」陳琦說,「我們要的,就是學生最美的樣子。」
(記者 顧錢江、孟昭麗、陳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