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關注 看赤城新鮮事兒
《赤城大秧歌》
文/尤巾幗
1.今年元宵節我回到故鄉赤城看秧歌,說起赤城大秧歌那在周邊縣區可是首屈一指的。優美的旋律.誇張的動作.詼諧幽默的表情,那叫一個帶勁兒。記得小時候鬧社火是秧歌高蹺各領風騷,如今只見秧歌,高蹺已經不多了,我想可能鬧社火的主要是大媽大嬸的原因吧!畢竟高蹺技術含量高而且有一定危險性,相對來說更適合年輕男子表演。第二個變化是少了以前的傳統鼓樂伴奏,取而代之的是音響,高分貝的大音箱唱了主角,偶爾看見傳統伴奏。不得不說時代進步了,智能音響設備省事多啦!只要下載好音樂軟體,用的時候一搜索即可。雖然旋律變得更加優美,音樂更加豐富,可總覺得還是少了些傳統民樂現場伴奏的韻味。如蘆笙.嗩吶.二胡.鑼鼓.笛子.三弦等,希望秧歌這樣的民間藝術還是以民樂現場伴奏為主,那樣來的更有味道。戧咚鏘.器咚器.戧咚鏘.器咚器…連扭秧歌帶放屁。
2.正月十四是秧歌第一天上街表演,我白天看了兩三小時。千禧建材城.杏仁堡.東龍村.西大村.北大村.宏達秧歌隊…各領風騷,但是多年不變的花魁還是東龍秧歌隊,這點幾十年沒變,我深感欣慰,從兒時來縣城看秧歌起,東龍村的秧歌就數一數二的。新時代的今天他們依然保持了以前的好傳統,尤其是那兩條金龍,舞起來上下飛舞,把男性的雄性力量盡情展示,在一堆女兒國中男性荷爾蒙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在如今廣場舞大媽們唱主角的演員隊伍中,舞龍小夥子們格外顯眼。各大秧歌隊還有一支身穿紅軍服裝的隊伍,頗顯紅色味道,只有一支秧歌隊有高蹺表演,遺憾的是我白天沒能細細觀看。夜間可能路滑,也未曾見到高蹺表演,略有遺憾吧! 在秧歌藝術發揚方面女人不愧是巾幗英雄,頂起了一片天。
3.當天入夜時分天空飄起雪花,時值元宵佳節,鬧社火正酣,漫天的雪花絲毫沒有影響人們的熱情。無論是表演的演員還是人流如織的觀眾都沒有提前結束的意思。演員頂風冒雪繼續表演著,這份執著這份敬業讓人肅然起敬,向廣場舞大媽們致敬。假如要沒有她們的大力參與,傳統秧歌這門民間藝術真有失傳的危險,赤城大秧歌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傳承就太可惜了。因為今年是豬年,所以秧歌表演中加入了好多二師兄的元素,豬八戒背媳婦兒永遠是經典,幽默歡快的樂曲一起,嘿那叫個逗樂!還有丑角逗美女…沾著鬍子的大媽把風流老漢演的惟妙惟肖,拿著旱菸袋,長長的煙杆兒撩撥著俊媳婦兒的紅蓋頭;劃旱船.跑驢兒都是經典表演項目,時隔多年沒看秧歌了,我是如饑似渴的欣賞著大秧歌,漫天飛舞的雪花也成了很好的點綴,正月十五雪打燈,瑞雪迎春是最大的吉兆啊!我全神貫注的欣賞著赤城大秧歌,目送最後一班秧歌結束表演時,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
4.正月十五一早我就起來了,昨晚匆匆投宿一小旅店。衛生條件很是一般,房間異味很大,被褥床單也許好久沒清洗了,散發著臭味。要不是我疲勞的話,估計這一夜肯定睡不著。我一大早就起來了,一刻也不願在那裡多呆了,漫步在雪後的街道上,呼吸一下家鄉的新鮮空氣也是倍感幸福。不知不覺走到原來一中的門口,彼時二中已喬遷到此,我的母校二中據此福地也算陰差陽錯吧!幾十年來一直是配角地位,一中建了新校區,別人又惦記上了二中老校區的那塊地方,連實驗小學都比二中牛,嶄新的新樓房。落寞的二中只好搬到了一中用了幾十年的舊校區,不過一中這個福地曾經有過好多輝煌,但願二中能沾沾喜氣。我拍照留念後就離開了,到車站聽說雪後班車斷交了。心中有些懊惱有點擔心坐不上車,可轉念一想,乾脆去新一中看看吧!踏著積雪走路,腳下是兒時熟悉的咯吱聲,對我來說是那麼親切…就這樣我完美的把壞事變好事,班車斷交反而成全了我,實現了我好幾個小心願呢!人有時就需要樂觀一些,不是嗎?
作者:尤巾幗,赤城人.現定居石家莊,自由職業者.愛好旅遊,人送雅號遊瘋子!
2019.2.22
編輯:李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