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幾天破了兩億播放量的《小紅象》是這樣的:
小紅 小象 是小紅象
小象 小紅 是小象紅
小紅 小象 是小紅象
小象 小紅 是小紅紅
除了楊超越特色的唱腔和洗腦的旋律,這首歌最令人迷惑的便是歌曲的作詞者處,赫然寫著「魯迅」二字。
想必你和我一樣,立刻就聯想到了語文教材上的作家魯迅了吧?是的,相信你的眼睛,《小紅象》的的確確是魯迅先生所作的詞——為了讓兒子能夠安然入睡,魯迅先生編寫了這首搖籃曲,每晚唱給兒子聽。
原來,林語堂先生曾譽魯迅先生為「白象」,贊其在中國文壇的難能可貴和與眾不同。故此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為先生取了「小白象」這個愛稱。其子周海嬰出生後,先生見兒子遍體通紅,便喚兒子「小紅象」。
沒想到吧?如此一個言辭鋒利、匕首投槍、針砭時弊的大文豪也能寫出這麼童真、幼稚的字句。
那怒喊出「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的巧舌,哼唱這樣的童謠時又是一番什麼樣景象呢?
在我們的印象裡,總覺得魯迅先生是一代大文豪、是革命家、是先驅者。但我們忘了他也是一位丈夫,一個父親,還是百分百的慈父。
魯迅先生48歲才老年得子,他頗寵愛這個兒子,從出生時起便堅持親自為兒子洗澡,直到洗感冒了才讓護士接手。
海嬰啼哭時,他那雙能射穿敵人心臟的眼睛便會收斂了銳利,溫柔如水地注視著孩子的眼眸,哼起咿呀咿呀的童謠,框著他靜靜睡去。
這樣溫情脈脈的畫面,最能讓人感動。
海嬰漸漸長大,魯迅先生對他的調皮也有頗多無奈之處。據鬱達夫回憶,魯迅曾打趣:「海嬰這小搗亂,他問我幾時死,他的意思是我死了之後,這些書本都應該歸他的。」
聽這寵溺的語氣,也就不難怪魯迅先生會寫出那句「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了。
魯迅先生沒能陪伴他的「小紅象」長大成人,在周海嬰僅7歲時,溘然長逝了。
他留給愛子的最後一份禮物,不是錢財遺產,而是一份昭告天下的「自由」,遺囑中囑咐:「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愛之深切,之真摯,令人動容。
楊超越新劇中選擇這首歌作為插曲,也是因為她飾演的角色幼年便失去了父親,趙英俊作此曲時,便是想借魯迅先生深沉的愛意喚起聽眾的共鳴。
記憶中,母親在我小時候也經常叫我小名,兩個字反覆編綴哼唱,沒有什麼含義,只是她將千言萬語濃縮在了這兩個字裡罷了。
長大後,父母的愛愈來愈含蓄,我沒再聽過母親哼唱我的小名。如今聽了這首《小紅象》,不禁感嘆:要是能有魯迅先生這樣的遠見,我也早早把它記下,譜寫成曲,也就不留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