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中國抗戰名鎮:瀘州藍田
林維平
1938年10月2日廣州淪陷後,長達18000公裡的海上運輸線全部被日本侵略軍截斷,中國失去了從海外進出口物質的通道。數十萬噸海外援助中國的抗戰的各種戰略物資,無法通運到西南大後方。1939年12月19日,通過川滇黔三省全體人民的艱苦努力,川滇緬公路全線通車。1945年3月處於駝峰航線「金三角」的大型運輸機機場動工,6月1日機場竣工。此時,處於大西南一隅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唯一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就是——藍田。
藍田古鎮今貌
一、瀘州長江南岸的古鎮
瀘州藍田位於川南重鎮瀘州長江南岸,宋朝時藍田是瀘州67個草市之一。據明《永樂大典》記載,元朝,是瀘州八鄉10裡34都中的「南田壩」。明永樂20年(1401年)南田壩一鄉紳何玉川,率領眾鄉親,以長江邊火焰磧卵石修築堤壩阻擋洪水,減緩水患,並在南田壩街上建暗溝,在田野上修明渠。為紀念何玉川率領鄉親修堤築壩的善舉,將南田壩易名為玉川鎮。
清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廷將瀘縣十鄉改為十鎮,玉川鎮從忠信鎮劃歸崇義鄉管轄,將玉川鎮改名為永興鎮。民國初年,因藍田四周的煙墩山、花果、悶頭山、梯子巖等山巖上生長著一種名萼藍的植物,可作染布的原料,染布的水順溪而下,把磧壩河灘給映藍了。民國23年(1934年),將瀘縣十大鄉改為42鄉鎮,永興鎮改名為藍田鎮,至此藍田鎮名一直沿用至今。
光緒二十九年,藍田所在的忠信鄉為16869戶,56765人,平均每戶只有3.36人,人口恢復極其緩慢。直到「七七」事變全民抗戰爆發的1937年(民國26年),藍田的戶數、人口有了呈增加趨勢的明確統計,為2178戶11108人,每戶平均人口從光緒二十年3.36人,增加到了5.10人,逐漸呈上升趨勢。
自明永樂20年(1401年)何玉川帶領藍田人民修堤築壩,減除了年年夏天的水患後,藍田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田野山坡,年年豐收,藍田市井,興旺繁榮。何家壩一帶的桂圓林綠蔭蓊鬱,鳥語花香,藍田人民沉浸在一片和諧的社會生活中。可是「七七」事變的一聲炮響,打破了藍田古鎮的祥和與寧靜。
二、搶修抗戰通道川滇公路
民工們搶修川滇公路
早在「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為了抗擊日寇對中國的全面進攻,打破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海上的封鎖,決定與日本搶時間,動員一切人力物力,舉國家之財力,西南各族人民群眾之力,搶修連接滇緬公路川滇東路。
1936年3月初,國民政府軍政部會同交通部,派工兵署第二測量大隊,由上校方鶴年率隊勘測川滇公路。工兵署第二測量大隊隊部駐今之江陽區藍田上工農路原供銷合作社內(藍田老人劉萬全回憶),兵工署方鶴年上校任勘測隊大隊長。其大隊分為測繪一中隊,人數34人,二中隊,人數57人。
1938年2月,「川滇東路民工指揮部」下令徵發民工。各縣接到命令,分別成立了以縣長為總隊長、建設科科長為副總隊長的「築路民工總隊」。其下以區為單位分設大隊;大隊下面以鄉為單位設立中隊。
1938年3月10日,以藍田為起點的川滇東路開工建設,瀘縣各地派出民國八萬五千人,所有民工住宿、夥食一切費用,由(各)鄉自行解決,民工無工資津貼,只有飯吃。民工們在深山峽谷、懸崖絕壁危險地段施工,攀登開鑿,放炮開石,稍有不慎,常有民工傷亡事故發生,真可謂前方流血,後方流汗。處在全民抗日救亡期中,民工們都有一片愛國熱忱,深知後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為了抗日救亡,仍然克服萬難,幹勁十足。
築路民工們歷時8個月,完成275公裡(隆昌到敘永赤水鎮),佔川滇東路工程量的三分之一。1938年7月1日,川滇東路瀘隆段建成;1939年12月19日,川滇東路全線通車,創造了四川公路建築史上的奇蹟,得到國民政府和交通部的通令嘉獎。
三、西南運輸處建一級兵站
繁忙的藍田兵站
1939年末,川滇公路通車後,軍政部後方勤務部部長俞飛鵬派西南運輸處瀘州支處少將彭秉黎兼任後方勤務處瀘縣(州)分處主任,坐鎮瀘縣(州)。彭秉黎任命軍政部兵工署中校寇繼明為藍田兵站站長。瀘縣國民兵團副團長李克猷兼任副站長,下轄福集、小市、納溪、渠壩、上馬五個分站。其任務主要是為前線提供人員、馬匹、槍枝彈藥、糧草供給;負責新兵訓練,裝備更換、藥品發放、傷病員的醫治。藍田兵站成為後方水陸聯運的最大供給站,也成為調運、輸送兵員的樞紐站。
為保障行進在川滇東路上的西南運輸處十六大隊汽車駕駛員們的休息,兵站出面將離汽車停車場(西運四處停車場,今川南氣礦)比較近的何家祠堂及周圍農家徵用。當時,行進在川滇東路上的汽車為「萬國牌」汽車,汽車經過千裡奔波,損壞比較大,汽車修理任務重,難度大。汽車修理工中,技術好的基本上是歸國華僑機工。
為解決兵站兵員住宿問題,專員公署指令徵調瀘縣七十三個鄉鎮,上千名木匠、石匠、泥水匠前往藍田鎮搭建臨時住所。軍政部和專署下令兵站工作人員不準休息,督促木匠們連夜搭建。木匠們在愛國熱情的激發下,加班加點。眼看還達不到上級要求,又從藍田當地徵調數十名木匠連夜趕工,就這樣日日夜夜加班加點,通過9天9夜連續奮戰,終於提前一周搭建了可供5000名官兵住宿休息的臨時房屋。
從建站的1939年末到1943年,每天從川滇東路運達藍田兵站的國際援華物資500——1000噸,大小汽車從兵站進出多達100餘輛,馬車600多輛,馬幫數百隊。上萬人在藍田碼頭上船、堆貨、運貨,在汽車輪渡碼頭上裝車、卸貨的碼頭工人密密麻麻,從早幹到晚。
四、藍田水陸空大搶運
藍田碼頭搶運物資拉船的縴夫
1939年12月19日,川滇、滇緬公路先後通車後,國際援華物資包括武器彈藥、汽油等,通過瀘州江藍田碼頭運到重慶,由軍政部統一分配。在瀘州江陽集中的出口換匯物資,如菜油、桐油、豬鬃,以及銅、鎢、銻、錫等二戰緊俏的礦產物資,都得通過川滇緬和長江水陸聯運進出。
在搶運兵員上,瀘州駐軍自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第一次接到劉湘出川抗戰的命令後,駐防敘永、納溪、江安等約一萬多名部隊將士迅速集結於瀘州城內,頓時瀘州大街小巷都是軍隊,等候乘船出川抗戰。會津門、東門口、澄溪口、藍田碼頭,帆檣如林。
1942年,為保川滇、滇緬國際大通道,中國遠徵軍與英美印等盟軍開始對佔領印度、緬甸、泰國等日本法西斯進行反攻,大批中國遠徵軍,包括糧草輜重在瀘州藍田集結。1942年12月21日,中國遠徵軍第五軍200師5000將士,在戴安瀾將軍率領下,從重慶朝天門乘船出發,23日抵達藍田,將司令部設在藍田蔣家大院。據統計,前前後後共有5萬餘名中國遠徵軍,通過川滇緬國際大通道,運往滇緬前線作戰。
在搶運物資上,從1939年至1944年間,為保障重慶的供應和前線作戰部隊日常生活需要,每年從瀘州各個碼頭經長江水運的大米達5000多載船,單糧食一項就達420多萬擔(一擔為一百市斤,即50公斤)。折算為42,000,000斤。為保障部隊食鹽,瀘州碼頭僅1938年9月至年底,派2000餘艘船隻,運載川鹽出川以濟吳、楚,保證了食鹽的供應,穩住了物價,安定了民心,支持了前方將士奮勇抗戰。
五、藍田重傷員臨時醫院
戰時期作臨時醫院的藍田東獄廟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赴緬甸作戰失敗後,大批傷病員通過滇緬、川滇公路運回瀘州藍田,兵站將傷員們安置在大佛寺、機神祠、天后宮、文昌宮、禹王宮等臨時醫院。在兩次遠徵作戰中,通過藍田重傷員臨時醫院簡單處治後,轉運的重傷員高達5700餘人。
藍田只是個不足5平方公裡的小鎮,很難安置一批批從川滇公路運送來的的輕重傷員。瀘州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只好又向軍政部軍醫署打報告,請上級想方設法解決安頓傷病員的大問題。
軍政部軍醫署立即決定,為及時救治從前線轉運回瀘州的受傷官兵,將這一緊急情況上報軍政部長何應欽。為此,何應欽親自下令,用船將聚集在藍田的重傷官兵,輾轉遷到瀘州合江縣城軍政部原駐武漢(此時的武漢已經淪陷)的第五陸軍醫院等各個陸軍醫院進行治療。
軍政部軍醫署又指示,沿川滇公路所有「軍民合作站」提供食宿便利。瀘縣第七行政專員公署接到軍醫署命令後,立即命令藍田兵站盡一切可能挪出地方,設置臨時醫院,按受傷的類別、輕重程度進行簡單處理後,轉入瀘州城廂的第一、第二重傷醫院和小市的第三重傷醫院,或者通過長江運送到合江第五、第十四陸軍醫院或白沙的軍政部一六三後方醫院。
藍田兵站站長寇繼明,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從中緬前線運回的輕重傷官兵,僅第一批遠徵軍傷員就達1000多名,在藍田文昌宮、東獄廟(機神祠)、大佛寺等臨時醫院作簡單處理後,安置在瀘縣小市第三重傷醫院。後來,又將藍田小學校改為臨時醫院,軍政部軍醫署又命令南溪第三陸軍醫院到藍田設立救治醫院,收治受傷官兵。
六、搶修瀘州藍田抗戰機場
美國巨型運輸機降落藍田機場
上世紀40年代中期,太平洋的戰事漸趨激烈,美國空軍需要更多的空軍基地在中國給他們使用,此時中國對外交通線及全部海岸,已被日軍佔領,後方的滇緬公路,亦因緬甸失陷而斷絕。為此美國人想到修一個可以降落B-24等運輸機的機場,幾經勘測,終於選定瀘州藍田作為修建機場的地點。
瀘縣及附近各縣的行政督察專員,選派民工參加機場建築工程。當時各鄉各村,每村派出30-50村民,自備糧食前來,同心協力,建築這抗戰時期全國最大,又是唯一的,最長的混凝土跑道機場。各地民工奮勇參加的近萬人,來到瀘縣藍田壩「安營」開工。施工隊伍奉命於60天內完成此項工程。
經過60天,中國第一個混凝土機場跑道按時完成。時為1945年5月,施工方通知美國航空軍輸隊,於1945年6月1日,由印度列隊戰輸軍用品,飛過喜馬拉雅山,到達瀘州下降。那天施工方搭載了一個竹棚講臺,由民工拿著千百面旗幟,數千人列隊歡迎。一共有6架B-24型飛機飛達機場上空,一架一架降落在跑道上,民工和大眾搖旗吶喊,高興歡呼,美軍下機後,各主要負責人上講臺祝賀機場通航成功,歡迎戰友,場面非常熱鬧興奮,政府已準備好了真金做的金牌,送給工程處梁綽餘和黃汝光,及四川瀘州行政督察專員,各縣長官,民工們也接受不同的獎狀。
2015年9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特別是8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抵禦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
瀘州藍田人民,譜寫的這首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感動著全體中國人,至今仍激勵著瀘州人。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林維平(四川瀘州)
供稿:瀘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林維平 ‖ 中國抗戰名鎮:瀘州藍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