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小妹向大家講了,早期的車模只是用來展示車輛上的功能,並不像現在廠商用來吸引銷量和關注度的噱頭。那麼,今天小妹就來講講車模是如何形成今天的局面的。
產品展示是車模的一半功能,「車模」的另一半審美功能,則在車展興起後彰顯出來。
日內瓦車展,巴黎車展,慕尼黑車展,底特律車展和東京車展被譽為世界五大國際車展,生活中,經常聽到德系、法系、美系和日系車。唯獨沒聽過瑞士有什麼車,不是大家孤陋寡聞,瑞士的的確確,確確實實,實實在在是不生產汽車的。但世界上第一個汽車模特便誕生於20世紀初的瑞士日內瓦車展,此後,日內瓦車展成為世界汽車的時尚風向標。圖為19世紀末,打扮入時的英國女演員莉莉·蘭特裡為汽車拍攝照片。
在日內瓦車展後,車模的審美功能被放大。而那時的車模並不像現在的車模,左一個美國巨無霸E,右一個東北大饃D。那時的車模首選熟知的女演員,其次會選擇表現力強,懂得汽車功能的女性來展示,將汽車人性化,把車和人非常完美而諧地融合在一起。
那時有人把汽車比喻成美女,優美的曲線,光亮的外殼,各種鮮豔的色彩,有時宛如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有時好像一位豐潤迷人的少婦,有時又仿佛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模特的整體姿態、情感延伸,再現了設計大師的靈感與激情,兩者的結合最為美妙最為恰當最為感人。
人都有一種本性,在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了之後,就會想要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感,譬如崇尚自由,追求自由等等。於是,性自由思潮成為一股旋風開始襲來,50年代過後,性自由思潮將情色風吹向了各大車展。一夜間,性感的女模特成為經銷商們招攬顧客的法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圖為1965年,美國底特律車展,車模們打扮成花花公子兔女郎的形象。
早在1961年,美國底特律車展就已經用「泳裝選美」的噱頭吸引觀眾,不得不感嘆,和人家的差距還是好大的!圖中右二的女孩手中拿著「擦車小姐」的牌子。
在性自由被解放後,尺度自然是有增無減,從早期的兔女郎,到後來的三點式,車模身上的布就如同兜裡的錢是越來越少,甚至在70年代初,出現了半裸的車模。圖為1971年,英國倫敦奧林匹亞車展上,一名「無上裝」的女模特吸引了無數鏡頭。
狂熱過後,西方汽車製造商們逐漸將眼光放到汽車的氣質塑造上。請當紅明星代言汽車成為那時風尚。圖為1977年,美國加州,傑克遜五兄弟為汽車拍攝照片,圖中右二為麥可·傑克遜。
圖為1994年,巴黎車展期間,兩名車模為一輛主打旅行概念的汽車拍攝寫真。
汽車模特在中國只有十幾年的歷史。時間雖然不長,但其一出現,便頗受禮遇。1993年,北京車展,"香車美女"的概念由西方引入中國。
多年來,「車模配名車」漸漸成車展一大亮點。看車模,成為許多人去車展的原動力。有些車模甚至「培養」出一批忠實的「粉絲」。圖為2012年,臺北車展,一名擁有眾多粉絲的模特。
車模吸引力越大,門票就賣得越火,參展車企也就越多,展示銷售效果就越好。觀眾有興趣,企業有需求,車模底線越來越低,已經成為競爭潛規則。在許多競爭力不強的車企眼裡,尋求爆點是救命稻草。在這種風氣下,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敢穿,敢露的模特。
現如今車展上的車模,不光光是廠商用來吸引顧客和關注度的,同樣還變成了各種想出名,上位的嫩模們的舞臺。所以還車展一個安靜,讓愛車之人能夠在車展上良好的交流,充分的體會到汽車的魅力,體驗汽車文化還是很有必要的。